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41934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紫禁城、现代装饰、古建园林技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公共政策创新专题暨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等;建筑历史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支文军、焦雷、肖大威等。

建筑历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1934 占比:99.88%

总计:342336篇

建筑历史—发文趋势图

建筑历史

-研究学者

  • 支文军
  • 焦雷
  • 肖大威
  • 欧阳国辉
  • 汪坦
  • 王其亨
  • 丁树亭
  • 何蓓洁
  • 刘宏超
  • 刘江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建和; 陈功; 王艳安
    • 摘要: 本文运用大数据分析软件,从建筑历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村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将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前的萌芽阶段、1951~1980年的兴起阶段、1981~2000年的拓展阶段、2001~2011年的提升阶段和2012年至今的深化阶段。本文从建筑历史视角系统归纳了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村落研究成果,其主要聚焦于空间类型与模式、文化与价值、保护与发展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式由物质空间转向文化空间,其研究目标由“物”转向“人”。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1.构建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2.全面深化提炼传统村落研究系统要素;3.注重传统村落的转型与活化。
    • 马克翱
    • 摘要: 五宝田古村位于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深藏于湘西崇山峻岭之中。清康熙年间,为避战乱、匪患,萧氏家族迁居至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五宝田村隐居山野,远离世事,在村落选址、场地环境、巷道格局、建筑空间等多个层面上均呈现出强烈的排外性色彩,显露出警惕、防备的意图。研究五宝田古村空间独特的排外性,追溯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家族传统渊源,对丰富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基因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深入了解湖南瑶族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作用机制有促进作用。
    • 郑清
    • 摘要: 四川白鹿镇历史悠久且旅游资源丰富,经过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文章以天主教修院教育体系为切入点,探索白鹿镇教会书院的建筑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即领报修院这一遗存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为研究重点,进一步发掘当地宗教人文资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镇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 李敏; 方拥
    • 摘要: 从两汉时期的东北地区地穴式建筑遗存考古研究入手,得出距今约2000年前(相当于两汉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半地穴式房屋,分为有门道式和无门道顶入式两种,通过考古、文献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学材料分析,对此类房屋的构造进行进一步研究.
    • 刘宏超
    • 摘要: 特定历史环境与社会现状往往对建筑师的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结合建筑师旺莫利万的成长经历与历史背景,对其建筑风格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设计作品,研究在不同历史环境及个人经历影响下旺奠利万的建筑风格演变.同时得出建筑师通过自己的建筑作品可以对社会国家及民众产生正面反馈.通过对旺莫利万建筑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柬埔寨的当代建筑与其发展历程.
    • 张龙; 刘一铭; 俞春荣; 吴琛
    • 摘要: 文章基于对嘉峪关营修痕迹的调查与相关文献分析,提出嘉峪关城楼形式自明代创建后曾发生重大改变的推测,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曾有大修的可能.进而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三份嘉峪关修缮工程奏折的解读分析,还原了乾隆五十七年嘉峪关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变更、验收的全过程.揭示了清廷基于嘉峪关已为内关但仍是东西要道的现实,重点修复关城,放弃边墙壕沟,革故鼎新、重塑雄关的古迹保护思路;及其更改关楼、东西城楼样式,包砌关楼东西土城,添建东西月城门楼,奠定嘉峪关主体建筑当前格局的客观事实.
    • 杨晓莉; 刘骜; 冯静
    • 摘要: 结合《西方建筑史》课程"互联网+教学",文章拟探索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下辅以模型实践,形成"时代背景+思考-专业知识+认知-历史价值+评价"不同教学阶段,思考历史、理论与设计之间的结构关联,以期对建筑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 刘宏超
    • 摘要: 特定历史环境与社会现状往往对建筑师的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结合建筑师旺莫利万的成长经历与历史背景,对其建筑风格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设计作品,研究在不同历史环境及个人经历影响下旺莫利万的建筑风格演变。同时得出建筑师通过自己的建筑作品可以对社会国家及民众产生正面反馈。通过对旺莫利万建筑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柬埔寨的当代建筑与其发展历程。
    • 张婧; 任云英
    • 摘要: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地处多元民族汇聚之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民族迁移等古代交通要道途经之地.寺院营建历时三百余年,见证并承载了青海境内的异质文化交流,形成了具有特殊形制特征的寺院建筑.现有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研究普遍主要关注藏、汉两种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寺院建筑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多元文化对寺院建筑之影响.该文以建筑文化为切入点,运用文化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构造、装饰技艺四个方面,分析塔尔寺建筑的文化源脉,以及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文化源脉具有多源复合的特征.从文化本源角度,揭示了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表象之下所蕴含的对多元异质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 李子昂; 程建军
    • 摘要: 建筑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建筑类型的兴起与发展变迁均体现了社会不同时期的需求.越南北部历史上曾归属于中国,越南文庙建筑是中原文化输出的体现.该文以越南儒学发展与河内文庙为对象,从地理历史学的视角探讨建筑的变化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关系.通过对越南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说明儒学是越南独特地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需求.该文梳理了儒学在越南的传入和兴衰过程,阐述其与越南时空体系变化的关系.依据文献资料整理了河内文庙历史中的重要节点,找到其与越南历史进程和儒学发展的联系;并将河内文庙与中国文庙在空间序列和建筑特色上进行对比,探讨其共性与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