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8-25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学教师发展对于促进大学教师的成长,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针对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历史的研究,搜集和梳理每个阶段大学教师发展的情况,从而归纳和整理出大学教师发展的特征,推动关于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正确认识.大学教师发展是入职后的发展。区别大学教师个体行为,大学教师发展是组织行为。大学教师发展是促进大学教师作为职业的发展。对于职业属性和职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把握,这是大学教师发展立足的根本。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始终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使命。大学教师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从大学教师发展的形成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建立了大学教师发展的专门组织才是开展大学教师发展活动。从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角度来看,组织名称、结构、措施等具有一定差别。大学教师发展应当建立在对于现实客观的把握之上。大学教师发展还应当兼顾其他相关制度。
  •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基地的大学责任非常重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天才式人物,而是要营造创新气氛,让一般的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因此,提出大学组织的创新气氛的概念以及四个方面的特点:大学组织的创新本质、大学组织的创新气氛与大学文化的区别、大学组织的创新气氛是大学自我更新、大学组织的创新气氛效果的后显性;影响大学组织创新气氛营造的因素有组织层面、组织成员、组织的环境、组织的管理方式;指出营造大学组织的创新气氛条件有:大学组织管理者职业化是大学组织创新气氛营造的先行条件,形成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组织创新气氛营造的基础条件,尊重个性发展是大学组织创新气氛营造的关键,建立合理激励制度是大学组织创新气氛营造的必要条件.
  •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重要源泉的大学,要把文化使命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保守意识和超越精神是大学所固有的两种属性:保守意识奠定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基石,保证了大学的本位运行与良性发展;超越精神激励大学不断变革,守护了大学文化创新的灵魂.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创新既要凝聚大学坚守文化传承使命的意志,又要激励大学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弘扬理性精神、坚定制度信仰,用理想的光芒照亮大学制度前行的方向。
  • 摘要:这次论坛确定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重大的主题,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这几年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各级各类行政管理干部和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一方面讲的是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另外一方面讲的是大学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在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在文化的自强和自信中,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现在所讨论的重大问题,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自从有大学开始,就有大学的文化传承。现在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提高了。在现代语境下,不仅有人文意义上的文化,也有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更有社会服务社会担当意义上的文化。
  • 摘要: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在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创造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的特有能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伟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和必然举措.因此,大力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既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 摘要:在经历了数次的改革与探索之后,日本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得以形成.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外来的影响因素不可小觑.在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曾先后受到来自德、美等国的影响.日本在本国教育传统、外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rn 日本高等教育在经过明治时代主动借鉴“德国模式”、二战后主动接受“美国模式”的全面洗礼这两次较大的模式转换之后,准确地说,在经过了两次对外来模式的消化、吸收以及本土化的过程,日本的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融合“东西”特征、适合本国社会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依然处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之中的高等教育模式适应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其优势与特点使其具有了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进而在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文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重要问题之一.高等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怎样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自身发展,也是需要关心的问题.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也是把人从自然人化成社会人的催化剂,是人类社会薪火相传的精神载体.大学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是文化的圣殿,是化人的丹炉.那么在大学这个文化圣殿中怎么样对待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呢。rn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守住“魂”与运足“神”。“守住魂”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的基本文化属性,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弘扬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大学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就是要始终运用得到一代一代大学人高度认同的文化传播方式。“运足神”就是要在大学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气度、包容的胸怀、创新的激情、批判的精神和融合的能力,给大学文化不断注入新活力。
  •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化的发展步伐,促使社会间、国家间、国际间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各国政府、地方、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势不可挡.国际化合作日渐影响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机遇和挑战同在.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跨国教育发展现状为蓝本,通过对现有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员数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展现中国国际化合作下跨国教育及高校跨国教育的发展历程.rn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不应该是随波逐流的国际化。辨别资源优劣。在进行高校间国际合作过程中,除了学习其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之外,同时需要不断引进其优势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具体内容。跨国教育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留学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幅度有待加大。高校跨国教育国际化合作要做到政策持续化、高校合作优质化、监管法制化、国际论坛多元化。
  • 摘要:郭秉文是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第一人.归国后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是一位集高明的教育家、高超的管理家、高妙的经营家、高调的活动家于一身的杰出的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必须做到"学术与事功平衡"——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用其所学,旨在让大学承担起改良社会风俗、教育国民进步、维护社会正义的历史使命.而加强自身修养、规劝他人言行、巩固发扬优良校风、协助附属机构、改良社会风俗,则是每一位大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摘要:从两个维度理解大学文化,一个是大学的自身文化建设,另一个是大学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因此,可以说大学文化具有双重价值,也可以说具有双重使命.大学文化是体现大学使命和组织特性的文化,是大学组织特性的文化,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承与传播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文化。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与大学传统有关,与大学制度、精神、组织、分化、管理也有关,而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文化往往通过制度来规定。大学文化不是简单的制度规定,而是深入到每个教师骨髓里面的精神支柱和要求,是大学人的自律行为,是一种潜在的文化。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是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的过程。
  • 摘要:大学治理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权力强势、校内党政权力混乱、师生处于边缘决策、学术委员会权力极其弱化与大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一直警醒着国家、社会与大学管理者在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必须是选择并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选择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意味着首先需要切实确立大学法人的主体地位.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共同治理,共同治理的前提不仅在于大学是法人主体,更在于大学的公共性属性.大学法人的主体性及其作为主要管理者的大学校长的主体性的生成离不开共同治理制度设计的保障,即强化一个领导核心并发挥校长引领与协调的作用、改组党委会并发挥党委会的缓冲作用、吸纳外部(行)党委成员发挥的有效作用与拓宽大学治理决策参与面.
