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4012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会议等;天人相应的相关文献由97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霞珍、袁卫玲、马淑然等。

天人相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5 占比:4.5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4012 占比:95.23%

总计:14714篇

天人相应—发文趋势图

天人相应

-研究学者

  • 郭霞珍
  • 袁卫玲
  • 马淑然
  • 许良
  • 刘晓燕
  • 许筱颖
  • 杨建宇
  • 王彤
  • 王振海
  • 王翘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帅; 李悠然; 李冰; 袁卫玲
    • 摘要: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环境毒邪是中医基于环境污染提出的病因学概念。近年研究显示,荨麻疹不仅在发病率方面与环境污染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而且在发病机制方面与环境毒邪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故本文以环境毒邪理论为出发点,发现其致荨麻疹的病机特点有四:或郁闭皮毛,循经传肺使肺失宣降;或由口入胃,邪侵中焦使运化无权;或邪扰心神,情志暴躁使心肝热盛;又或毒邪伏蛰于里,伺机而动。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又提出以攻为用、祛其毒邪与攻补并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治法,以期为环境毒邪所致荨麻疹的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陈顶立; 刘颖
    • 摘要: 中医学中有天人相应的理论,阐释人与自然具有一致性。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需具有挺拔笔直的树干才能根深叶茂。人体也同理,只有脊柱挺拔、体态端正,方能维持身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
    • 孙一珂; 刘雷蕾; 朱佩; 张海蓉; 郝瑞森; 马淑然
    • 摘要: 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包括天人相副、人天依存、天人相合等不同认识。西医学整体观包含着"人的可分解性",即合整体观;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是人与环境、人体自身的"不可分割性",即元整体观。从元整体观探讨天人相应的理论内涵可知,天人相应包含天人本一、以人应天、天人合一在内的逻辑递进的多层次概念。其具体表现在:从宇宙本体论来看,天人相应首先是天人本一;从宇宙发生的过程看,人的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宇宙生态平衡角度看,养生防病上需要天人合一。阐明"天人相应"理论深层次内涵,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健康与疾病及其防治,有益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陈晓薇; 刘玉良
    • 摘要: [目的]探讨《灵枢·经水》篇中十二经水理论,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与人体内部之间的联系,验证古代医学认识人体的科学性。[方法]基于“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观点,依据《内经》中“天人相应”思想和“援物比类”方法,结合医家注解及地理县志,考证十二经水所属河流存在的真实性。进一步研究经水与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中药材四个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十二经水的理论价值。[结果]经考证发现十二经水在《内经》成书年代都有真实存在的河流,且至今为止大部分河流依然在其流域内发挥灌溉作用,印证了十二经水地理价值的真实性。经水与营卫气血之间的相似性,与人体脏腑之间的关联性,与经络在生理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及利用十二经水理论炮制、选用中药材,以上四方面充分说明了经水理论在认识人体、干预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客观的医理价值。[结论]十二经水与人体之间具有客观紧密的联系,佐证了古代医学对人体精密复杂的科学认识。
    • 杨峰
    • 摘要: 膏方,指采用不同中药经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较稠厚的膏状内服中药制剂,是冬令进补的最佳剂型。中医防治疾病注.重整体观念,讲求天人相应。冬天是人体精气封藏的季节,配合天气时令来保健养生,合理服食具有滋补作用的膏方,可调整脏腑功能,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起到却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 李扬; 张沁园
    • 摘要: 时间医学源于中医“天人相应”的学术观点,自然界的气候变迁会使人体发生相应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伤寒论》中条文主要涉及四季节律、周节律、昼夜节律及发病周期节律4种时间医学概念。四季节律反映出自然界中的阴阳寒温变化,季节气候反常或不顺应气候规律容易形成时行之气,治疗应“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顺应四季的寒温性质。周节律反映了疾病的痊愈周期,大多疾病此时容易痊愈,若不痊愈,则有“传经、加重、转危”等不同的变化,因而常作为观察疾病变化的时间节点,治疗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昼夜节律反映自然界一天内阳气的变化,阳气盛衰使疾病有“自愈”和“加重”两种不同转变,治疗常于阳气旺时用药,因势利导。发病周期节律是指下利、发热、汗出等病证具有病情反复、届时而发的特征,其根源在于正气循行的节律性,治疗应“先其时”而治,扶助正气,截断病程。
    • 魏永彬; 晁若瑜; 孙德禹; 吴建林
    • 摘要: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自然界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气机影响角度,阐释六经病欲解时。寅至辰时,自然界阳气初升,人体之气也随之升达,此时少阳经可借天时祛邪外出,如邪气较轻,人体可借初升之少阳之力鼓邪外出,症状减轻而“欲解”;反之,如邪气较盛,正邪旗鼓相当,相互交争,寒热往来等症状加重而“欲剧”。巳至未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到顶点,人体之气也升发至体表,人体借天时之力鼓邪外出,太阳经证症状减轻而“欲解”;此时人体阳气浮于表,体内热力稍减,故太阳腑证诸症状减轻,也表现为“欲解”。申至戌时,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之气随之收敛体内,体表阳气减少,故阳明经证热象稍减而“欲解”;阳气向体内聚集,在里之热邪被内收之阳所引动而发热加重,故阳明腑证“欲剧”。亥至丑时,自然界阳气收敛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收敛入阴分,太阴是三阴病的开始,太阴脾虚寒是太阴病的主要机制,故阳气先到太阴助脾阳温化寒湿,调气升降,表现为“欲解”。子至寅时,自然界阳气敛降到极致,也即封藏,人体之气随之也封藏于里行温煦之功,故少阴寒化“欲解”;对于少阴热化证,此时阳气入阴,蒸腾阴液,且引动在里之邪热,故症状加重而表现为“欲剧”。丑至卯时,自然界阳气敛降到极点之后开始上升,人体之气随之开始升发,厥阴病多为寒热错杂证,如患者厥阴病寒多热少,疾病可借此阳气来复之机而减轻,表现为“欲解”;反之,如热多寒少,则此时阳气渐升可能会热上加热,导致病情加重表现为“欲剧”。
    • 摘要: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通过饮食调理达到夏季祛湿养生的目的。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再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可出现湿阻。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自然规律。我国幅员辽阔,随着夏季到来,除了骄阳似火之外,在许多地方还有连绵的阴雨。夏季,特别是长夏期间,祛湿是重要的养生内容。这个季节具有高温、多雨、潮湿的特点,空气中湿度最大,所以说“湿”是长夏的主气,因此《理虚元鉴》特别指出“长夏防湿”。
    • 程修平; 李艳; 谷绍飞; 李丹凤
    • 摘要: 痹证是中医学里一种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冬季是其高发季节。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是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又是当代新安医学代表医家,在痹证的治疗方面独树一帜。李艳教授传承了大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治痹经验和思想,并融合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出需注重时令节气对痹证治疗的影响,提出冬季治痹证应注重温热药的应用,强调扶阳祛邪的学术思想。
    • 吕明; 李晓虎; 梁丽金; 史丽萍; 袁卫玲
    • 摘要: 鼻鼽发病受外界环境影响显著。脾土为肺金之母,脾与鼻窍关系亦密切,脾不独主一时,作为后天之本,在各个季节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皆有影响,从“脾主四时”角度探讨鼻鼽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明确脾在该病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联系,进而充实“脾主四时”的科学内涵,也为临床防治鼻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