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曾子

曾子

曾子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6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3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41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二届国际易学大会北京年会、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峰论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曾子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祥芹、王爱军、刘红霞等。

曾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3 占比:99.5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6%

总计:656篇

曾子—发文趋势图

曾子

-研究学者

  • 曾祥芹
  • 王爱军
  • 刘红霞
  • 张岱年
  • 罗新慧
  • 鲁先圣
  • 孙忠厚
  • 曾子云
  • 李仁君
  • 王菊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论语》泰伯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译文】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 摘要: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菜,小儿子抱住妈妈的腿又哭又闹,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不想带孩子出去,就哄他说:“你只要乖乖待在家里,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炖肉吃。”
    • 彭晓丽
    • 摘要: 曾子是儒家学派早期的杰出代表,他在《论语·学而》“三省吾身”章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反省式人生哲学。作为孔孟之间的传承人物,曾子在孔子修身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修心的观点,对孟荀及后世“心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曾子的人生理想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并向往圣人的境界。曾子的自省与修心哲学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于年湖
    • 摘要: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门下有约三千弟子。从用典的角度看,唐代诗人对孔门弟子中的颜回、曾子、仲由、原宪四人的接受最为集中和深刻。对颜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箪瓢陋巷、回夭折、桓山禽和拾尘等典故上;对曾子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曾子之孝、“曾参杀人”或“投杼”、三省、宿草和易箦等典故上;对仲由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负米、由之瑟、仲由缨和蒲密等典故上;对原宪的接受主要集中在“原宪贫”这一典故上。这些接受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精神、心理结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及创作风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陳成吒
    • 摘要: 春秋晚期,儒道原本交融。孔子弟子也是老子的再傳弟子,他們對老學思想皆有研習與發展。子夏之學駁雜,受業於孔子的同時,也高尊老子,並用獨特的思想體系融通了儒道:以易理爲依據接受和轉化老子道論,以詩教爲途徑,形成由禮樂而詩,由詩而明志見心,進而知德悟道的道德歸返體系,最終以此爲核心踐行禮樂修身治國論。曾子也吸收了老學的“天道”觀,繼承了其“修齊治平”的修德架構,且尤重視吸收其喪禮思想,將之作爲自己思想的基石。他們對老學的研習也直接影響了此後儒道兩家老學的發展。
    • 李艺臻
    • 摘要: 《大学》所以名“大学”者,与“小学”之名相对而言,专论“修己治人之道”(朱熹:《中庸章句序》),侧重德性修养;小学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之学,侧重技能。《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一篇,《礼记》成书一般认为不早于战国中晚期,也有学者认为是西汉初,不题作者姓名,后人认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此说并无确证。《大学》中有“曾子曰”,则可知其学与“曾子”有关系,是否为曾参,不得而知。
    • 李锐
    • 摘要: 《论语·里仁》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以忠恕解孔子的一贯之道,然而忠与恕并不完全等同,关系也不密切。孔子看重的是仁和礼,《中庸》和《孟子》也强调其“中(庸)”的思想,而曾子著名的是孝。即便曾子偶尔也重视“忠”,但是很少见他谈恕;而《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因此,二程弟子及不少人认为忠恕近道而非道,或认为忠恕只是曾子对一贯之道的理解,未必符合孔子思想(参见郭畑、狄瑞波:《宋儒对“一贯”和“忠恕”的不同诠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 高娜; 黄玉雪
    • 摘要: “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总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曾子适应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需要,在孔子孝道观的基础上,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一书中将“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仁”,从而对“孝”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形成了孝忠合二为一,“守身敬身”、养亲敬亲与祭亲的孝道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在加强人的生命观教育,培养其“弘毅”的社会品格的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孝亲悌长,家和国兴。
    • 高娜; 黄玉雪
    • 摘要: "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总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曾子适应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需要,在孔子孝道观的基础上,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一书中将"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仁",从而对"孝"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形成了孝忠合二为一,"守身敬身"、养亲敬亲与祭亲的孝道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在加强人的生命观教育,培养其"弘毅"的社会品格的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孝亲悌长,家和国兴.
    • 钟岳文
    • 摘要: 曾子问听狱之术。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言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曰:‘上下比罚,无僭乱辞。’"(《刑论》)曾子问审理狱讼的方法。孔子说:"大的原则有三个方面:治理百姓一定要宽宏,对待百姓宽厚的方法在于体察民情,体察民情的根本在于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