  • 摘要: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高等教育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高教发展的源头和活水.要想占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首先必须占据高等教育文化的制高点,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文化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江苏省坚持率先发展的文化传统、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特色、坚持追求卓越的文化品位、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个性。文化创新是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新要加强高等教育精神文化的创新、加强高等教育制度文化的创新、加强高等教育物质文化的创新。
  • 摘要: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会,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需要培养世界公民,但学生是否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呢?要继承、传承传统文化,但要面对现代化;要传输普遍性的知识,纽曼认为,大学是universal knowledge传输的地方;还必须培养个性,进行个性教育;要传输全球的,但不要忘记了local.空间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的人文科学注重历史,这是对的,时间纬度非常重要,但在今天的世界,更应该关注空间的变迁.不管是全球化、城市化,还是网络化,都涉及人们空间观念的更新.所以,对于全球化问题,需要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谈.rn 教育不是全球化、全球化加上本土化,需要克服傲慢与偏见,防止嫉妒与歧视。教科文提出大学需要超越两种逻辑,即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的逻辑的冲突。大学的文化交往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我与他人、你与我、个人与整体之间的两种文化的争议,科技与人文的交往。教育要追求统一的真理,促进团结,也要守护差异,这就是人类的文明的多样性。中国文化中的格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以德报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自其美、美人自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人和谐世界的理念。相信会获得人类共同的认可。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有彩虹当空舞。人类需要多元化的文化,这才是未来,这才是教育的任务,所以同济百年的时候,特地提出“百年同济,诺言如山”,什么是大学的使命,提出四个统一,文化传承与文明的统一、适应需求与导引变革的统一、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民族异同与全球意识的统一。这是当时校长对全世界宣誓时大学的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争取更美好的明天,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有必要的乌托邦,否则人类是茫然的。
  •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成为一种显现的大趋势.国际组织不是完美的,但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助推器和平台.其中,以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影响最大.本文选取OECD(经合组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异同比较,以期认识到国际组织的双面性,从而正确地、积极地面对其出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一边加大"国际化"步伐,一边守住"本土化"的底线,维护教育主权和国家利益.rn 虽然两个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都是非强制性的,但在其成员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的约束力。OECD和UNESCO这两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平台的宗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利益也各不相同:UNESCO更关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强调对它们的援助,坚持道德、公平原则,力求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实现民主社会服务。它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建立在彼此团结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因此,致力于推动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多元对话的发展。而OECD则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八国集团”推动制定的,因为其浓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OECD将教育视为一种最重要的投资,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竞争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主要动机在于借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利用自身比发展中国家强有力的实力,扩大本国的经济影响和服务贸易,包括占很大比重的高等教育服务,并藉此扩大教育影响进行文化入侵。rn 国际组织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它们确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越来越重要的平台和助推器。同样,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硬币的两面,利弊并存。不能简单地断言哪个国际组织的政策对离等教育国际化更有助力,也就是说不能片面地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仅仅置于一个平台的推动力量之下。而是应该兼顾这两个平台,乃至更多的国际组织平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各级各类国际组织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 摘要:质量标准是衡量高等教育效率、效益及其价值意义的基本尺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单一学术性质量标准已成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阐述了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意义,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及发展性原则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科学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工程理论初步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及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与把握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外部规律以及人的发展规律等。
  • 摘要:黑龙江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彰显鲜明的对俄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依托这一特色,获批实施中俄学院拔尖创新人才试点改革,成为黑龙江省和教育部共建大学.同时,黑龙江大学以推进中俄学院改革为突破口,以实现省部共建为契机,大力推进全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突出省部共建工作重点,全力打造具有对俄特色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为进一步彰显全方位对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峰会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品牌性学术会议。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文化功能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五项内容:要高度重视大学课堂文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在加强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强课堂文化建设。要抓紧教学内容更新,抓紧教学方法改革,抓紧教学评价改革,彻底改变当前一些高校昏昏欲睡的课堂文化,建立一种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文化。
