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旋毛虫

旋毛虫

旋毛虫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8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6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481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肉品卫生、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旋毛虫的相关文献由15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远、王中全、崔晶等。

旋毛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6 占比:57.99%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3.59%

专利文献>

论文:481 占比:38.42%

总计:1252篇

旋毛虫—发文趋势图

旋毛虫

-研究学者

  • 刘明远
  • 王中全
  • 崔晶
  • 宋铭忻
  • 路义鑫
  • 诸欣平
  • 付宝权
  • 吴秀萍
  • 杨静
  • 刘晓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妍; 孟诗; 孟小晴; 高远; 王爽; 赵亚; 王姗姗; 郭琨; 宋铭忻
    • 摘要: 为研究旋毛虫谷氨酸脱羧酶(GAD)基因在其谷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2(AR2)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旋毛虫GAD基因序列,设计3条靶向该基因的siRNA(GAD-siRNA1~GAD-siRNA3)及一条阴性对照NC siRNA。将这4条siRNA以2μmol/L的剂量通过浸染法分别转染旋毛虫肌幼虫(后均简写为肌幼虫),12 h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siRNA的干扰效果;采用不同剂量的最佳siRNA按照上述方法转染确定最佳干扰剂量。结果显示,2μmol/L的GAD-siRNA1(后简写为siRNA1)对GAD基因的干扰效果最好。将2μmol/L siRNA1、NC siRNA分别在不同pH值的培养液中利用浸染法分别转染肌幼虫,培养不同时间后分别计算各组存活率;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AD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比色法建立γ-氨基丁酸(GABA)的标准曲线,通过酶活性公式和标准曲线计算酸环境培养0.5 h后各组培养液中GAD的酶活性并测定其pH值。存活率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同一pH值培养液中各组肌幼虫的存活率均降低,其中siRNA1组肌幼虫的存活率明显低于PBS和NC siRNA组(NC组)(P<0.05),其在pH2.5培养0.5 h时的存活率最低,各组肌幼虫在pH6.6培养0.5 h时的存活率均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同p H条件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siRNA1组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低于PBS和NC组。相同培养时间内,与两个对照组相比,随着培养液p H值的减小,siRNA1组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增加,且该组肌幼虫在pH2.5时GAD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H6.6时的转录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酸性环境可以诱导旋毛虫肌幼虫GAD基因转录水平的升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相同pH条件下,siRNA1组肌幼虫培养液中GAD的酶活性均比PBS组和NC组低,且该组肌幼虫在pH2.5和pH4.0时GAD的酶活性显著高于pH6.6和pH8.0(P<0.05);p H值测定结果显示,siRNA1组肌幼虫培养液pH值相比其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前均略升高,但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干扰GAD基因后会降低旋毛虫肌幼虫GAD的酶活性,且在酸性条件下该酶活性较高。将GAD基因干扰后的肌幼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7 d迫杀小鼠收集成虫,计算旋毛虫成虫减虫率,感染后42 d采用相同方法计算肌幼虫的减虫率、繁殖力指数(RCI)及每克肌幼虫数(LPG);采集各组小鼠的膈肌,制作病理切片并经显微镜观察肌幼虫的保姆细胞。结果显示,siRNA1组成虫减虫率为31.50%,肌幼虫的减虫率为49.15%,RCI为62.51±7.32,LPG为1250.22±146.48。PBS组和NC组肌幼虫的RCI、LPG则显著高于siRNA1组(P<0.05);小鼠膈肌病理切片观察可见,siRNA1组肌幼虫子代保姆细胞壁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且保姆细胞裂解,而两个对照组肌幼虫子代保姆细胞壁周围无炎性细胞。表明干扰GAD基因后肌幼虫体内的抗酸能力降低,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减弱。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旋毛虫谷氨酸依赖型抗酸机制在其抵抗酸环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旋毛虫抗酸系统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旋毛虫病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 邓玉
    • 摘要: 在生猪养殖生产过程中,猪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生猪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对猪旋毛虫病的病原形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综合性预防措施,以期为该病的发生提供相关诊疗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 徐常艳; 王小莉; 万晨; 杨浩宇; 邱禹; 许梦梦; 吴宜修; 常雪莲; 袁圆; 李徽徽; 褚亮; 杨小迪
    • 摘要: 为探讨旋毛虫预感染对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干预效果,选取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实验:A组(假手术组)、B组(旋毛虫预感染+假手术组)、C组(脊髓损伤组)、D组(旋毛虫预感染+脊髓损伤组)。A组小鼠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膜及脊髓;B组小鼠以旋毛虫肌幼虫(350条/只)灌胃后14 d打开椎板;C组小鼠进行SCI造模;D组小鼠在旋毛虫肌幼虫感染14 d后进行SCI造模。在术后第7天采用Basso小鼠评分(Basso mouse scale,BMS)观察不同组别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其后收集小鼠脊髓组织和血清,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病理学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PCR分析促炎因子IL-6、TNF-α和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IL-10和TGF-β分泌水平。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4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及单位面积的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且脊髓组织结构出现明显损伤,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加(P<0.05);经旋毛虫预感染干预后,D组BMS评分较C组明显改善(P<0.05),且脊髓病理损伤显著缓解,炎性细胞浸润亦明显减少(P<0.05)。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小鼠脊髓匀浆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旋毛虫预感染可抑制小鼠急性SCI后的炎症反应,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改善SCI小鼠肢体功能。
    • 李䶮风; 王静; 刘晓雷; 白雪; 唐斌; 丁静; 白玉梅; 刘明远
