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相分离

微相分离

微相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9588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工程塑料应用、化工新型材料、聚氨酯工业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科协2014海峡两岸超仿棉加工技术应用研究青年科学家研讨会、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微相分离的相关文献由915位作者贡献,包括谭惠民、陈福泰、吕志平等。

微相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95880 占比:99.93%

总计:396169篇

微相分离—发文趋势图

微相分离

-研究学者

  • 谭惠民
  • 陈福泰
  • 吕志平
  • 多英全
  • 罗运军
  • 赵培仲
  • 俞强
  • 刘洪来
  • 文庆珍
  • 朱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飞亮; 付子恩; 蒋金博; 涂伟萍
    • 摘要: 相比于传统碳系高分子材料,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分子骨架结构中硅氧键的高键能、大键角,使其具有更突出的耐高低温、耐老化以及低温柔韧性等优势,并被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然而由于其分子链普遍极性低,相互作用相对较弱,纯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因力学强度(如材料拉伸强度、低撕裂强度等)较低限制着其被更广泛应用。一方面通过物理共混添加补强填料可提高材料的力学强度,但受限于非分子尺度改善,其提升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利用嵌段化学反应可将传统高强度特性的碳系聚合物分子链引入有机硅链段,并形成有机硅(碳)嵌段共聚物,这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有机硅材料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机硅嵌段共聚物是既含有机硅聚合物链段又含有机碳聚合物链段的杂化体;基于有机硅聚合物特性与有机碳聚合物通用性质,有机硅嵌段共聚物成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有机硅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是其发展与应用的前提,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有机硅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首先简单介绍了α,ω-双官能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接着重点论述了嵌段共聚物的一步合成法(离子聚合法、ATRP法、ROP聚合法与其他方法),然后阐述了以分别用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等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合成嵌段共聚物为代表的多步合成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理化性能或应用性能与结构的相关关系,另外对有机硅嵌段共聚物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展望。
    • 王希; 董全霄; 满静; 张胜; 谢永江; 程冠之
    • 摘要: 以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2000)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为主要原料,小分子二元醇为扩链剂,受阻酚三乙二醇醚-二(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AO-70)为有机填料,制备聚氨酯弹性体(PUE)。分别利用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动态热力学分析仪对材料的微相结构和阻尼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来自二元醇扩链剂的聚氨酯分子悬垂链长度可以调控PUE的微相结构和阻尼性能,当悬垂链中碳原子数目由0增加到10时,PUE的损耗因子峰值(tanδ_(max))由0.647提高至1.043,阻尼峰相对面积从12.18提升至27.20。
    • 张月; 孙鹏飞; 吕平; 黄微波; 车凯圆; 王荣珍
    • 摘要: 针对聚脲涂层,研究了其在自然曝晒180 d过程中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光泽度等表面性能以及烟密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涂层的微观结构与形貌进行了机理研究,并分析了自然曝晒条件下涂层耐老化性能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曝晒后涂层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光泽度和烟密度分别下降了99.89%和82.20%;而润湿性、热稳定性提高;曝晒后涂层的表面发生龟裂,其粗糙度增加。曝晒过程对涂层化学结构的影响较大,曝晒后涂层微相分离程度提高,通过红外定量分析可知曝晒后涂层的氢键键长和氢键化程度皆降低。
    • 王卓超; 孙春强; 姬栋超; 王鹏飞; 杨磊; 曹文鑫; 朱嘉琦