  • 摘要: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的以及有机联系的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通过把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和整理,并细化到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了CDIO能力大纲(CDIO Syllabus)。rn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与实施的新成果.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的指导和支持下,汕头大学与全国几十所试点高校以及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重新定位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模式与路径,重构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与相应的管理机制,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计划、基于项目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CDIO正成为我国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rn 从这几年国内高校的试点实践来看,CDIO可以成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着力点,可以为专业结构调整、特色专业建设提供范例;CDIO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已经起到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作用,也会有力促进工程教育认证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加速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CDIO较好地回应了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挑战,CDIO在中国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多样并富于变化。
  • 摘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30条》)是面向世纪中叶,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充分展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整体构想和发展战略,是高教界自觉意识的反映,必将对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将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尽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高教30条》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无疑是已有政策文件中最丰富、最全面的,具有强烈的战略性。谋划世纪中叶高等教育发展愿景,必须创新高校办学水平保障体系,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 摘要:随着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部分高校也开始实行了大部制改革,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学的视野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大部制改革契合当今高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其价值的独特性,并避免改革中的非良性制度依赖,把握改革中的着力点,促进改革的顺利实施,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
  • 摘要:教育在美国历史当中历来都非常重要,但是在美国,教育政策通常都是由州政府和当地政府设定的,而不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教育政策是完全没有集中化,而是根据当下的文化社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就算是美国的教育部在美国政府的体系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新的部门,直到1980年才设立.教育部的使命不是制定政策或课程,相反,它是为了监督或评估各个大学的质量,从而确保所有的美国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甚至到今天,美国教育经费开支达到了1.1万亿美元,但在这其中只有11%的费用来自美国的联邦政府.rn 美国现在的教育改革正在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人们是否能承担起大学的费用,高等教育的费用资助,以及学生在大学接受到的教育的质量。所有的这些教育界的朋友都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在不断的上升。目前,美国每年花了大约10亿美元的经费来支持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美国此举是因为人们坚信教育是有利于全球、全人类的事业,就像抗击疾病和发展可持续能源一样,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 摘要:从文化视角探讨和审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应体现大学实现其基本使命和功能所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灵魂;从文化三要素——信仰、知识和德行考察大学功能的发展,指出了大学精神的坚守与演化.在大学及其精神的演化过程中,大学的基本精神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在与中国大学发展的结合中,其具体内涵是:实事求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格修养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尊重人才,发扬包容精神、牺牲精神以及爱国与担当精神。
  • 摘要:英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多样化,基本上有135所高等院校.它们的大小、规模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执行的使命、任务也不相同,但总的来讲,都有三项使命:一个是教学,一个是科研,一个是知识转化.另外,英国高等教育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英国高等院校高度自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第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接受本科教育;第三,取得大学科研经费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高度集中,少数几所高校得到的科研经费比较多,其他经费来源,尤其是从企业的经费来源,是比较少的.高等教育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化。英国大学的拨款。主要来源还是政府拨款,其次是靠学费,以及一些教育合同,第三项是科研收入,第四是其他一些经费来源,最少的是资助或捐款。在过去十年,英国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关于中英两国教育方面的合作,主要内容有:第一,全球政策对话。合作办学的评估。说到知识经济与高教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说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流动,包括双向的流动,学校将继续推广,鼓励中国学生到英国去学习。
  • 摘要:当不断学习西方大学制度的时候,被特别看重的东西之中鲜有自己的传统.学科设置、学术标准、管理程序、评估指标等等都是如此.在西方,反而还有人提及中国教育的历史.英国人常常这样表示自己的谦虚:"牛津大学建立于11世纪,剑桥略晚.然而早在公元前,中国的咸阳已经有了大学."在国内可能只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壁饰,将中国教育的历史从西周的学宫辟雍一直追索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吴玉章.rn 西方大学的调整、演变和“制度创新”,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传统。真正使之得以维系的未必是某些技术性的程序,却可能是支撑这套程序的文化。否则无论多么严密的制度都不可能没有漏洞,其中的弊端也都可能被放大、乃至淹没制度设计的初衷。所以,把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应该有一种育人功能,守护大学精神;有一个价值导向,确立价值理想;有一种社会使命,引领社会风尚;有一个学术空间,发展人文学术;有一种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影响。西方的高等教育经验在于创立标准模式、创造有效概念、引领研究方向、依托自身传统。但我国的大学没人编这个。所以,大学的这种策略和自我设计是很细致的。
  • 摘要: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多样化,从而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日程主要受到了以下两个复审成果的影响,第一个是澳大利亚荣誉教授、澳大利亚勋章一等获得者Denise Bradley负责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复审》,另外一个是《Cutler国家创新体制复审》.澳大利亚教育体系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生产力量.政府对此也作出了相应回应,就此为学生就业率和文凭获取率设定了目标.到2025年,实现40%的25到34岁的年轻人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至2020年,实现20%注册就读高等教育本科课程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rn 此次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招生体系发展方向转变澳大利亚政府还制定了数项协议,一方面是按绩效表现向大学拨款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关于招收国际学生以及国际合作策略的协议。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在学习和教学方面,教育非常灵活。政府设立教育投资基金中的地区优先发展基金,在四年里向高等教育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最多高达5亿澳元的资金,用于支持澳大利亚边远地区的学生。此次教育论坛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和了解,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为了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学生能够和其他人一样获得平等的教育,进行了一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复审。