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舆情

教育舆情

教育舆情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166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黑河学刊、新闻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国际会议(ChinaVR&ICVRV2017)、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等;教育舆情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凤、范松楠、张天雪等。

教育舆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166 占比:99.53%

总计:20262篇

教育舆情—发文趋势图

教育舆情

-研究学者

  • 田凤
  • 范松楠
  • 张天雪
  • 杨小敏
  • 王长波
  • 蒋平
  • 于旻生
  • 冯玉梅
  • 卢珂
  • 周卫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惠宇
    • 摘要: 教育系统的舆情,是社会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意见和态度的重要反映。教育系统的舆情治理工作,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在新的舆论生态下,教育舆情的爆发源和传播途径日渐多元化,对教育系统的舆情治理工作也须适应新的舆论环境提出的挑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法,分析得出教育系统的舆情呈现信息量的周期性、高发领域的固定性、群体情绪的易发性的特点。教育系统舆情工作现状,也存在重视制度建设、专业力量不足、应对引导能力匮乏的特点。基于此,文章针对如何改进教育系统的舆情治理工作,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纬度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工作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提升教育系统舆情工作的现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提供参考。
    • 李彦垒; 李浩
    • 摘要: 教育关涉民生,教育舆情作为公民诉求的承载者,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广泛重视和积极回应。本文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教育舆情危机事件,对上海教育管理部门的回应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部门回应较为及时,态度较为诚恳,回应渠道较为多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负面舆情的蔓延,但也存在事后回应为主、缺乏具体解释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构建常态化、动态化、联动化的教育舆情危机应对机制,以期为教育舆情生态稳定提供参考。
    • 田凤
    • 摘要: 后真相舆情现象在教育领域具有明显表现。当初被定义为操弄舆论的后真相现象已逐渐转变化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相较客观陈述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形成的情况”。本文系统分析了后真相时代情感为先、真相滞后,态度为先、认知为后,成见为先、客观在后的特征;探讨了后真相时代的教育舆情既有人性、社会的原因,更有网络化、大数据和媒体个体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以提高决策科学性和亲和力为重点的政府治理、以提高主流媒体话语能力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以提高个人认知判断力为重点的个人治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 李琳娜; 时悦琪; 葛学玲
    • 摘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一项大规模高利害的国家教育考试,与考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研究生考试考务管理工作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有:考务人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对考生诉求存在盲点风险,新增线上考务工作存在潜在流程风险,异地借考工作突发存在潜在管理风险,全媒体时代存在舆情信息的急剧爆发风险。在分析上述舆情风险点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风险责任意识;注重考务培训,强化舆情信息意识;组建专家智库,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搭建协同平台,提升舆情处置时效;拓宽咨询平台,提升服务考生意识。
    • 范松楠
    • 摘要: 教育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分支,本文认为,构建教育舆情研判方法需要树立"过程跟踪—解决问题"的分析视角,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体系,将偏向量化分析的基于信息计算的研判方法与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截然不同的质化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基于信息计算的研判方法追踪教育舆情在具象空间中演变过程的同时,利用质化研究方法揭示抽象空间中的舆情深层问题,进而锁定并解决教育舆情中的问题.
    • 范松楠
    • 摘要: 教育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分支,本文认为,构建教育舆情研判方法需要树立"过程跟踪—解决问题"的分析视角,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体系,将偏向量化分析的基于信息计算的研判方法与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截然不同的质化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基于信息计算的研判方法追踪教育舆情在具象空间中演变过程的同时,利用质化研究方法揭示抽象空间中的舆情深层问题,进而锁定并解决教育舆情中的问题。
    • 邵林
    • 摘要: 作为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教育舆情在当下社会转型、媒体环境变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新的传播规律.新媒体时期的教育舆情需要研究媒体变革的新特征新趋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舆情管理的新挑战新要求,树立风险思维、数据思维、群众思维,遵循规律,再造流程、技术赋能.
    • 姜鸿; 李娅瑄; 王夕月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和教育治理相关的新趋势、新问题、新需求多次成为热点话题。2020年,在线教育首次成为两会热点;此外,由于与疫情防高度相关,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也颇受关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教育将面对全新的境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关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舆情的热点并把握其特点,进一步调整教育系统,在危机中育新机。
    • 刘宸玎
    • 摘要: [目的/意义]厘清教育舆情事件背后的影响机制,对于防范化解、引导教育舆情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参与者网络理论和舆情事件五力解释模型,提取以参与者主体、转译者载体、事件本体、监管部门干预四个维度8个指标作为条件变量,对30个教育舆情案例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由此来探索教育舆情事件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结果/结论]意见领袖传播力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影响力指数较高的教育舆情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涉及"恶"性的教育舆情事件会引发多重载体与公众的更多关注;教育监管部门在处理教育舆情事件时越积极,措施越得当,越会形成较低影响力的教育舆情事件.因此,需要建立年轻化的教育舆情应对小组以正确理解并合理应对公众关注焦点;重视各级意见领袖在教育舆情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依托教育资源开展相应培训为应对教育舆情事件提供正确的处理范式;涉及到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事件,校方需要第一时间建立相应的沟通小组,并与媒介载体保持密切沟通合作.
    • 杨欣
    • 摘要: 乡村女教师"李田田事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舆情形势正在日益复杂:一方面表现为三类"情理之中"的挑战,即渴望扼杀"坏消息"的认知偏好、难以扼杀"坏消息"的信息时代、管理部门在处理"坏消息"上的层级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意料之外"的特征,分别是帮弱不帮强、讲情不讲理、喜轻厌重、次者为主.在此局面下,结合舆情特性、治理内涵以及政策转型来看,应对"意料之外"的基础教育舆情坚持公共治理远比"情理之中"射杀信使高明,为此建议如下:一是加快教育舆情的知识生产,培育人们理解舆情的理性;二是推动教育舆情的良性互动,谋求各方在舆情事件中的最大共识;三是加强教育舆情的制度建设,构筑舆情应对的统一战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