    • 摘要: 为了探索旋毛虫成虫期核酸酶家族Ts-DNaseⅡ-7蛋白对Caco-2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板构建Caco-2肠上皮细胞屏障,当跨膜电阻值(TEER)达到400Ω·cm^(2)即判定肠上皮屏障模型构建成功。将试验组分为对照组(control)、PBS组、Ts-DNaseⅡ-7组(5μg/m L)、阳性对照LPS组(15μg/m L),作用48 h后,检测跨上皮电阻值(TEER)和对FITC的通透性;Western-blot和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细胞Claudin 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 RNA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s-DNaseⅡ-7组在第48小时TEER值降低,FITC的通透性增加;Claudin 1、Occludin和ZO-1的蛋白及m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试验可见细胞间的网状结构荧光不连续。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期Ts-DNaseⅡ-7蛋白可破坏肠上皮细胞的物理屏障,有助于旋毛虫实现顺利寄生。
    • 袁圆; 年峰; 李徽徽; 杨慧娟; 吴玉芝; 马梦禧; 汪开贵; 陈雪玲; 张自强; 栗根; 杨小迪; 吴强
    • 摘要: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Ts-MES)对脓毒症诱发的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2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心肌损伤模型组(B组)、Ts-MES治疗组(C组)和地塞米松对照组(D组)。B、C、D组采取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诱发的心肌损伤小鼠模型,A组只行开腹探寻,不结扎和穿刺盲肠。术后40 min,A、B组腹腔注射150μL PBS,C组腹腔注射含20μg Ts-MES的等量PBS,D组腹腔注射含地塞米松(0.3 mg/kg)的等量PBS。术后12 h,每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另抽取8只用于观察72 h生存率。剩余的6只小鼠通过HE染色评价心肌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NTPro-BNP和cTnI水平,ELISA法和qRT-PCR法分别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0、TGF-β的表达。结果B组小鼠的心功能指标(LVEF、LVFS、E/A)及72 h生存率较A组显著下降(P<0.001),心肌病理损伤评分及血清中NTPro-BNP和cTnI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组相比,C、D两组小鼠的心功能指标和72 h生存率明显回升(P<0.05),心肌病理损伤评分及血清中NTPro-BNP和cTnI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比较:B组小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01),C、D两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IL-10和TGF-β水平:C组较B组显著升高(P<0.05),D组较B组虽有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s-MES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促进调节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保护脓毒症诱发的小鼠心肌损伤。
    • 黄磊
    • 摘要: 猪旋毛虫病是旋毛虫寄生在猪的小肠中引发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因其幼虫主要寄生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又被称为肌旋毛虫病,该病是一种法定检疫传染病。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及时发现携带旋毛虫的肉制品,并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防止该病传播有很大的帮助。该文探讨了猪旋毛虫病的危害以及同步检疫中旋毛虫的检疫检疫处理措施,并在落实好检疫处理的前提下提出了猪旋毛虫病的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 郭琨; 王姗姗; 刁子洋; 陈成; 孔得丽; 卢淑珺; 白志坤; 宋铭忻
    • 摘要: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粗提物(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crude worm extract,TMCWE)是否干扰旋毛虫寄生的骨骼肌修复过程及其影响保姆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以C2C12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TMCWE刺激C2C12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刺激后第0、3、6、12、24小时,通过检测C2C12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因子及信号通路,在体外评估TMCWE对小鼠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MCWE可促进Cyclin D1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的表达,能抑制分化标志物Myf5、Pax7和MYH及p2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TMCWE可以促进AKT及NF-κB的磷酸化,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TMCWE可通过上调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促进C2C12细胞增殖及下调分化标志分子基因的表达抑制C2C12细胞分化,这为阐明旋毛虫干扰骨骼肌修复和保姆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 张忠燕
    • 摘要: 在生猪诸多传染性疾病当中,旋毛虫病是威胁较严重的体内寄生虫病,不仅危及猪的健康生长发育,还会威胁人体健康,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处置不当会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文探讨了旋毛虫的来源与感染过程,提出在生猪同步屠宰检疫中加强旋毛虫的检疫检验和处理,避免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 仝明薇; 李承瑶; 康杰; 杨勇
    • 摘要: 流行病学分析显示,蠕虫感染率和肥胖等代谢疾病呈负相关,然而其作用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本文探究了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感染对高脂饮食(HFD)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以高脂饮食构建肥胖模型,分为3组:ND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他两组高脂饲喂。4周后,HFD+inf组口服感染250条肌肉虫期旋毛虫,各组继续饲喂8周。每周称重,实验末期统计肝脏和附睾脂肪湿重;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HE染色观察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学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内脂滴情况;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附睾脂肪中脂代谢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HFD组比较,HFD+inf组体重增加明显降低,血清中TC和TG的升高程度有所降低;HE显示附睾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得到改善;同时,小鼠肝脏质量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油红O染色可见肝脏脂质变性得以纠正;此外,旋毛虫感染还可下调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并且上调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旋毛虫可以通过减少机体脂质累积和加速脂质分解来影响脂质代谢,从而有效干预高脂诱导的肥胖,因此旋毛虫及其抗原可能为防治肥胖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廖成水; 陈耀华; 王晓利; 程相朝
    • 摘要: 旋毛虫是一种典型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线虫,呈全球分布且寄生无宿主特异性,给畜牧业养殖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且严重威胁食品安全。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应用为解析旋毛虫致病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在旋毛虫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旋毛虫的生长发育、感染与宿主免疫等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寄生虫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