在高等教育界增强对土著知识的认可和了解,从而让所有人认识并了解土著人在澳大利亚历史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功能提出来,值得引人深思.本文从"大学理念变迁与功能扩展,大学精神与文化面临挑战,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三个视角对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做了一些思考.认为,追寻大学已有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生的历史轨迹,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意义重大.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大学文化庸俗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最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 摘要: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占据着人类文化的核心位置.这个核心位置的获得在表象上貌似由外在某些客观物化力量推动,实则取决于深层次的大学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个品位的形成,既离不开历史积淀,更离不开现实提升,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提升的当下现实里,建设视野需集中关注的是从方方面面体现“大学内在的文化品格,而不是知识的外在工具价值。”需从历史积淀中汲取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彰显大学使命,从根本与整体上提升全世界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大学文化品位,从而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提升提供某种可能。
  • 摘要:两天的论坛即将结束,首先代表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对各位的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感谢为此次论坛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受会长委托,在此对此次论坛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小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深入探讨文化传承创新的含义,包括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第二,大学本身的文化建设,很多学者提出了问题,深入、深刻,研究分析了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承创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当中的作用,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第三,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交流、实践,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介绍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做法。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水平和成果实际上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文化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大学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体现,文化是竞争力。国家要强盛,缺少科技、缺少人才,同时缺少思想,需要影响世界的思想、指导我国发展的思想。文化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大学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体现,文化是竞争力。
  • 摘要:"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与社会责任,"内道"则反映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学术本质.秉持"外儒内道"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建立我国大学治理的内外部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选择,从而让大学"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黄老治其心".rn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协调我国大学内部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大学外部的社会功用之间的彼此相互依赖和永恒矛盾,利用价值妥协实现双方共赢。秉持外儒内道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处理好其内外两个层面关系的理想选择。一方面通过“外儒”创设有利于其自身发展并免受外界过多干扰的外部环境,为大学争取更多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以“内道”为大学营造宽松、自由的内部学术氛围与和谐稳定的内在制度环境,让大学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与逻辑,彰显大学组织的学术特性,回归大学的学术权力,构建一个崇尚学术、体现大学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长,成为地方高校学术职业的生力军.然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存在学术场域的低层次性与封闭性、学术职业阶梯晋升之路艰难漫长与学术职业流动阻碍三大困境.要超越这三大困境,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要完善学术职业生涯规划并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地方高校应该改革科研考核和学术评价制度,政府要加快学术劳动力市场建设并且改革科研体制。
  • 摘要:大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是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的基础.地方高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大学精神日渐式微、"利益自发"倾向明显、地方文化认同感弱化等困境.地方高校应崇尚学术自由,通过价值重建和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文化服务职能,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作为地方高校,面对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要执著学术自由,坚持理想,紧守良知,保持高尚,守望大学精神,捍卫大学的灵魂。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地方高校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文化服务职能,实现地方高校的文化担当。
  • 摘要:通过对"学术自由"和"科学研究"两观念的分析发现,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内在逻辑都在于基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借鉴和创新.因此,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理念、模式和制度的借鉴和学习,要强调其与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通过在"普世化"的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中注入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把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成为对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内具有足够的满足力和凝聚力的高等教育强国。
  • 摘要:时间是一种惯常性的、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教授治校"作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治理机制与制度构建,除了考虑历史比较经验、理念辨析与具体制度文本及实施以外,断然不能忽略其作为行动者所实践出的制度(practicing institution by actors)的社会性脉络与微观现实基础.本文引入时间的理论视角,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授治校的微观社会基础出发,从教授的时间与压力、组织时间协调与人际时间协调对真实世界中的大学教授治校过程进行分析与评论,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假设.rn 中国大学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其治理架构会逐渐转向以学术为重的教授治学与治校。“教授治校”的制度与实践本身耗时耗力,需要一群人能有一些共同的时间地点面谈协商,或者借助通讯工具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商讨与决策。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之核心的“教授治校”的决策机制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协调日趋忙碌与疲惫的教授的时间,使得不同层级的教授治校的基本参与机制与协商机制能顺利展开。需要现代大学组织管理中仔细考虑组织内的行政运作分工与学术专业分工以及相互的协调,另外在教授治校的运作环节中分离出常规事务与非常规事务,安排相应的时间与行政支援方式来更好地协调组织并支持忙碌教授们有效而负责的集体协商决策。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培养国际化的有效路径.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需要对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本文列出目前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即教育理念、研究成果、英语、语种、教学目标、本土教师、校园文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高校网站内容的国际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高校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最关键的是教育管理决策层的每项决定都要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高度和角度思考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一些重要的决策不能仅仅限于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地化的行动。另外,高校的国际化需要专业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从观念、管理制度、课程开发、学生活动等方面融人国际化元素。
