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扬子地区

下扬子地区

下扬子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299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中国地质、地质通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下扬子地区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道容、方朝刚、贾东等。

下扬子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997 占比:99.90%

总计:113106篇

下扬子地区—发文趋势图

下扬子地区

-研究学者

  • 周道容
  • 方朝刚
  • 贾东
  • 尹宏伟
  • 李建青
  • 殷启春
  • 黄正清
  • 吕炳全
  • 张涛
  • 朱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朝刚; 章诚诚; 林洪; 韩瑾; 滕龙; 周道容; 李建青
    • 摘要: 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一套前陆盆地前缘带黑色页岩,与同处扬子陆块的中上扬子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该套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有机质富集相关的研究缺乏。因此,搞清楚下扬子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深化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下扬子西南部最新的奥陶系—志留系页岩气地质调查井(WDD1)获取的连续地下岩芯资料,对38个岩芯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和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盆古沉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控制下扬子西南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段为有机质富集层段,校正后的化学蚀变指数指示研究区所处的江南过渡带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生源钡、Cu、Zn含量等指标印证了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V/Cr、V/(V+Ni)和V/Sc值等揭示五峰组沉积期底水为厌氧—硫化状态,高家边组一段沉积期底水转化为贫氧—氧化状态,高家边组二段沉积期再次出现硫化—缺氧的底水环境;Mo-TOC图解和EF_(U)-EF_(Mo)协变图显示五峰组沉积期为中等滞留沉积环境,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为中等—弱滞留沉积环境;五峰组沉积期总有机碳与Al、Ti含量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而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负相关关系。五峰组和高家边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存在差异: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为还原—硫化的半滞留环境,陆源碎屑输入带来的营养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高家边组二段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高的古生产力和还原—硫化底水环境为有机质赋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低沉积速率进一步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二者富集机理的差异揭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古海洋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白玉坤
    • 摘要: 我国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和龙潭组暗色泥页岩埋藏深度适中,发育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但热演化程度较高,含气性特征不明确。位于安徽泾县部署的泾页1井终孔井深1247.30 m,揭露了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暗色泥页岩51.13 m,黑色煤层5.80 m。通过随钻过程中岩心含气量现场解吸法对页岩含气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大隆组和龙潭组泥页岩含气量为0.013~9.329 m^(3)/t,平均总含气量为1.752 m^(3)/t。泾页1井钻井资料及气测录井成果揭示,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地层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其中龙潭组可作为页岩气储集及赋存有利层位。
    • 李琪琪; 徐尚; 陈科; 宋腾; 孟凡洋; 何生; 陆永潮; 石万忠; 苟启洋; 王雨轩
    • 摘要: 【研究目的】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广泛发育龙潭组-大隆组暗色页岩,是中国页岩气调查的重点层位。目前该区勘探程度低,导致对该区页岩气成藏条件认识不清。【研究方法】通过龙潭组和大隆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储集性能,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该区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对有利区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龙潭组和大隆组有机质丰度高,TOC含量普遍大于2.0%,热演化程度适中(介于1.3%~2.5%),储集空间以墨水瓶和狭缝状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普遍高于50%,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和可压裂性。龙潭组页岩累计厚度较大,具有良好的自封闭能力,保存条件总体优于大隆组。二者均发育多种类型的裂缝,是页岩气逸散的主要通道,此外,后期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对于页岩气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结论】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页岩气选区评价应以沉积环境、生烃能力、储集性能等为基础,以页岩气保存条件为关键,采取“强中找弱”的原则进行,最终在下扬子地区大隆组和龙潭组分别划分了5个有利区。
    • 鲍衍君; 张鹏辉; 陈建文; 梁杰; 孟祥豪; 付奕霖; 薛路; 张旭; 王拔秀
    • 摘要: 以下扬子陆域地区官地1井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海相泥页岩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实验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官地1井幕府山组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和孔隙发育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官地1井幕府山组泥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方解石胶结物和黏土矿物为主,其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以I型干酪根为主且均处于过成熟阶段;(2)泥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有机质孔隙和微裂隙,其中以有机质孔隙含量居多,而粒间孔隙面孔率占比最高;(3)有机质丰度对有机质孔隙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具有一定的影响,压实作用则构成过成熟阶段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而刚性矿物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并对有机质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4)分形维数与总有机碳含量和比表面积相关性较好,而与孔隙体积相关性弱,反映孔壁粗糙程度及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受有机质丰度影响。
