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α多样性

α多样性

α多样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134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7773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9年国际草业研究生论坛暨第七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等;α多样性的相关文献由4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多立安、赵树兰、朱有勇等。

α多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773 占比:99.96%

总计:437963篇

α多样性—发文趋势图

α多样性

-研究学者

  • 多立安
  • 赵树兰
  • 朱有勇
  • 王云月
  • 何霞红
  • 李炎
  • 不公告发明人
  • 周惠萍
  • 徐海根
  • 杨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林芳; 李维标; 李珊珊; 吴铸琦; 周世凤; 苏宏新; 黄潇洒
    • 摘要: 在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次生季雨林动态监测样地,以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物种α多样性,并定量分析样地内最重要的15个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样地内的木本植物个体数量为9557株,分属于63科、128属、188种,优势科为茜草科、樟科和桑科,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样地内木本植物主要优势物种为九节、鹅掌柴、罗伞树、光叶毛冬青、罗浮柿、两广梭罗、肉实树,个体高度主要集中在2~6 m之间;样地α多样性方面,Simpson指数为0.98,Shannon 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28和0.81,群落内物种分布相对均匀;经X^(2)检验,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物种对中仅有32.4%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种间关联较弱;大部分关联强度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具有明显的次生特性。
    • 徐娴雅; BOERI Stefano; 胥一波
    • 摘要: 采用高通量基因条形码技术分析了45份土壤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格局.结果发现,垂直森林绿化与周边绿地具有相似的α多样性以及较大的群落特征差异和β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垂直森林建筑能够容纳丰富的土壤微生物种类,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张苗苗; 陈书涛; 丁司丞; 王瑾; 章堃
    • 摘要: 为研究增温及秸秆施用对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设置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试验包括对照(CK)、增温(WA)、秸秆施用(SA)、增温及秸秆施用(WS)4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大豆(Glycine max 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轮作农田土壤真菌门、纲、目水平上的组成及α、β多样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大豆田相对丰度最高的土壤真菌门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等,WA处理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P=0.023)及SA(P=0.007)处理,且与WS处理存在边缘显著差异(P=0.063)。在纲水平上,增温减少了相对丰度最高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相对丰度,但秸秆施用抵消了增温的这种效应。在目水平上,大豆田相对丰度最高的土壤真菌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冬小麦田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纲与大豆田相同。冬小麦田CK与WS处理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7),各处理粪壳菌纲、肉座菌目相对丰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大豆田WA处理的真菌物种数显著(P=0.012)小于WS处理,大豆田WA处理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最小。冬小麦田CK与SA处理物种数(P=0.087)、Chao1指数(P=0.088)均存在边缘显著差异。秸秆施用增加了冬小麦田真菌物种数并使α多样性增大。大豆田土壤真菌门、纲、目水平上存在差异的类群明显比冬小麦田多,说明大豆田某些真菌类群受增温及秸秆施用处理的影响相对更大。大豆田土壤真菌比冬小麦田具有更大的α多样性,其物种数和Chao1指数远大于冬小麦田,且具有更大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大豆田土壤真菌β多样性(加权单比例距离)总体上大于冬小麦田,前者不同处理之间的物种差异性相对更大。大豆田的自然固氮能力为真菌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其中的某些类群更易受增温及秸秆施用影响。
    • 魏识广; 叶万辉; 练琚愉; 李林; 周景钢
    • 摘要: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鼎湖山(DHS)大型固定样地经过10年的更新演替,总个体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DHS样地周边5个卫星样地之间总个体数差异较大,按个体数进行排序:1号(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3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号(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号(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号(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卫星样地。(2)DHS大样地的物种并未达到饱和,卫星样地群落可以有效补充该区域的物种。(3)DHS大样地的α多样性较高;卫星样地之中,2号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3号样地,继而是1号和4号样地,最后是5号样地。除了2号样地由于大量大树和巨树的存在使得物种均匀度提升,从而导致多样性指数值偏大以外,其它样地的结果呈现出海拔高度与多样性正相关。(4)DHS大样地与其3号卫星样地处于相近演替阶段,因此物种相似度最高。DHS样地与其4号卫星样地(马尾松林)演替阶段相差最远,物种差异性也最大,Bray⁃Curtis指数检测出仅有5%的物种相同。卫星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检验显示: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演替阶段相近,物种相似度最高,Bray⁃Curtis指数表明84%的物种相同;其他卫星样地群落间物种差异较大。故对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样性研究,在考虑典型大样地群落的基础上,仍需要统筹考虑卫星样地,方可更完整地获取该区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 聂佩潇; 张彩彩; 龙晓斌; 李延鹏; 肖文
    • 摘要: 为探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规律,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设置的7块样地(2300~3500 m)内的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7块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45种,隶属于52科,87属。2)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沿海拔升高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草本层以上两个指数呈下降趋势;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Cody指数沿海拔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表现出不同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对环境异质性和气候的敏感程度不同可能是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 陈聪琳; 孙一淼; 龚利梅; 陈修能; 薛涛; 郝建锋