  • 摘要:本文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生命力和稳定性的学科图景,这与跨学科话语中的学科形象构成鲜明对比.在跨学科话语中,学科被建构为封闭、僵化代名词.然而,本文通过具体的学科案例来说明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这不同于跨学科话语中学科的封闭性.此外,作为一种组织制度的学科,它具有跨学科无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这正是学科稳定性的来源,这也是跨学科研究领域出现"学科化"趋势的深层原因.尽管面临跨学科的挑战,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
  • 摘要: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具有的引领社会和时代的文化.在大学文化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包含了大学在历史变迁中所建立的办学理念和一代代大学人的追求.大学所具有的普遍精神和校本精神既包含对于内部个体塑造,也包含对于社会期待的反应.而大学通过文化仪式则可以建构大学未来的精神,以此来承继和发展大学和大学人的精神.rn 大学文化仪式最终的诉求是通过外显的形式达成成员内心的精神塑造。当大学人进人大学这个场域时,便必然被赋予了精神上的责任,因而对于学校精神的接受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更承担了塑造社会价值的责任与传递学校精神的责任。大学作为组织不缺乏活动,缺乏的是具有精神的文化仪式。塑造具有精神实质的文化仪式,首先,应挖掘大学传统上所具有的精神财富,提供给大学人以开放和具有周期性的接受机会。其次,学校应组织师生进行课外交流,以增强大学精神文化的渲染能力。大学应通过制度形式,使大学人能够定期参加具有内涵的仪式。
  • 摘要:教师文化建设是培育传承创新的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反之,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培育主动自觉的教师文化.创新文化和非功利化的服务社会文化是教师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从教师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培育、大学的制度创新、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探索教师文化的建设。
  • 摘要:本文在分析瑞典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十年来大学教育变革的基础上,探讨了瑞典大学教育的新思维发展模式,概括了瑞典大学网络联盟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分析了瑞典大学语言教育一体化和学分体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的瑞典大学教育新思维模式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rn 瑞典与欧盟各国建立合作体制,加强社会的广泛参与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得到了全社会民众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学校、企业及各种相关的社会组织与团体之间应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发挥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而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则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rn 瑞典大学实行灵活多变的学分体系,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跨学科教育和交换生学分互认,实行灵活多变的学分和学历教育,不拘泥于目前的四年制本科教育,适时鼓励学生延长大学学习的时间,积累更广泛的跨学科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瑞典大学通过建立个人学习账户模式以实现一种新的终身学习契约,会的构建离不开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而通过税收构建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学习账户则是实现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步骤,也是减轻目前就业压力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同时还可为大学生在以后就业转型和在职提高业务培训提供更多的新型教育形式。rn 大学网络联盟是瑞典高校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日趋普及,也可尝试各高校的大学网络联盟形式来实现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普及目标,以服务于创新型社会的发展。rn 有关促进语言和文化学习的职业培训是瑞典高校实施和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资助意向,我国大学教学和科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接轨,就必须在语言应用上首先与国际接轨,除了现在我国高校试点的双语教学外,还应鼓励教师用英文撰写教学科研报告、学生用英文撰写专业课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尝试用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实施专业课教学,以使我国高等教育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
  • 摘要:大学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大学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特色和要求,适应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才有可能让大学文化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协调的方向前进.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既要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的大学文化,又要注意以大学文化的建设来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推进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既要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来实现大学育人的目的,又要注意在大学育人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教育也是传播和创新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既要注意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进一步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也要注意以大学文化建设来进一步提升人文学科建设和传播文化的自觉意识。最后,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在点上的突破,比如一些精品载体,同时也要注意线上的延伸和面上的覆盖,既要培育和突出特色,也要注重在构建文化系统过程中的系统性、全局性的设计和考虑。
  • 摘要: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量表对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52所高校的92 122名大学生进行学习观、课堂体验、学习方式和学习收获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观、课堂体验、学习方式和学习收获偏正面,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大学生的学习观和课堂体验既直接影响学习收获,也通过学习方式间接影响到学习收获.学习观、课堂体验和学习方式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存在差异.根据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指标结构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多维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大学生多维途径的互动;深化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形成高校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建立全国高等学校分类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持续实施国家大学生分类教学质量监测.
