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显微观察

显微观察

显微观察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9186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届中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标本馆学术研讨会、第二届(2013)中国骆驼大会、第四届全国医学摄影与图像大会等;显微观察的相关文献由1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美蓉、袁旭军、贺莉清等。

显微观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186 占比:99.34%

总计:39445篇

显微观察—发文趋势图

显微观察

-研究学者

  • 刘美蓉
  • 袁旭军
  • 贺莉清
  • 郭美锦
  • 中村共则
  • 伊藤能弘
  • 俞宏伟
  • 周芳
  • 孟春晓
  • 张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柱; 马永刚; 方静
    • 摘要: 目前国内外药学专家对于绿藻的蛋白核研究较少。本课题采用苏木精染色法,成功发现了浒苔蛋白核。浒苔蛋白核为球形或椭圆形,排布于细胞中部,含类囊体数目n=1~4个之间。该研究对于浒苔的光合作用、生活史的研究、浒苔蛋白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陈艳; 谢更祥; 郑联合; 赵阔; 邹易; 梁爱文; 王青松; 高红日
    • 摘要: 通过人工饲养大眼锯谷盗和体视镜观察害虫形态,对大眼锯谷盗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镜检观察害虫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害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形态和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系统化的对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 余秋雨; 严冬; 刘宇; 王守现; 高琪
    • 摘要: 食用菌担子形态观察及其细胞核相研究是食用菌分类学及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组织切片的获得可为食用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以丝球小奥德蘑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常规冷冻切片技术中固定液的选择及固定时间、预处理方法、切片厚度等环节进行优化改良,建立了适用于食用菌组织切片的冷冻切片技术。结果表明,使用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0 min并添加冷冻保护剂进行预处理,有助于获得质量较高的组织切片。该切片技术可应用于香菇、平菇及丝球小奥德蘑等多种菌类;不同菌类的最适切片厚度不同,香菇子实体的最适切片厚度为4μm~6μm,平菇为6μm~8μm,丝球小奥德蘑为8μm~12μm。
    • 宋艳波; 杨云浩; 段鹏军; 王嘉浩; 魏丝晴; 张亚龙
    • 摘要: 结合番茄叶片结构特点,采用6种表皮制片技术对番茄叶片下表皮进行装片,并对不同方法的制片过程和观察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叶片薄,表皮为单层细胞,其上着生有丰富表皮毛,下表皮与疏松的海绵组织相邻;表皮撕取法和透明胶带粘取法可以真实地观测气孔大小、密度等静态性状指标和气孔开度等动态行为;因番茄叶柔软,刮片法对操作要求极高,而解离法不但用时长且效果不佳,都不适宜番茄叶下表皮制片;可撕拉型指甲油印迹法能获得气孔指数和气孔开度的印痕,但对叶片有一定损坏,而硅胶-指甲油双阶段印迹法对叶片没有损伤,可以多次印迹同一叶片相同部位,连续观测气孔运动及发育等动态行为。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研究选择适合的番茄叶表皮制片方法提供依据。
    • 刘中良; 赵伟钰; 宋艳波; 李明霞; 文锦平
    • 摘要: 为研究凤丹根皮、叶和叶柄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化学成分分布,分析各器官的结构特征与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和分布规律。制作根皮、叶柄和叶片的显微切片,观察其组织结构;根据三氯化铁醇溶液对牡丹酚显暗紫色,单萜类被紫外光激发呈蓝黑色进行组织化学定位分析。结果发现,牡丹酚主要分布于凤丹根的皮层、形成层、韧皮射线和筛管中,叶的栅栏组织也有分布,叶柄中不含有牡丹酚;单萜类化合物在根中主要存在韧皮薄壁细胞中,在叶中分布在上表皮与主脉四周的基本组织中,在叶柄中主要分布在髓部。表明凤丹根皮的木栓层结构特征、牡丹酚和单萜类组织化学定位结果可以作为凤丹鉴别的依据;凤丹叶栅栏组织含有酚类物质,叶柄髓部和叶基本组织中含有单萜化合物,这为叶片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郝雅琼; 刘红星; 王泽华; 聂兴华; 李伊然; 陈旭; 王维香; 秦岭; 邢宇
