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峰值因子

峰值因子

峰值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2002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世界地质、科技信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八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等;峰值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楼文娟、田玉基、顾明等。

峰值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2002 占比:99.62%

总计:22087篇

峰值因子—发文趋势图

峰值因子

-研究学者

  • 楼文娟
  • 田玉基
  • 顾明
  • 杨庆山
  • 柯世堂
  • 王旭
  • 颜彪
  • 黄铭枫
  • 黄鹏
  • 余世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之松; 向明; 江水灵; 唐阳红
    • 摘要: 在下击暴流风场中,大跨平屋面建筑顶部的来流分离区及尾流区域处风压具有极强的非高斯特性。基于稳态冲击射流作用下的大跨平屋面建筑刚性测压试验结果,使用高阶统计量法研究了典型径向距离处屋面风压高斯与非高斯分区特性,利用TPP法计算测点峰值因子,发现平屋面表面测点极值风压系数与建筑物离下击暴流喷口间距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击暴流作用下,大跨平屋面部分区域出现明显的风压非高斯特性,尤其是迎风和背风边缘区域;屋面中心区域和屋面侧边缘区域峰值因子较小,屋面峰值因子取值范围在3.99~9.29,测点峰值因子均明显大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取值;在不同径向距离处,极值风压系数均为负值,来流分离区域及尾流区域风压系数绝对值较大;极小值风压系数绝对值随径向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径向距离为1.25 D_(jet)时极小值风压系数绝对值出现最大值。
    • 王磊; 张伟; 陈凯; 梁枢果; 范玉辉
    • 摘要: 为了研究超高层建筑横风向位移响应峰值因子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多自由度气弹模型风洞试验,测量了横风向位移响应时程。简要分析了横风向位移响应时程的概率特性,验证了响应时程满足经典极值分布。继而以经典极值理论结果为基准,检验了峰值因子法、改进的峰值因子法和全时程方法对峰值因子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在小折算风速下,基于高斯假定的峰值因子法和全时程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较大误差;而在折算风速较大时,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整体来看,改进的峰值因子法与经典极值理论的计算结果更为相近,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改进的峰值因子法来计算超高层建筑横风向位移响应的峰值因子。改进的峰值因子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横风向位移响应峰值因子随折算风速的增大大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此外,结构阻尼比和结构质量也会影响峰值因子的大小。最终,将横风向位移响应峰值因子视为折算风速的函数,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经验公式,供后续研究参考。
    • 闫渤文; 魏民; 刘敏; 刘堃; 李正良; 周绪红
    • 摘要: 针对大跨屋盖结构表面风压宽频谱特性与极值风压估计方法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带宽修正的高斯转化法求解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结合大跨屋盖结构风洞试验,采用该方法和现有极值风压评估方法对大跨屋盖结构表面极值风压开展了系统的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斯峰值因子法估算的大跨屋盖结构表面风压峰值因子明显偏离了非高斯风压的峰值因子;忽略带宽参数的Hermite矩模型高估了非高斯风压的峰值因子;相对于修正带宽的Hermite矩模型和目标概率法,提出的修正带宽高斯转化法与Sadek-Simiu法估计的大跨屋盖结构风压峰值因子更为准确,与试验观测值整体上最接近,且提出的修正带宽高斯转化法得到的结果误差及离散性均较小,能够高效合理地提供大跨屋盖结构表面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
    • 王旭; 刘文韬; 叶仲韬; 刘浪; 毛幸全
    • 摘要: 为给沿海地区桥梁设计及后期维护提供依据,对沿海地区强风特性进行研究.以广东省某大跨径桥梁结构为背景,基于其风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的台风"山竹"登陆过程中32 h风速时程数据,对台风的平均风速、风向角、湍流强度、阵风因子以及峰值因子等风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风速具有显著的非平稳特性;与规范推荐值相比,风场横向与纵向湍流强度比值偏小,竖向与纵向湍流强度比值偏大;湍流强度、阵风因子和峰值因子随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相近,在风速较小区域呈下降趋势,在风速较大区域相对平稳;纵向湍流强度和纵、横及竖向阵风因子随时距的增大而减小;峰值因子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与高斯分布曲线较为吻合;阵风因子与湍流强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 杨雄伟; 周强; 李明水; 王沛源
    • 摘要: 以某大跨复杂曲面屋盖为研究对象,通过刚体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研究表面脉动风压的概率分布规律和非高斯特性,分析形成非高斯分布的流动机理,并分别基于脉动风压空间相关性、峰度和偏度的累积概率,提出了高斯分布和非高斯分布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Hermite矩模型构建非高斯分布与峰值因子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屋盖迎风侧边缘和曲面拐角的表面脉动风压概率分布相较于标准高斯出现严重的偏离和凸起,呈现显著的非高斯分布特性,其原因在于上述区域的流动分离明显,其风压分布受分离涡影响而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不满足独立同分布条件;以脉动风压空间相关性作为划分高斯与非高斯区域的标准更加合理,且物理意义较为明确.此外,还给出了此类复杂曲面屋盖非高斯区域风荷载峰值因子的取值范围.
    • 徐晓晖
    • 摘要: 本文对架空输电线路中导地线的风荷载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参照电气规程与结构规范中导地线风荷载的计算公式,对相关参数进行对比,提出导地线在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的应用方法。
    • 全涌; 侯方超; 顾明
    • 摘要: 基于单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超高层建筑横风向响应的非高斯性.通过归一化概率密度分布图直观地对比了不同风速,不同风场,不同斯科顿数和正下游干扰建筑对超高层建筑横风向加速度响应非高斯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多样本峰值因子观测值,对几种峰值因子取值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来流风速、风场、斯科顿数和下游建筑对风致响应峰值因子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低湍流度下,来流接近涡激共振风速时,风致响应会出现显著的非高斯性;风场和干扰位置对风致响应非高斯性有着明显的影响;Davenport法在涡激共振风速和部分高折减风速时过分高估了峰值因子实际值,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给定的峰值因子通常低估了峰值因子实际值,子段极值统计法可以较精确地给出峰值因子.
    • 张玉杰; 黄超广; 段丽慧
    • 摘要: 简要介绍了超越概率理论、超越频次理论、损伤等效理论和功率谱密度(PSD)的时域拟合理论等4种常见的峰值因子预计理论,并基于三角级数提出了一种新的预计理论.结合试飞加速度数据样本,对比分析超越频次理论、PSD时域拟合理论和三角级数理论的预估精度.研究表明,上述4种常见的预计理论本质上属于统计学理论;PSD时域拟合理论预计的峰值因子波动较大,峰值因子与归一化次数满足高斯分布;三角级数理论的预估精度较高,但缺乏离散峰个数的合理判据.
    • 车兴哲; 张维炎; 袁俊
    • 摘要: 以沿海足尺低矮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历经多次台风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两类建筑非高斯特性以及实测峰值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建筑的非高斯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实测峰值因子的取值在3到6的范围内占比最大。简述了基于零值穿越理论的几种非高斯峰值因子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涵盖了软化和硬化响应,并结合各种计算方法在实测样本中的适用比例以及计算峰值因子和实测峰值因子间的误差率,给出方法使用上的建议。结果表明,Sadek-Simiu法更适用于低矮建筑的软化响应样本,而高层建筑的软化响应建议使用修正峰值因子法,对于硬化响应样本则使用硬化峰值因子法更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