  •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地方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同时,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现实中的大学城,使地方高校原来潜在的大学文化出现荒漠;社会上的功利性,使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出现浮躁;世俗的官本位,成了地方高校学术的腐蚀剂.坚持"以文化人"、重塑大学文化,坚定"服务理念"、摆脱功利化,坚守"学术文化"、远离官本位,是我国地方高校走出文化危机、早日形成特色、实现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多元、分层的时空概念,高等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一个质量概念,要树立科学质量观,把握高等教育强国主要特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目标,以质量保障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落实师资保障要通过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政策法规建设,落实质量保障,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 摘要:大学治理内含"合作"意蕴;大学系统的外部力量需要通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大学系统内部的二元权力结构冲突需要"合作"来加以缓和.以上事实表明,合作治理将成为未来大学治理的新模式.Ansell&Gash教授在众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出"合作治理"模式,并提炼出四个显著变量:合作的起始条件,合作的制度设计,合作的领导力以及合作的过程."合作治理"模式对我国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大学治理应积极应对不利的初始条件,其次应着力于"合作过程",最后应"硬治理"与"软治理"并施,在硬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实行大学治理的"软着陆".
  • 摘要:中国的"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和日本的"全国大学地区贡献度排名"致力于评价大学的社会贡献.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化政策"以及日本高等教育"个性化政策"的影响,其标准体系分别体现为竞争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据此,大学的社会贡献在类型上,可以分为强调竞争性标准的研究型大学贡献和强调功能性标准的地方大学贡献;大学的社会贡献在发展阶段上,分为单向贡献阶段和相互贡献阶段.单向贡献阶,段纳税人在支撑着大学的发展,为大学的发展作贡献。相互贡献阶段,大学与社会的相互贡献,通过二者的努力,共同促进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的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知识创新更需要的是气氛和文化。只有文化中的符合知识规律、教育规律而不是行政规律的恰当养分和文化中的自由空气,才能养成大学人知识追求的高贵品质,才能激发他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创造天性和创造才能。
  •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教育交流等方式,不断推动着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促进世界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特色高校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了为行业的振兴发展而奋斗的精神追求,它不仅要继承优秀历史文化,还要研究和创新适合本行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在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目标,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rn 行业特色高校要努力营造包容、和谐、共享的文化氛围,积极促进大学之间、校企之间、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优势,联合开展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提炼、挖掘、借鉴、融合、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中的特色和亮点,从而丰富行业特色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实现高校、行业、企业文化的共同发展。rn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业特色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目标。要探索行业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中打造出高校文化特色品牌。要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行业文化的特殊性,走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内涵发展之路。:要坚持文化协同创新与行业发展的统一,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 摘要:高等教育大发展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化,同时从根本上带来了资源短缺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批弱势高校的群体性生成.造成这一群体形成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制度环境与精英大学是主导性诱因.制度环境利用掌握的绝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权生产权力,缺乏对大众型高校合理发展的容量;精英大学建构高等教育场域的游戏规则,诱发弱势高校的非理性行为,进而使其维生结构遭破坏.两者进而形塑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 摘要:学校文化是决定学校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对于学校管理效能、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它也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学校文化研究的背景,从学校文化概念、学校文化研究工具、学校文化效用以及学校文化变革等方面综述了西方学校文化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学校文化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建议.rn 学校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是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等信念,这是西方组织文化与学校文化研究者一致认同的文化概念。学校文化研究和建设必须要围绕价值观这个重点,才能抓住文化灵魂。根据国情校情,开发学校文化研究工具,在汲取西方学校文化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本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学校情况,开发出相应的学校文化研究工具。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区分学校气氛与学校文化。学校气氛和学校文化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和深化路径。探索学校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构建有效的学校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研究以2000-2011年12年来所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检索论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并循着"保障内涵,保障功能,保障主体,保障内容,保障路径"这样一条思维路线对所有文献进行综述,最后提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rn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解并没有明确表现出质量证据说的特点,而更多地倾向于质量政策程序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具有多元性。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为分类标准,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是高校自身,外部质量保障的主体是高校之外的政府或社会专门组织。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内容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聚焦在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了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个内部质量保障主体及其相关因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路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运用、技术路线、学生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国际化等内容,此外研究者还关注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院校研究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表现在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与自我保障、高等教育微观质量保障等方面。
  • 摘要: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揭示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从弘扬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创新。
  •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高校为达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集合体,构成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应遵从相关的运作机理:对课程体系的分析,应坚持整体化结合精细化的思路;它的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应与高校自身乃至高校所处周围环境相适应,即追求平衡之中彰显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既需重视结果亦需重视过程,它需要高校增强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能力.