    • 摘要: 栗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栗属植物的病害。为了明确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及侵染的关键时间点,本研究利用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种栗疫病菌后0~5 h,菌丝先降解枝条表皮,进行横向营养生长的同时沿着伤口纵向侵染,为进入皮层做准备;接种后6 h病菌开始在表皮定殖,并侵入皮层;接种后9 h在皮层可观察到侵染性菌丝沿着细胞间隙向相邻细胞延伸;接种后12 h栗疫病菌侵入韧皮部,在皮层的侵染面积扩大。随着侵染程度加深,皮层、韧皮部等处细胞被菌丝降解,最终在形成层附近聚集。接菌后9 h为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关键时间点。
    • 乔立君; 姚雪梅; 余巧驰
    • 摘要: 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是海南当地极具特色的星虫资源,经济价值高。近年来该资源急剧衰竭,开展星虫资源恢复与保护十分重要。文章对海南澳洲管体星虫卵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卵细胞发育经历4个阶段:生长前期,体腔液中大量光滑的凹饼状红细胞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直径小于30μm),暗示这些红细胞是卵原细胞;生长后期,30~40μm的卵细胞表面褶皱消失,变成光滑的圆厚饼状,并出现厚度1μm的卵黄膜,卵黄颗粒开始积累;成熟前期,卵细胞球状,直径60~120μm,卵黄膜增厚至5~11μm,卵黄颗粒增多,细胞核增大,部分染色质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团块散布于核内;成熟后期,直径120μm,卵黄膜厚11~12μm,卵黄颗粒充满整个卵细胞,膜孔外露于膜表层。2)成熟期澳洲管体星虫卵黄膜仅分为两层:有一定厚度的均质内层和多层重叠膜结构组成的外层,同时外层上覆盖有粒状突。膜孔结构简单,主要是膜凹陷折叠形成。3)卵黄颗粒分为Ⅰ型和Ⅱ型,其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演变而成,亦可由卵母细胞吞饮而成。最为常见的是高尔基体包裹形成的Ⅱ型卵黄颗粒。4)海南文昌海域澳洲管体星虫的繁殖季节为4—8月,其中5—7月是繁殖高峰期。3月初卵母细胞开始出现,4—8月成熟卵细胞在体腔中保持一定密度,9月份卵细胞密度降至极低,10月份后消失。澳洲管体星虫作为一种新的具有热带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其卵细胞发育及生殖周期研究将极大推动其繁育及保护的相关技术探索。
    • 刘美娜; 高博
    • 摘要: 为了研究电动汽车电机及电控系统用铸造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焊接性能,我公司进行了AlSi10MnMg铸造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试验,并在焊后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及显微观察,找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实际生产过程中汽车用铸造铝合金的选用提供参考。
    • 摘要: 德国版让大脑变得“透明化”为了检查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和结构特征,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借助组织切片和染色来进行观察确认,但这一步骤很容易损坏组织。《科学美国人》德国版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项有望突破性解决这一弊端的研究进展——一种基于“透明生物学”的技术只需使用特制的化学分子混合物泵入组织或器官使其脱色,再用荧光染料标记好组织结构,就能实现组织全透明化。研究者利用新技术在数周内使死后获得的猪脑完全脱色透明,这也意味着显微观察可以毫无阻碍地拓展到细胞层面。
    • 李小青; 党晓群
    • 摘要: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由中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中蜂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由于该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因此,预防与及时检测对于遏制该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总结中蜂囊状幼虫病检测与鉴定的方法,包括形态诊断、RT-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巢式PCR、胶体金免疫快速诊断技术、ELISA、血清学技术和基因芯片等,为中蜂囊状幼虫病毒检测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