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忠恕

忠恕

忠恕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等; 忠恕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晋军、董卫国、孙迎光等。

忠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100.00%

总计:303篇

忠恕—发文趋势图

忠恕

-研究学者

  • 安晋军
  • 董卫国
  • 孙迎光
  • 徐佳佳
  • 李景林
  • 谢树放
  • 于联凯
  • 何文伟
  • 刘夏
  • 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文清; 张政江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德性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诸多学者也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挖掘德性资源。“忠恕”作为儒家重要的道德实践方式,一直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用德性伦理学的理论,重新解读朱熹的“忠恕”德性思想内涵和道德践履,有利于深化对儒家德性论的研究。朱熹从本体论的维度对“忠恕”作了形而上的发展,肯定人的道德品质是第一性的,内在的德性可以外化为德行。朱熹“忠恕”道德实践路径,是在具体关系中展开的,始终关心着他者的福祉和德性的养成。
    • 黄燕强
    • 摘要: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 江春葆
    • 摘要: 1938年6月,一队人马沿重庆嘉陵江北岸勘定1600亩地后,原本叫空树沱的口岸热闹起来。三个月后,炮兵技术研究处乔迁重庆新址志禧庆祝会在这里举行。会上,一名军人提出“空树”不如“忠恕”,于是,“忠恕沱”以及“忠恕工厂”被叫开了。忠恕工厂即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厂,原本设在湖南株洲,因日军全面侵华,该厂不得不西迁到此。
    • 方铭
    • 摘要: 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自上古开始,中国人自家庭由近及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里制度,由乡里制度产生出了乡土情怀,家庭、乡里都可以看作是程度不同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是互助的利益联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乡土情怀扩展了的较大共同体,由家国情怀再扩展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观念。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并不是对立的。这是我们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重要价值资源。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重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而中日韩三国共同信奉的"忠恕"原则可以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基础。
    • 柴文华; 郭佳明
    • 摘要: 冯友兰在哲学上打通形上形下,将理论落实于社会生活,彰显了其浓郁的现实关怀。冯友兰在对“忠恕”的解读中,肯定了儒家思想中的实践旨趣,强调人的理性和社会性。其从“实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两个层面诠释了“忠恕之道”的灵活与全面,冲破了以往宋明道学家“道德与不道德”非此即彼的硬性框架,将其拓展至“道德与非道德”的行为判断新标准上。在生活和境界中,他更侧重于生活,这种生活不仅是平常人的日常,更是成圣成贤后的价值追寻。冯友兰尝试将古训归于生活方法并应用于社会日常,用理性精神指导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忠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性进行了深度挖掘。
    • 边策; 杜超
    • 摘要: 在孔子的言行中,将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层:小人、凡夫、君子、圣人,分类依据则是守经行权。小人、凡夫没有自由,君子有了一定的自由,圣人则有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区分是依照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划分的。在孔子眼中,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孔子给出了追求圣人境界的方法:人人都应该“知天命”。所谓知天命就是发现本然之善,并以“忠恕”之道践行于生活,体悟礼制的本质。
    • 陈强
    • 摘要: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儒家“忠恕”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为大学生自觉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提供思想动力,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人生观教育增加新的元素;将儒家“忠恕”观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众多的道德规范中找到“一以贯之”之道,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道德观教育注入思想活力;将儒家“忠恕”观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还可以为大学生自觉自愿遵守法律提供自律的思想保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提供理论资源。
    • 张振
    • 摘要: 孔子将忠与恕分而言之,曾子首次将忠与恕合言,提出“忠恕之道”的命题,宋儒对忠恕之道关切之至,朱子继承二程学说,对“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系统论视域审视,“忠”是尽心尽己,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尽己”是一个自身同外在世界双向、动态的自我修正系统;“恕”是“推己及人”,是一个推出去的单向过程,而推出去之后的信息是反馈“尽己”这一环,“忠恕之道”构成了人与环境交互的开放系统。“忠恕之道”不仅是践履仁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修身、治学以及躬行三合一的圆融学说。
    • 田明杰
    • 摘要: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忠恕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践行“仁”的方法和途径。在当今时代,孔子的忠恕之道仍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 高壮伟; 李良
    • 摘要: 儒家生命观思想博大精深,生命达练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对其深入挖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儒家生命达练理论的三个维度,即儒家生命达练的基础——“仁爱”思想;儒家生命达练的提升——“忠恕”思想;儒家生命达练的取向——“慎独”思想等三个维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