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冲击射流

冲击射流

冲击射流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力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64150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三届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会、第十七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等;冲击射流的相关文献由60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朝晖、许宏庆、徐忠等。

冲击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4150 占比:99.71%

总计:64339篇

冲击射流—发文趋势图

冲击射流

-研究学者

  • 姚朝晖
  • 许宏庆
  • 徐忠
  • 何枫
  • 张永建
  • 汪之松
  • 陈庆光
  • 李正良
  • 郝鹏飞
  • 张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庠儒; 刘年华; 刘露菡; 何枫
    • 摘要: 欠膨胀冲击射流具有复杂的激波结构,并伴随产生高幅值的离散频率单音.通过高速摄像获取的纹影图像并结合噪声测量,对欠膨胀冲击射流激波振荡过程、剪切层不稳定波的模态和离散频率单音的产生进行了系列研究.给出了冲击距离为5倍喷嘴出口直径的复杂流动实验结果分析,射流剪切层不稳定波有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模态,发现不同模态下的离散频率单音声源位于射流冲击平板后的不稳定的流动结构处.反馈声波在喷嘴唇口对剪切层扰动激励,使剪切层不稳定波向下游发展.激波结构与剪切层相互作用发生振荡,并与不稳定波模态的特征相关.通过消弱反馈声波在喷嘴唇口对剪切层的扰动,可消除离散频率的冲击单音,降低噪声,同时也抑制了激波振荡,使得激波结构趋于稳定.
    • 李泽; 刘国华; 冯义钧; 刘清元
    • 摘要: 冲击射流是一种换热性能突出的散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军工国防等领域。该研究以水为工质,数值模拟研究了二维层流射流冲击矩形、三角形及圆弧形凸起热源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对比研究了冲击距离(h/W)在1~10范围内,雷诺数在50~250范围内的换热规律。研究表明:体积夹带量随着雷诺数与冲击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且几乎不受凸起热源形状变化的影响。在滞止点附近,三角形凸起热源的局部换热效率极高,在冲击距离h/W = 1、Re = 50时,其最大换热系数是矩形的1.84倍,圆弧形的1.77倍。从热阻与泵功角度分析,冲击距离h/W = 1的矩形凸起热源有着最优的换热性能。该研究丰富了冲击射流强化换热理论,为解决高热流密度冷却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赵波; 刘相宜; 王翼鹏; 金汝宁; 唐万松
    • 摘要: 射流冲击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局部换热效率的换热方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以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为工具,设计了多个喷嘴组合式的射流冲击冷却模型,研究了组合式射流垂直和倾斜冲击壁面时的稳态传热过程,讨论了喷嘴倾角和间距对壁面传热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斜喷嘴倾角增大,组合式射流的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小;组合式射流继承了单束直射流和斜射流的优点,在保证滞止区传热效率较高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射流下游的传热效率并使壁温分布更加均匀;当斜喷嘴靠近直喷嘴时,组合式射流整体传热特性与单束斜射流相似;当沿横向和纵向增大斜喷嘴与直喷嘴间距时,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均增大.
    • 汪之松; 向明; 江水灵; 唐阳红
    • 摘要: 在下击暴流风场中,大跨平屋面建筑顶部的来流分离区及尾流区域处风压具有极强的非高斯特性。基于稳态冲击射流作用下的大跨平屋面建筑刚性测压试验结果,使用高阶统计量法研究了典型径向距离处屋面风压高斯与非高斯分区特性,利用TPP法计算测点峰值因子,发现平屋面表面测点极值风压系数与建筑物离下击暴流喷口间距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击暴流作用下,大跨平屋面部分区域出现明显的风压非高斯特性,尤其是迎风和背风边缘区域;屋面中心区域和屋面侧边缘区域峰值因子较小,屋面峰值因子取值范围在3.99~9.29,测点峰值因子均明显大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取值;在不同径向距离处,极值风压系数均为负值,来流分离区域及尾流区域风压系数绝对值较大;极小值风压系数绝对值随径向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径向距离为1.25 D_(jet)时极小值风压系数绝对值出现最大值。