  •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以学习为中心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共同经验.我国新世纪以来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以"教"为中心,关注广义的"教"的改进及其条件的改善.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建设进入"深水区",呼唤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为此,要真正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建设理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实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观教育。
  • 摘要:文化是教育之根,理念是文化的体现.雅斯贝尔斯有一句话,"重新确立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改革的首要任务".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理念.大学理念是分层次的,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认识逻辑,即大学理念、大学核心理念和大学子理念。大学理念是指以大学为主体,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教育与发展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大学核心理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使命,依据自身发展定位、核心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凝练出来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追求。大学子理念是对影响大学发展的各要素、关系、问题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核心理念的诠释与延伸。rn 核心理念可以分为目标、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使命、共同愿景。从文化基因中生长特色化的核心理念。在认识和价值的基础上形成核心理念。以综合性目标确立核心理念的基本主旨。保持大学信仰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大学核心理念的构建过程也是大学文化认同的过程,是形成文化心理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所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与范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与社会结合方式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切人点,逐步创造和形成由精神、行为、制度与环境文化构成的独特核心理念。
  •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成立本科生院,推进教学体制改革。成立本科生院.是加强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整合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本科生院成立以来,明确提出培养两类拔尖人才: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工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大学生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修订培养方案,把改革措施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奖励专项津贴,激发教师积极性。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使高等教育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或过程.中外许多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未遵循科学的逻辑定义规则,而是采用了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的定义陈述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概念在使用中的诸种混乱: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过程说"、"趋势说"和"结果说"的争论;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大学国际化";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国际(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厘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中的混乱状况能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奠定基础。
  • 摘要: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于8月25-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近400人.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着重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新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如何提升国际化的质量与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rn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大力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会学者主要就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大学文化功能的认识、推进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构建我国大学核心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rn 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与会学者主要从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大学的文化使命、提升大学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与途径以及地方高校和一些特色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rn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是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核心;而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势在必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模式。rn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建设的经验。rn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 摘要:本文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检视高等教育内部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首先,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检测高等教育各个生态因子与其发展环境之间的互动、共生与发展状况;其次,通过制度生态和结构生态的建设与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自身系统的承载力和免疫力,进而化解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矛盾并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进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2年8月25日至26日以“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主题,举办了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协助举办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分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博士生们提交的论文,主要围绕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大学组织制度与文化创新等议题。通过本次论坛平台,广大博士生经过研讨和交流,增强了对“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 摘要:文化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是文化的本性.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的形成过程,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积累结果.文化创新、创新文化、高校创新三者都与创新密切相关.文化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高校应当通过教学文化创新传承创新文化、通过科研文化创新生产创新文化、通过服务文化创新引领创新文化。
  • 摘要: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必然首当其冲,但地方院校同样责任重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这实际上也是对地方院校提出的发展要求.因此,地方院校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采取确立科学理念,追求教育的整体功能、科学合理定位,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水平、科学规划学科,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等八大发展策略.
