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山豆根

山豆根

山豆根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8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40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河北中医、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等;山豆根的相关文献由1334位作者贡献,包括缪剑华、韦坤华、李林轩等。

山豆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8 占比:73.7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4.25%

专利文献>

论文:140 占比:22.05%

总计:635篇

山豆根—发文趋势图

山豆根

-研究学者

  • 缪剑华
  • 韦坤华
  • 李林轩
  • 孙蓉
  • 宋志军
  • 韦范
  • 周小雷
  • 凌征柱
  • 林杨
  • 梁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南俊伶; 王超众; 闫广利; 吴芳芳; 宋志军; 王硕; 周小雷; 缪剑华; 王喜军
    • 摘要: 目的筛选山豆根抗鼻咽癌的活性成分。方法选择山豆根主要化学成分,并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其作用靶点,同时借助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鼻咽癌相关靶点。将山豆根化学成分靶点与鼻咽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后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再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分析,筛选山豆根抗鼻咽癌的潜在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山豆根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筛选可能的抗鼻咽癌活性成分。利用细胞增殖实验验证山豆根潜在活性成分的抗鼻咽癌活性。结果共筛选出山豆根抗鼻咽癌潜在活性成分7个(越南槐醇、槲皮素、山豆根素、苦参酮、染料木素、山豆根色烯素、高丽槐素),核心靶点10个(SRC、PIK3CA、MAPK1、MAPK3、AKT1、MAPK8、MAP2K1、PTK2、EGFR、JAK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上述山豆根潜在活性成分均具有一定抗鼻咽癌活性;进一步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越南槐醇、山豆根素、高丽槐素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越南槐醇、山豆根素、高丽槐素可能是山豆根抗鼻咽癌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 霍鹏宇
    • 摘要: 马家庄乡地处河北省武安市西南部,太行山南麓,是武安市经济发展最薄弱乡镇之一,基本没有工矿企业,当地农民以自由种植和养殖为主,没有成规模的农业发展项目,乡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居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山场面积大,全乡总山场面积达8万多亩,适合种植的丘陵和山坡有3万多亩,山场中有种类繁多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其中连翘、酸枣、柴胡、山豆根、远志等中药材十分丰富。
    • 徐雪; 吴国清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山豆根饮片在门急诊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进一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其合理使用。方法 提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12日该院门急诊使用山豆根饮片的处方,共558张。从科室分布、中医诊断、配伍用药、用药剂量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专项点评与分析。结果 使用山豆根饮片处方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以> 20~40岁最多(43.5%);临床应用居首位的科室为皮肤科(56.6%);中医诊断主要为湿热(31.5%);与山豆根配伍应用的药物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配伍频次依次为3011频次、770频次、502频次;61.5%的内服超剂量处方,使用剂量在7~15g;连续使用超过28天的处方占40.9%;使用山豆根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该院山豆根的临床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虽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但需加强临床用药安全工作,加强评估超剂量超疗程用药风险,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黄晓婷; 卢雅琪; 伍月媛; 范佳怡; 姜相辰; 李丽芬
    • 摘要: 山豆根富含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活性物质。对各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提取方法及其抑菌活性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山豆根有效成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山豆根有效成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李曦; 高健美; 龚其海
    • 摘要: 山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肿瘤、咽喉炎症、肝炎等疾病。但其不良反应常见报道,毒理学研究发现山豆根可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胆系统等产生毒性。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报道综述了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及其产生毒性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山豆根的毒性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冯世鑫; 蒋妮; 陈乾平
