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感病

外感病

外感病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57203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等;外感病的相关文献由51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兰林、力军、建辉等。

外感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7203 占比:99.44%

总计:57527篇

外感病—发文趋势图

外感病

-研究学者

  • 刘兰林
  • 力军
  • 建辉
  • 陈孝银
  • 刘景君
  • 桑希生
  • 梁嵘
  • 严宝剑
  • 仝小林
  • 刘建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璇; 赵瑞占
    • 摘要: 外感发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医药在退热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对中药石膏气味、归经、功效、历代医家应用经验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分析,认为石膏在抗外感发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味难得退热良药。石膏味辛气凉,可从肌表发散外感邪气;性寒凉质重,可从阳明胃腑清泄外感瘀毒,而发挥退热作用。石膏在中药汤剂中可溶解出多种微量元素,其抗外感发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种微量元素直接抗病毒、抗细菌、免疫调节、抗炎等共同作用结果。
    • 戴明; 贾春华; 刘庆华; 陈俊玲; 乔治园; 刘小燕
    • 摘要: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疫毒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或病毒。在以肉身体验为主要认知手段的古代,中医学家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而中医学家往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把握认知外感病。由于外感病的发病与传播受到外界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与人体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从“环境隐喻”的立场出发,对外感病发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外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被人们感受,而对于古代无法观察人体的内环境,作者借助《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祸起萧墙”的故事,对人体内环境为何与外感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作以阐释,并通过人参败毒散、达原饮等方证的案例式说明,揭示清理人体内外环境而达治疗外感病的机理。
    • 董硕; 周可林; 陈家旭
    • 摘要: 张仲景在《内经》腹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仲景腹诊学术体系,将腹诊区域详细地划分为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脐等部位,并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于腹部的诊断,强调了腹诊的临床意义,将腹诊、腹证与病证、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了根据腹诊腹证的结果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疾病的治法治则及禁忌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疗效,并且首倡在内伤病、外感病中运用腹诊作为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将腹诊巧妙地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提出腹诊和四诊并重,腹证和四诊之证合参以明确治则治法、治疗禁忌等,完善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学有深远的影响。
    • 曹甜; 孔祥亮; 杨学
    • 摘要: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以下称外感卷)药物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温病的辨治规律。[方法]对外感卷203则医案190味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次统计与分层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外感卷药物中茯苓、杏仁、滑石与连翘配伍最广,应用频次最高,体现叶氏宣达芳化、渗利祛湿配伍辛凉清解之特色。风温、温热篇以清热生津为主;暑、湿篇以清热祛湿为主,在卫以辛凉清解,气分证以白虎汤为主,夹湿治以三焦渗利;伤阴则取麦门冬、增液汤类;湿热以中焦脾胃为主,重视宣展气机,治从三焦,即宣上、畅中、渗下。叶氏清热(含清卫分热、清气分热与清营血分热)、养阴(卫分、气分至营血分)、祛湿(以气分证为主,重在中焦)的用方多为自创,或化裁伤寒方,体现出卫气营血证的层层变化。[结论]外感卷是叶氏《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具体体现,其中的辨治思想与方药多被《温病条辨》收录,并演绎出三焦辨证体系,对于当下辨治外感病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永康; 曲夷
    • 摘要: 从《伤寒论》原文解析入手,结合后世医家临证经验,探讨阳明中寒证的病机特征、诊断要点、治法方药,总结其证治规律。阳明中寒证属于阳明本证,其证候病机以胃气虚寒为本,阳明外热为标,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不能食、小便不利、六七日不大便,属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以温通胃阳、传散邪气为总原则,又当根据病势的轻重缓急,灵活采用标本同治、标本分治的方法;临证施治除采用吴茱萸汤外,大半夏汤、茯苓甘草汤、理中丸等经方及叶天士所拟参苓姜夏枳术汤皆可辨证应用。《伤寒论》阳明中寒证辨治方法对外感病与脾胃内伤病的诊疗均有启示意义。
    • 刘洋; 刘晓鹰; 张雪荣
    • 摘要: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将隔日口服激素改为同等剂量每日口服,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感疾病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晨尿蛋白变化,并计算终点事件(肾病综合征复发)发生率。结果治疗3 d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儿出现尿蛋白阳性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显著缓解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所患外感病症状,缩短病程,同时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风险。
    • 李翠娟; 巩振东; 孙理军; 佟雅婧
    • 摘要: "辛以润之"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认为辛味药可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化而治疗燥证.临床将辛味药运用于外感病、口干症、糖尿病、脾胃病等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口干、口渴、皮肤干燥、便干尿少、筋脉拘急等相关干燥症状的治疗效果颇佳,拓展了"辛以润之"的内涵.
    • 徐颖; 谭汉添(指导)
    • 摘要: 小柴胡颗粒,是著名方剂小柴胡汤制成的冲剂,含柴胡、黄苓、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等七味药。它是居家“必备药”,常被用于治感冒。那么,小柴胡是所有感冒都能用吗?什么阶段喝,疗效最好?_会儿发烧,一会儿怕冷,最适宜细看小柴胡颗粒的标签,写着“用于外感病”。外感病,一般指感冒。但下一句,“邪犯少阳证”,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 张楠; 许二平
    • 摘要: 《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所述之大青龙汤证,其"热"既不在三阳经之阳明、少阳,亦不在三阴经之心、肝、肺,而是位于太阳之"表". 《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当属风寒化热表证,其主方大青龙汤当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解表清里之表里双解剂.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应确立为外感病独立证型,治疗可予大青龙汤加蝉蜕、僵蚕、浮萍、牛蒡子等清泄表热之品,亦可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联合化裁治之.风寒化热表证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构成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三证鼎立格局,体现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胡献国
    • 摘要: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本病多见于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多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因其身困、食少,常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医认为,湿为长夏主气,湿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盛夏贪凉饮冷,顾护失调,易致外湿侵袭。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水湿易内生。因此,当以健脾助运,芳香化湿为治,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