    • 闫家; 曹龙龙; 胡晨; 王稳石; 张恒春; 王志刚; 李鑫淼
    • 摘要: 皖望地2井是部署在下扬子陆块沿江褶断带望江凹陷许岭次凹斜坡带的一口页岩油气地质调查井,设计井深1600 m,完钻井深1632 m。钻探目的是主探二叠系大隆组-孤峰组页岩含气性,兼探区域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发育情况。针对该井泥砂互层、井壁不稳、岩性复杂、取心困难等问题,通过改进绳索取心钻具及工艺、改善泥页岩等敏感地层钻井液体系、优化钻进参数,提高了钻进效率,确保了岩心采取率。并对钻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同类型小口径页岩气调查井的钻进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 赵志涛; 蒋睿; 卢彤; 朱迪斯; 徐军军; 欧阳志勇; 朱文鉴
    • 摘要: 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皖南地1井在奥陶系宝塔组灰岩地层1223.54~1226.34 m井段钻遇了溶洞,根据地质、地震、钻井、录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中的溶洞识别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钻具放空,泥浆失返,钻时为0或极低,岩心缺失,电阻率明显降低,密度明显减小,声波、中子数值明显增大等溶洞特征,判定钻遇了半充填、沿井眼轴向长2.8 m的溶洞。基于以上判断,并结合实际工况,通过对比分析桥接堵漏、水泥堵漏、顶漏钻进与套管封隔、波纹管堵漏、凝胶堵漏和移井位等常见溶洞处理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优选了清水强钻至完整地层后下套管封隔的处理措施,保证了皖南地1井顺利完钻并实现钻探目的。
    • 王文娟; 陈建文; 雷宝华; 张银国
    • 摘要: 鼓地1井位于安徽巢湖鼓山,该井开口层位即为高家边组地层,在770.5~1 234.5 m处钻遇高家边组(下段)和五峰组黑色笔石页岩,笔者据此开展了该井笔石生物地层研究及其部分笔石带缺失的原因分析.鼓地1井由下而上能鉴定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2-WF3)、疑似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2)、Coronograptus cyphus带(LM5)、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6,未见顶)4个生物地层单元.与下扬子区连续沉积的五峰-高家边组笔石生物带相比,鼓地1井缺少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WF4-LM 1)和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LM3-LM4).分析认为,受“江南古陆”扩展的影响,鼓地1井可能在WF4-LM1时期存在沉积间断,并未接受沉积;而LM3-LM4在邻区可见,推测是由于鼓地1井位于逆冲推覆构造带上,受构造滑脱的影响致使该段地层缺失;这些原因也导致了该井五峰-高家边组有利黑色页岩厚度小.Coronograptus cyphus带和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5和LM6)厚度大,应是受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地层出现了重复.
    • 李大勇; 肖超; 王胜建; 赵小祥; 朱迪斯; 刘浩亚
    • 摘要: 目前,国内页岩气钻井发生漏失情况比较普遍,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的堵漏方法不多,失返性漏失仍是业内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以WY-1HF井现场作业为例,使用油基钻井液在该井水平段钻井时发生失返性恶性漏失,且使用常规的桥塞堵漏技术、油井水泥堵漏技术均不能有效封堵漏失层.在对该井漏失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无机凝胶的堵漏机理及桥塞堵漏材料对油基钻井液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采用高密度(1.89 g/cm3)的水泥固化封堵结合低密度(1.17 g/cm3)无机凝胶固化封堵,配合使用油基钻井液高浓度大颗粒桥塞堵漏浆,堵漏成功,保障了后续通井、测井、下套管、固井等作业的顺利开展.该方法的成功实施对该地区页岩气堵漏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朱文博; 张训华; 周道容; 方朝刚; 李建青; 黄正清
    • 摘要: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点,有可能成为页岩气勘探下一步的重要领域.为了给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目标与方向,选取下扬子宣泾地区大隆组、孤峰组两套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CO2及N2吸附等手段,定量表征了不同尺度的页岩孔隙的发育特征;利用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计算了样品孔隙分形维数,进而结合TOC、矿物组分讨论了孔隙结构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页岩以富泥硅质、富泥/硅混合质为优势岩相,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较高的平均孔径,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的控制,孤峰组以硅质页岩为优势岩相,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较低的平均孔径,孔隙发育受有机质及脆性矿物含量的控制;②分形维数影响因素可以归根于微孔发育的控制因素,大隆组页岩分形维数D1介于2.451 5~2.551 3/2.522 7、D2介于2.581 7~2.6578/2.624 6,孤峰组页岩分形维数D1介于2.581 7~2.657 8/2.624 6、D2 介于2.722 7~2.871/2.813,孤峰组页岩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③分形维数D1对比表面积、孔隙发育及矿物组分更具敏感性,D2对表征平均孔径效果更好.结论认为,具有高分形维数D1、D2的大隆组以及低D1、高D2的孤峰组页岩段可以作为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对象,富烃凹陷内构造变形较弱的局部超压区(带)将是该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 邱岐
    • 摘要: 下扬子区页岩气潜力的问题一直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其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复杂,有利区带评价难度大.以重点野外露头马家山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相、烃源岩、储层性能等主要参数分析,对巢湖地区大隆组页岩发育特征及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综合研究认为大隆组中下部气源条件良好(海进体系域),有望成为该区页岩气的潜在勘探目标.对大隆组页岩潜力分析不仅对我国下扬子巢湖地区页岩气储层潜力评价有重要价值,也为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