    • 摘要: 以山豆根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产地的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类及其带菌率,观察杀菌处理对真菌抑制作用及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山豆根种子育苗前处理提供参考。采用洗涤离体、PDA培养的平皿法,对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真菌进行检测,考察其携带真菌的孢子负荷量、种类、分离频率;选用5种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观察其对真菌抑制作用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外部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镰孢霉属(Fusariumspp.)和亚隔壳孢属(Didymella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刺盘孢属、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间作壳属(Diaporthespp.)真菌。不同产地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2)多菌灵、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对山豆根种子携带的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以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较好。常用的多菌灵抑制的真菌主要是刺盘孢属和青霉菌属真菌;而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对山豆根种子携带的刺盘孢属、镰孢霉属、亚隔孢壳属、链格菌属、青霉菌属真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82.4%以上。(3)各杀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处理和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发芽势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李勤英; 何新华; 李保权; 苏厚人; 陆海姣; 凌逸群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那坡县石山地区山豆根套种黄金百香果的效果,对德隆乡团结村山豆根套种黄金百香果基地、山豆根单作基地栽培效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山豆根套种黄金百香果模式年均纯收入11980.7元/667 m^(2),山豆根单作模式年均纯收入9391.7元/667 m^(2);套种模式每667 m^(2)年均纯收入比单作模式高2589元,效益明显提高。本文探索了石山地区发展山豆根套种黄金百香果的栽培技术,可为条件适宜的地区提供参考,对石山地区缓解中长期作物栽培前期投入压力、有效应对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晓萍; 魏阳; 石会丽; 刘满军; 陈昊; 杜君; 高蓉; 来元如; 曹小平
    • 摘要: 目的:比较山豆根、苦刺花、苦参中黄酮类成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苦刺花总黄酮成份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建立三味药材总黄酮特征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铝盐络合显色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NaNO-AI(NO)-NaOH为显色剂,在50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山豆根、苦参与苦刺花植物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采用AKasil-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5 nm,柱温35°C,流速1.0 mL/min,建立HPLC特征指纹图谱。结果:在浓度0.2134~0.9957 mg/mL范围内,芦丁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苦刺花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种子1.37%,果实1.17%,根1.18%,花0.38%,叶0.78%;不同采收时期以9月中旬采收的根中总黄酮含量较高;放置5年后根与叶中含量均有增加;山豆根1.85%,苦参0.79%;三味药材HPLC指纹特征图谱各有特征。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可行,可用于测定苦刺花药材总黄酮含量;HPLC特征指纹图谱可用于三味药材鉴别,研究结果为其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开发相互替代品提供理论依据。
    • 宁萍; 刘小红
    • 摘要: 目的:探讨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的山豆根中毒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的山豆根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均以步态不稳、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2例合并意识障碍(嗜睡)及构音障碍,1例合并视物模糊。头颅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及局部白质异常信号。治疗上除常规急性中毒救治原则外,部分病例还予糖皮质激素或人免疫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治疗。2例患儿预后良好,1例患儿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山豆根中毒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类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注意避免误诊,其神经损害主要为脱髓鞘改变,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疗效。山豆根规范用药需要多方面共同监督。
    • 梁森林; 黄永林; 何瑞杰; 王亚凤; 阳丙媛; 李典鹏; 司红彬
    • 摘要: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为豆科(Leguminosae)灌木,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其根为中药“山豆根”,常被用于治疗胃、牙龈、咽喉、肺等部位的炎症。为了充分利用越南槐药用植物资源,该研究建立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越南槐地上部位中生物碱的方法。以二氯甲烷-甲醇-水(5∶3∶2,V/V)为溶剂系统,上相添加20 mmol·L^(-1)盐酸作为固定相,下相添加10 mmol·L^(-1)三乙胺作为流动相对越南槐地上部位中的总生物碱进行分离制备。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经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数据分析鉴定。同时用PNPG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从1.2 g总生物碱中一次分离制备得到183 mg苦参碱和404 mg氧化苦参碱,用高效液相检测其纯度分别为98.7%和98.2%。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显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α-葡萄糖苷酶都具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724.60±90.93)mg·L^(-1)和(115.90±14.05)mg·L^(-1)。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溶剂系统比较耗时,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仍是一种简单且能有效分离越南槐地上部位中生物碱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