    • 黄海津; 王多银; 陈明; 马鑫林
    • 摘要: 为揭示冲击射流冲击区的紊动能输运特性,利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冲击区的紊动能平衡。紊动能输运方程的产生项、对流项、紊流扩散项和黏性扩散项由实测的速度场直接计算,并将压力扩散项和耗散项合并为一项作为紊动能输运方程的余项计算。研究得出:(1)对流过程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向沿时均流场方向。自由射流剪切层内,紊流扩散过程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向与时均流场方向斜交,黏性扩散过程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向与时均流场方向垂直。(2)冲击区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紊动能平衡差异很大。(3)冲击区内层紊动能产生项的负值由径向和周向雷诺应力做负功所致,所引起的紊动能损失由压力扩散项补偿。(4)冲击区内径向对流过程携走的能量由轴向对流过程补偿。(5)上述物理过程基本不受雷诺数影响,但各能量平衡项对紊动能的贡献强度受雷诺数影响显著。
    • 蒋森; 程文杰; 杨映雯; 李顺; 晋伟琛
    • 摘要: 利用雷诺应力模型对下击暴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在壁面附近添加阻力来达到模拟地面粗糙度的目的。模拟结果能得到完整的平均风剖面,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粗糙度的存在会减小下击暴流的径向风速极植且极值发生高度上移;阻碍湍流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有效的减小湍流强度和极值风速,加速下击暴流风场的发展。
    • 方智远; 汪之松; 李正良; 黄汉杰
    • 摘要: 为研究移动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采用可移动的冲击射流装置对高层建筑模型进行了测压试验,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暴移动过程中,风场中不同位置的高层建筑模型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及风荷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风暴的移动会使风暴前缘风速加强,而使后缘风速减弱,从而使建筑表面的整体风压出现相应变化.当建筑位于风暴移动中心线上时,气流分离形成的漩涡主要出现在顶面迎风侧前沿及侧面迎风侧上角部区域,这些区域负压相对较大;建筑顶面在风暴经过时会产生较大正压.当建筑位于风暴移动中心线外时,高层建筑的来流风风向会随风暴的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当建筑位于风暴前缘时,与来流风夹角较小的侧面会由于气流在钝体边缘的分离作用而出现较大的负压区域;当建筑位于风暴后缘时,建筑顶面角部区域会由于锥形涡的产生而出现较大负压.
    • 吴华杰; 张善文; 张燕军
    • 摘要: 狭缝冲击射流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形式,传统湍流模型无法准确预测其换热规律.采用常用的k-ε系列湍流模型和k-ω系列湍流模型,结合Kato-Launder模型、剪切流修正模型、间歇转捩模型和横流效应修正模型,对受限空间狭缝射流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标准k-ω湍流模型结合Kato-Launder模型和剪切流修正模型可在两种典型冲击距离下都成功预测壁面传热特性,间歇转捩模型对SST k-ω剪切应力输运湍流模型预测能力的改善作用极其有限,而Kato-Launder模型可以极大改善SST k-ω湍流模型在较小冲击距离下的传热预测能力,但在较大冲击距离下,Kato-Launder模型会预测出更为显著的努塞尔数伪第二峰值.
    • 吴逸君; 丁建宁; 孙涛; 严健宇; 朱科钤
    • 摘要: 利用COMSOL软件模拟研究了单狭缝射流对高温运动板的稳态传热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当射流-板间距H/W在0.2-2区间变化、板速-喷嘴射流速度比Rsj(s为目标板,j为射流)在0-1区间变化时,小间距射流通过抑制次级涡,在运动板边界层形成高速贴壁射流以输运热质.观察到小间距时局部努塞尔数曲线的次级峰,其在运动板下游的传热增强显著.随着H/W的增大,Rsj严重影响局部努塞尔数曲线峰的位置和数量.此外,在层流和湍流对比中,其传热差异明显.且在高速湍流中,H/W≤0.4时的传热效果显著.
    • 蒋森; 程文杰; 杨映雯; 李顺; 晋伟琛
    • 摘要: 利用雷诺应力模型对下击暴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在壁面附近添加阻力来达到模拟地面粗糙度的目的.模拟结果能得到完整的平均风剖面,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粗糙度的存在会减小下击暴流的径向风速极植且极值发生高度上移;阻碍湍流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有效的减小湍流强度和极值风速,加速下击暴流风场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