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幸福观

幸福观

幸福观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7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3501篇;相关期刊110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等;幸福观的相关文献由19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方玉、巢传宣、郭晓蓓等。

幸福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7 占比:34.19%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1.00%

专利文献>

论文:3501 占比:64.81%

总计:5402篇

幸福观—发文趋势图

幸福观

-研究学者

  • 张方玉
  • 巢传宣
  • 郭晓蓓
  • 孙国鹏
  • 王刚
  • 王安忆
  • 徐凤莉
  • 潘姗姗
  • 陶有浩
  • 丁永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玲珠
    • 摘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梳理高中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学校层面提出几点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建议:夯实幸福教育的内容,丰富幸福教育的形式,强化幸福教育的效果,营造幸福教育的学校氛围,促成幸福教育的家庭氛围.
    • 贠倩茹; 郭晓蓓
    • 摘要: 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著名学者伊壁鸠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哲学当作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活动,其认为“快乐主义”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主张人们应该保持自然且必需的欲望,以及人们的快乐应是平静且能够达到长久效果;人们应该记住已有的快乐,在未来生活中不断地回味这种快乐。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会呈现幸福观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恰可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王道林
    • 摘要: 日本学者安倍能成在其著作中曾形象地将康德哲学比喻成哲学史上的“贮水池”,同样,康德的幸福观亦是伦理学思想史上的“贮水池”。其幸福观调和了自古希腊时代便争论不休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将原本二元对立的德与福统一于“至善”之中,在至善的框架下理解并阐释了幸福观。康德的幸福观中既关照人们感性幸福的实现,而且也将德性确立为配享此福的条件。在对历史上以分析命题的方式解释德与福之间的关系的批判中,通过纯粹理性“三大悬设”的设立,以综合命题的方式重新确定了两者间的关系,肯定了“德福一致”。
    • 张红霞
    • 摘要: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 郝志军
    • 摘要: 古希腊先哲们的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希腊半岛灿烂的文明之中。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民主政治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幸福理论,有将智慧作为幸福前提的理性主义;有鼓励人们追求快乐的享乐主义;有把幸福与人的理性品质结合起来的德性主义。厘清古希腊人幸福观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重新认识道德对幸福体系的建构作用,从而更好服务于当下社会的奋斗幸福观
    • 郝若君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幸福观及价值体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稳定。幸福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幸福是奋斗出来,是依靠不懈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对人民幸福观及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发现,幸福观的形成及实践要点对推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结合实际,对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幸福观及现代价值要点进行探究。首先阐述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意义,而后在论述人民幸福观来源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民幸福观的实践价值。
    • 蒲德祥; 张雯
    • 摘要: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幸福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马克思以“幸福”“实践”和“生活”三个概念范畴修正了“伦理—政治”幸福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幸福哲学。对幸福概念的修正,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幸福哲学的首要条件和内在动力,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幸福的内在尺度和标准;对实践概念的修正,以劳动实践代替德性实践,使劳动实践成为人类幸福的普遍本质活动;对生活概念的修正,用社会生活代替了狭隘的政治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理论。与传统的自我实现—德性实践—政治生活不同,马克思构建了自由全面发展—劳动实践—社会生活的全新理论。
    • 韩东屏
    • 摘要: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 张懿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遵循。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奋斗幸福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使命,以实现学生幸福为目标,将幸福融入教育之中,通过“奋斗+集体、因材+对症、认知+体验、实验+改进”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产生幸福的体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具有系统性教育、个性化培养、激励型评价等特点,形成了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关照,指明了实现大学生幸福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幸福教育必然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范式。
    • 张磊; 柳泽民
    • 摘要: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处于对幸福的追问与追求之中。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有所不同,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也各不相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根本性社会转型,这使得人们对幸福的追问和追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不过是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的能动表现,对幸福观的理解也是如此,只有从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现实基础出发,即他们的实践条件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幸福观的差异以及追求实现幸福的不同方式。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这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幸福观的内在特质。以此为镜,也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才有可能找到通向幸福的现实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