  • 摘要:纵观世界历史,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建立了或建立过各具特色的高等学府.然而,这些看似大学雏形的学府大都已经化为废墟,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建立在这些废墟之上的大学可以说是社会以及文明进步的产物.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其他任何一类学府能够像大学一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尽管在大学建立之后的九百多年间出现过一些逆流,但是大学仍然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并且在未来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博洛尼亚大学开始到现在,大学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大学历史每前进一个阶段,就与社会关系深入一步,直至今天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站。rn 大学对于文明进步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良性循环:一批追求真理的优秀学者们建立了大学,他们在大学中相互交流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思想和成果,这些新思想和新成果在推动文明前进的同时,也促使更多的优秀人物向大学集中,而后就有更多的思想和成果产生,文明因此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一良性循环所拥有的生命力不是任何人和事物能轻易扼杀的。如果把文明比作一辆汽车,那么大学既是驱动这辆车的发动机,也是掌握前路的方向盘,更是负责维护汽车的维修者。服务社会,这个最晚确立的大学职能,其实一直在起作用。
  • 摘要: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反映一所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与部属"211"大学相比,省属"211"大学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总体上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省属"211"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少数发展较快的省属"211"大学主要应当考虑学科结构的优化问题,多数发展较慢的省属"211"大学则要把握好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增加与结构优化的平衡关系.加大对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博士点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保持学科布局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 摘要: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与良善的大学治理结构是世界顶级大学摘取“教堂明珠”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根基所在。运用Endnote技术对近三十年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成果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核心期刊、作者分布与高产作者、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增长迅速,但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的年均产文量较低,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核心期刊效果不显著;研究专注于以维护大学精神为归宿的宏观制度建设。要成就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必须深化并拓展研究领域,突出研究特色,加强研究团队建设,构建并完善以坚守大学学术属性、遵循大学学术组织特性为根基的现代大学制度。
  • 摘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应该保持一定张力.目前,地方高校存在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办学历史短暂、办学理念陈旧、教师队伍薄弱与学生生源不济.本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只有从文化、理念、制度、实践等四个层面,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形成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rn 在文化层面,营造以“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为核心内容的大学文化。在办学理念层面,应当坚定不移地坚守“行政权力的绩效应当体现在教师更有成效地教学和科研上,体现在学生更有成效地学习和成长上”的理念。在制度层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学术与行政权力协调运行机制。在实践层面,强化学术与行政人员工作职责与合作精神,规范学术与行政行为。rn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为高校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偏废的。忽视学术权力,大学必衰;放弃行政权力,大学必败。因此,地方高校只有科学处理权力关系,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迎来学术繁荣、特色鲜明的美好未来。
  • 摘要: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社会中强国的重要标识,在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中,大学将通过其批判性文化功能发挥关键作用;大学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大学知识活动的内在性批判和大学知识分子的直接化批判来实现的;现实中,大学的庸俗化限制了大学批判及其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功能的发挥;要塑构大学的批判文化性格与批判功能,需要建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大学章程建设来发挥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维新功能是我国大学批判文化功能得以复归的根本举措.
  • 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四个在亚洲排名前十所的大学,港大、中大、科技大、城市大学.港大的世界排名有所下降,中大的前校长得了一个诺贝尔奖.人们有时候说香港是东方波士顿,波士顿有哈佛、MIT,有那么多顶尖高校.香港面积很小,因此也可以说波士顿是西方的香港,当然这都是比喻.研究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学者的兴趣,也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香港大学具有宏观方向与学术自由权,管理高效,外语教学,国际化,比较自由,没有限制。香港教师是从上到下,上面决定、下面执行沟通、交流,教师们觉得不太满意教师很少知道学校的新的信息,学校的政策、学生的政策、录取老师的政策等;香港的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挺高;觉得大学的决定,比如说资源分配、老师升职,很多决策是基于教师的,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内地的大学和香港的大学,要加强学术交流,互相借鉴,互相解决问题。
  • 摘要:基于对美国精神的追寻,以政治社会化为导向,美国高校在多元文化中不懈地坚持整体一致性的公民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学习、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品格教育、公民宗教的形式来完成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情感与技能的培养,并以德性、价值澄清、政治社会化、实用主义、教育评价理论创新引领公民道德教育,以教育评价作为促进手段,给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
  • 摘要:高等教育研究界通常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场域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大组成部分,但这一理论模型存在两大缺陷,从事实层面无法解释美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若干指标上的巨大优势地位,从理论层面亦无法回答解释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美国化趋势.rn 本文基于高等教育规模、世界前200大学数、高被引作者等关键性指标,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划分为五大集团,并分析各自的特征和优劣势.历史地看,居于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高等教育体系会对其他高等教育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对象。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绝对领先的第一集团位置,因此很多国家包括第二集团和第四集团的国家都极力向美国看齐,在办学模式等方面模仿美国体制,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思考.从高等教育规模而言,我国已经超过作为第一集团的美国。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迈入第二集团。要建设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就不能仅限于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必须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
  • 摘要:同伴互助是教师间通过对话、协作与帮助等途径,以促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发展为旨归的教研活动,它具有地位平等、目标一致、形式多样、思维开放的特点.学科带头人的同伴互助建立在知识共享、群体共生与社会互赖理论基础之上,具有合理性.但学科带头人学术行为的个体性与量化考核的评价机制又不利于他们的同伴互助,因此,明确互助目的、树立互助意识、转变思维方式、营造良好氛围是保障其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单纯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转化,这一转化是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高等教育为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探索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建议增进共识,树立协同创新意识、加强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面向未来,共享协同创新成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