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整合酶

整合酶

整合酶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药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041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第二届国际理论化学、分子模拟和生命科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北京宏剑公司用户大会等;整合酶的相关文献由795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磊、王存新、B.A.约翰斯等。

整合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4041 占比:99.10%

总计:14168篇

整合酶—发文趋势图

整合酶

-研究学者

  • 石磊
  • 王存新
  • B.A.约翰斯
  • 何红秋
  • 张小轶
  • V·苏马
  • 箱木敏和
  • A·彼得罗基
  • B·克雷申齐
  • E·穆拉利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佳慧; 杨泽华
    • 摘要: 细菌整合子具有独特的结构,能够捕获和表达外源基因,通过转座子和质粒可以在细菌间水平传播。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是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耐药细菌多携带整合子。因此,整合子的早期检测对尽早判断细菌耐药非常重要。目前,检测细菌整合子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整合子的整合酶及其基因盒。文章对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各种检测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宏基因组测序(mNGS)、基因芯片等细菌整合子检测方法,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并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帮助临床实验室选择更适合的检测方法,及时了解细菌携带整合子的情况,尽早确定细菌耐药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江韵; 聂鲁
    • 摘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病,目前其临床治疗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卡博特韦(CAB)是一种通过抑制HIV整合酶链转移从而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其独特的药学特性适合开发为长效注射剂.临床试验表明,由CAB和利匹韦林(RPV)组成的双药方案抗HIV效果不输于常规口服抗病毒药物,且单用长效CAB用于AIDS暴露前预防(PrEP)的效果也很理想.以每8周注射1次长效CAB的给药方式用于PrEP,其预防男男或女性性行为HIV感染方面均比每日口服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的合剂更加有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授予CAB长效注射剂用于HIV PrEP的"突破性疗法"称号.本文对CAB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等情况作一概述.
    • 刘刚
    • 摘要: 近期,国际知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学新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多分DNA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中的新机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DNA病毒感染寄主的机制认识,同时为害虫控制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多DNA病毒(PDV)是一类寄生蜂携带的DNA病毒,是寄生蜂寄生鳞翅目害虫时的寄生因子,调控鳞翅目寄主的生理和发育,从而保障幼蜂在寄主体内成功发育。
    • 张龙; 曹梅; 孙慕溱; 汪小桐; 孔娜娜; 肖林林; 魏取好
    • 摘要: [背景]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获得及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整合反应检测方法的改良及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播散的理解,为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提供新的途径.[目的]在细菌染色体上构建第1类整合子反应模型,用于评价整合酶介导的基因盒位点特异性重组.[方法]采用PCR分别扩增含氯霉素耐药基因cat的CM片段、含基因盒aadA5的LacA5片段、含整合子重组位点attI1及强可变区启动子的PcS片段和插入位点两侧的同源臂,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反应连接上述5个片段制备整合子模型插入片段,通过同源重组将构建好的整合子模型片段插入大肠埃希菌JM109染色体中.转入高表达第1类整合酶的质粒pHSint,在链霉素平板上筛选发生整合的菌株,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验证.[结果J构建的整合子模型片段经测序与预期一致,整合子模型片段成功插入大肠埃希菌JM109染色体中.转入高表达整合酶的质粒pHSint后,在链霉素平板上成功筛选出基因盒aadA5发生整合的菌株,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测序与预期一致.[结论]在大肠埃希菌染色体上成功构建第1类整合酶介导基因盒位点特异性重组反应模型,为进一步揭示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的反应机制奠定基础.
    • 王穆群; 张永
    •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非鮑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药敏情况;检测其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酶基因。方法用K-B法对安徽省2家教学医院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各种标本分离出的非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6版判断结果。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其进行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及Ⅰ-Ⅲ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分析结果。结果44株非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29株、琼氏不动杆菌9株、醋酸钙不动杆菌3株、溶血不动杆菌2株及不动杆菌基因型13TU 1株),来源于心内科、呼吸内科等临床科室,分离于痰液、尿液、分泌物及其他标本。其中3株为多药耐药菌株(2株洛菲不动杆菌及1株溶血不动杆菌),17株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余24株为完全敏感菌株。金属β-内酰胺酶SIM-1阳性率为20.45%(7株洛菲不动杆菌、2株琼氏不动杆菌);VIM-2阳性率为9.09%(2株洛菲不动杆菌、1株溶血不动杆菌及1株琼氏不动杆菌);IMP-4、NDM-1均未检测出。IntI-1阳性率为11.36%(3株洛菲不动杆菌、1株溶血不动杆菌及1株琼氏不动杆菌);IntI-2阳性率为13.64%(3株洛菲不动杆菌、1株溶血不动杆菌及2株琼氏不动杆菌);IntI-3未检测出。结论非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已经发现多药耐药菌株;其耐药机制可能与金属β-内酰胺酶及整合酶有关。
    • 康家雄; 朱江; 李爱秀; 靳玉瑞
    • 摘要: 尽管已有31种上市的单靶点抗HIV药物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用于AIDS的临床治疗,但寻找安全高效的新型抗HIV药物仍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单组分多靶点药物具有降低耐药的可能性、简化给药剂量及提高患者服药顺从性等优点,现已成为抗HIV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HIV整合酶(IN)和核糖核酸酶H(RNase H)均为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近年来,通过合理药物设计和筛选途径,发现了多种结构类型的HIV IN和RNase H(IN/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本文主要对化学合成类HIV IN/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望对多靶点抗HIV药物的研发有所启示.
    • 王羽; 董文龙; 王巍; 盛宇轩; 张喜庆; 马红霞; 高云航
    • 摘要: 通过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扩增对18株不同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检测上述菌株中一类整合酶携带率.结果表明,18株不同源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83.33%,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0%~61.11%,对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27.78%~38.89%.18株菌株均未检测到tetA耐药基因,22.22%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B耐药基因,5.56%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O耐药基因,tetK与tetQ两种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为27.28%,而对于tetG的携带率为100%,Ⅰ型整合酶携带率为22.22%.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机制及跨物种传播奠定了基础.
    • 康家雄12; 朱江2; 李爱秀13; 肖泽云1; 李凯1
    • 摘要: 近年来,单组分多靶点抗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药物的研发成为热点,已发现的多靶点抑制剂以针对HIV-1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整合酶(integrase,IN)的双靶点抑制剂居多,特别是作用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作用位点和IN活性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简写为:RT(NNRTI)/IN]种类繁多,现将对其中化学合成的HIV-1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肖泽云; 李凯; 李爱秀
    • 摘要: [目的]从天然产物中筛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作用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方法]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构建HIV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分子相似性搜索模型、NNRTI和RT以及INSTI和IN对接模型,采用两种策略对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进行筛选。[结果]共命中与RT和IN对接得分均大于6的化合物35个,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苷类、多酚类等,黄酮类化合物(15个)占到了42.86%。[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是开发潜在HIV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的主要来源,上述研究为天然产物来源的HIV双靶点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线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