    • 摘要: 以成都绕城高速路域5种林分密度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根据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比较其群落结构(胸径级、高度级、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及林下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atrick丰富度指数S、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结果显示,共记录林下植物54科101属148种,在草本层林分密度C的物种数最大,在灌木层林分密度D的最大。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层H、S均先增后减,在林分密度D最大,而J_(sw)则一直增加,草本层H、H’、S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H、H’同在林分密度D达到峰值,且H在林分密度D显著大于林分密度A和E(P<0.05),J_(sw)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林分密度B和D达到峰值。高林分密度会限制小胸径级、小高度级个体生长,高度级个体分布差异较大,高度级结构接近偏峰形,以中高度级、高高度级为主;胸径级结构接近正态分布,群落逐渐向衰退的方向发展。冗余分析表明,显著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林分因子为林分密度、郁闭度、平均枝下高;显著影响草本层的为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枝下高。结果显示,林分密度D为路域巨桉人工林相对最适密度,及时对其进行密度调控有利于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群落稳定性。
    • 高金辉; 韩家永; 张厚良; 林国英; 张莹; 艾志强; 刘继云
    • 摘要: 为使刺五加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典型刺五加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刺五加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分析海拔因素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升高,刺五加群落中乔木、灌木种类和数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草本种类和数量大致呈降低趋势;乔木层α多样性各指数沿海拔梯度基本没有变化;灌木层α多样性各指数沿海拔梯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草本层α多样性各指数沿海拔梯度呈降低趋势;群落α多样性各指数与海拔均呈负相关,与丰富度指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物种丰富度贡献率最大;②Cody指数β_(c)随着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最低点出现在中海拔地区(447~469 m);Sorenson指数C_(s)随着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峰仍出现在中海拔地区(447~469 m);③海拔梯度相差越大,群落相似性越低;不同海拔刺五加群落之间呈现不相似水平。在小兴安岭研究范围内,不同海拔梯度刺五加群落中物种α多样性、Cody指数和Sorenson指数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说明海拔梯度是影响刺五加群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 张青青; 周再知; 黄桂华; 赵威威; 王西洋; 杨光; 刘高峰
    • 摘要: 为探究施肥对柚木(Tectona grandis L.f.)幼林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广西4年生的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不同肥种配比组合试验(F1,0.5 kg氮磷钾复合肥+1.0 kg钙肥+1.0 kg硫酸镁肥;F2,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钙肥+0.5 kg硫酸镁肥;F3,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硫酸镁肥;F4,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钙镁磷肥;CK,不施肥)。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加快了柚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各指标年均增量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了0.13~0.32 m、0.17~0.26 cm和4.35~9.63 dm^(3),其中F3配比组合处理生长增量最大,且胸径和材积生长率比CK显著增加了10.35%、10.55%。幼林林下植物相对丰富,植被种类涉及25科39属42种,其中菊科(Compositae)与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要优势种。不同处理间林下植被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差异显著(P<0.05),F1、F3处理的3个物种指数显著高于CK,而各处理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D_(g))差异不明显,不同处理间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等12个指标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F3、F1、F4、F2、CK。4年生柚木幼林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林木生长,还可提高林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1.0 kg氮磷钾复合肥和0.5 kg硫酸镁肥的低投入配方施肥,更有利于促进柚木人工林生长和群落的稳定。
    • 孙佳瑞; 宗桦; 周璐; 鲍方; 吴晓奕
    • 摘要: 【目的】以泸定县全域为例,从大尺度的景观格局视角,研究高山峡谷区域乔灌木景观的空间格局,探索海拔与地形差异对此区域乔灌木分布的影响,为高山峡谷区景观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亦可为川藏铁路沿线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泸定县2019年林业调查和研究团队的实调数据,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了泸定县县域乔灌木的主要群落类型、结构及景观格局,探讨了海拔梯度对其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1)泸定县高山峡谷区内乔木景观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的42.43%,灌木景观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22.28%,合计占比64.71%。乔灌木中,乡土物种占有绝对优势,占比高达98.00%。乔木以冷杉、铁杉、川滇高山栎、云杉为优势种,灌木以杜鹃、川滇高山栎、杯腺柳、马桑、高山杜鹃为优势种。2)乔木斑块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3599 m区域,灌木景观则较均衡地分布于海拔5100 m以下的各个海拔区间。灌木景观的破碎程度高于乔木景观,二者在低海拔河谷沿岸的破碎程度均为最高。3)泸定县乔灌木物种的α多样性较好(SHDI>1.95),并随海拔梯度的递增呈单峰格局,峰值出现在海拔2400~2700 m区间。乔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由南坡向北坡减少,且平缓河谷地区及险坡处其值也较小。Pearson相关性显示,乔木及灌木的丰富度及α多样性指数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山峡谷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焚风效应,奠定了泸定乔灌木植被整体景观格局,不同海拔区间乔灌木景观格局差异明显,人类活动亦成为了影响中低海拔乔灌木景观空间结构的活跃力量。在川藏铁路的建设与后期修复过程中,应秉承泸定县乔灌木植被原有的景观格局,顺应当地植被演替规律,在保障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找到建设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
    • 石教旭; 杨丽; 陈廷琴; 陈悦; 田虹; 杨万娇
    • 摘要: 为了解赤水河云南段秋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在赤水河云南段设置6个采样点进行两次采样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类16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4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1种;秋、冬两季共为优势种的浮游动物为原生动物针棘匣壳虫、砂壳虫、褐砂壳虫、弯凸表壳虫,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前节晶囊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腔轮虫,枝角类长额象鼻溞;原生动物圆壳虫、片口砂壳虫两个物种只在秋季为优势种,在冬季不是优势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