    • 摘要: 聚氨酯(PU)是一类具有高柔韧性和耐久性的弹性体聚合物,由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制备而成,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产品、建筑、运输和医疗等领域。引入自修复性能可为PU的使用寿命提高和可回收性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自修复要求聚合物分子链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其引入往往会带来材料机械性能的下降,导致高强度自修复PU制备一直面临挑战。汇总了近年来高强度本征型自修复PU材料研究的思路与成就,总结了由多种相互作用力控制的自修复机制在平衡机械性能和可修复性的重要性。梳理了自修复PU的增强方式,首先是最常用的纳米填料增强,主要包括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碳基填料来提高自修复PU的力学性能;其次是利用特殊的分子设计方式,将富含氢键的基团引入侧链或主链中,通过提高氢键的密度使PU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实现高机械强度与高自愈合效率的共同突破;最后是控制“微相分离”,通过调节PU中的软基体与硬畴的分离程度,平衡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自修复能力,获得高强度自修复PU。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各类增强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高强度本征型自修复PU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 周鑫; 易玉华; 陈智兴
    • 摘要: 扩链剂类型对聚氨酯(PU)的结构性能有较大影响。分别采用1,4-丁二醇(BDO)、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HQEE)、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和封端二苯基甲烷二胺(S-MDA)为扩链剂,制备了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MDI型PU弹性体。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力学热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扩链剂结构对PU微相分离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胺类扩链剂生成的脲基有利于硬段间形成强氢键,软硬段间微相分离程度更大,提高了硬段结晶度、力学强度和耐热性,降低了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损耗因子。
    • 刘晓东; 崔向红; 李天智; 王洋
    • 摘要: 采用预聚体法以聚烯烃、脂肪族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合成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加入不同比例环氧树脂共混,用胺类交联剂交联固化制得聚合物。通过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热失重测试对其组成、表面形貌及耐高温性进行分析。
    • 杨浩; 田千俊; 石磊; 王淋; 黄志超; 戚栋明
    • 摘要: 分别以聚己内酯二醇(PCL)、聚碳酸酯二醇(PCDL)、聚四氢呋喃二醇(PTMEG)、聚氧化丙烯二醇(PPG)为软段,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硬段,采用双组份预聚物原位共混聚合法制备了4种无溶剂聚氨酯(SFPU)树脂膜。通过傅里叶红外、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拉伸试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考察了软段结构对SFPU膜微相分离及其结晶性、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极性软段且无侧基的PTMEG-SFPU具有高的微相分离程度、结晶性和热稳定性,并且其玻璃化温度低至-58.6°C,断裂伸长率高达371.1%;强极性软段的PCDL-SFPU具有低的微相分离程度,软硬段相容性好,玻璃化温度较高,拉伸强度达到32.7 MPa,模量达23.3 MPa。
    • 丁冉; 孙文; 兰芬芬; 黄毅萍; 鲍俊杰; 许戈文
    • 摘要: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1)和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为主要原料制备系列水性聚氨酯乳液(WPU).采用红外光谱仪、差式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拉力机等对WPU进行结构表征;为了从聚集状态上对聚氨酯结晶性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对WPU进行了定伸情况下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硬段-软段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减小,微相分离程度增加,结晶性能降低;随着伸长率的增加,氢键相互作用和结晶性能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硬段含量为14.73%时,聚氨酯胶膜拉伸强度达到40.11 MPa,剥离强度为93.7N/(25 mm).
    • 付国庆; 苏琳; 李晓林; 胡仕凯; 赵秀英; 秦璇
    • 摘要: 对近年来聚烯烃型聚氨酯力学性能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软段、硬段、微观相分离等因素对聚烯烃型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了提高聚烯烃型聚氨酯力学性能的方法,展望了高力学性能聚烯烃型聚氨酯的应用前景.
    • 付阳; 何怡凡; 马远远; 霍萃萌; 马永梅
    • 摘要: 利用DSC和DMA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透明聚酰胺PACM12-PA66共聚物(PACM12含量为90%)的结晶行为和玻璃化转变.结果表明,PACM12-PA66共聚物具有缓慢结晶的特征.与PA66相比,透明聚酰胺PACM12-PA66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提升,采用DSC方法检测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从80.1°C升高至114°C;DMA检测玻璃化转变温度从88.2°C升高至97.2°C.且随着升降温速率的加快以及恒温时间的缩短,透明聚酰胺PACM12-PA66共聚物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变温速率及保温时间可以调控聚酰胺PACM12-PA66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透明聚酰胺PACM12-PA66共聚物的使用温度范围与纯PA66相比较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