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8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7845篇;相关期刊1319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学术年会、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12学术年会等;大学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997位作者贡献,包括山明、王冀生、田建国等。

大学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8 占比:28.14%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7845 占比:71.48%

总计:10975篇

大学文化—发文趋势图

大学文化

-研究学者

  • 山明
  • 王冀生
  • 田建国
  • 蔡劲松
  • 郭必裕
  • 孙雷
  • 王永友
  • 钱小龙
  • 张岂之
  • 李长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达人
    • 摘要: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努力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分类评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方面。未来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应更加注重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立德树人评价,高校的分类评价应向更多的领域延伸,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及大学文化建设。
    • 李静
    • 摘要: 文化乃大学魂之所系,研究开放大学文化治理是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切实需要。面对新旧文化交织碰撞、学术文化价值遮蔽、文化建设协同不足的现实场域,探索通过深层唤醒文化自觉与自为、多向同构大学文化、凸显文化整合机制、强化学术文化建设、培育治理文化等路径引导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发挥大学文化的治理功能,推进开放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王黎娟
    • 摘要: 档案文化作为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中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首先对档案文化与大学文化的逻辑关联进行解读,进而对当前大学档案文化的生态位现状进行剖析,最后从生态视角提出了档案文化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生态位构建策略,为大学档案文化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中更好地践行文化育人,实现价值提升拓展并创新思路。
    • 蒋燕; 高田钦
    • 摘要: 2007年以来,我国学界对“大学文化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大学文化力”的特点和要素,以及“大学文化力”建构意义和框架研究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着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缺乏逻辑连接性、指涉主体不明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单一、对应用性研究重视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文化力”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力”概念和内涵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加强对“大学文化力”生成机制、变革动力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文化力”作用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 张代宇
    • 摘要: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分析十年来大学文化规划建设总体成效和关键问题,提出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影响力,从贯彻新思想、构筑新学风、提振新动能、培育时代新人等维度思考文化规划建设体系,重点强调在文化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学术文化,加强人文社科建设等新观点。
    • 潘庆辉; 帅永; 夏新林
    • 摘要: 隐性教育渗透性强,在诸多教学领域发挥了育人作用。隐性教育逐渐应用于思政领域,从而形成了隐性思政教育。在思政育人的作用和效果方面,隐性思政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该育人方式与以思政课为代表的传统显性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互引长处,推动思政育人事业。剖析隐性教育的功能、原则、路径和方法,并以其为指引,探索将大学文化与学科精神融入专业课的实践与价值,于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政治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学科专业课教师应当利用好隐性教育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国际坐标,培育时代新人。
    • 孙雷
    • 摘要: 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存活于大学校训之中,形成一种有意无形的精神性意向,这一意向可以视之为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大学校训的诞生历史悠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能够启发民智,正所谓文史同源,文训相生,文化品位的外化又促进审美品位的发展,印证着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蕴含着文化属性。因此,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与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从史学的长度、哲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厚度四重精神向度,探析中国大学校训对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张淑婷; 喻聪舟
    • 摘要: 我国传统大学文化以“做人”为核心问题,西方大学文化则在源头上体现了对“求知”问题的关注。近代历史上我国大学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两种文化变革模式,都没能真正取得成功。应当在认识上恢复对我国大学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以珍视与辩证地态度审视我国大学文化传统,根据时代特点在对我国传统大学文化关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对“做人”问题中“人”的理解,构建适合现代大学生长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 王小青; 奚安琪
    • 摘要: 英国大学学位服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核心,其历史溯源、文化意蕴与变革发展值得研究。坎特伯雷大主教下令为所有世俗神职人员订购封闭式斗篷,可视为英国学位服之历史起源。然而,长袍、连颈帽、帽子的形制差异,以及颜色分配和材质,不仅关乎学位服之功能,也与其文化意蕴关系密切。其变革发展方面,牛津、剑桥新增学位对应着是否有独立连颈帽、袍服及建立院系颜色制度,学位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并本土化发展。英国学位服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有三:一是遵循“一个学位一套袍服”、“一个学科一个颜色”的原则;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即“从部分转向整体”,“去宗教化”;三是加强国家层面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学校层面管理的精细化。
    • 娄雨
    • 摘要: 当前中国大学学位服主要有教育部制定“94版学位服”、各高校修改版学位服和自主设计学位服3个发展方向,亦有少数高校不使用学位服或使用特殊学位服。学位服既要体现统一设计背后的国家权威,又需要凸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既需要遵从礼服设计的庄重严肃,又需要容纳呈现差异的配色及配饰;既需要体现以长袍为特色的大学传统,又要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中式图案和风格。学位服问题需要从身份认同、仪式设计、学术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使之成为塑造大学精神共同体的符号象征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