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117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876313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生物学通报、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军诊断病理、第八届全军病理技术及第十一届北方四战区病理学术会议等;组织切片的相关文献由3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世超、廖秋萍、朱国强等。

组织切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6313 占比:99.93%

总计:876944篇

组织切片—发文趋势图

组织切片

-研究学者

  • 尹世超
  • 廖秋萍
  • 朱国强
  • 罗叶叶
  • 冯昕炜
  • 郑海川
  • 付正乾
  • 本刊编辑部
  • 田玉旺
  • 谢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擎; 陈晓超; 田康勇; 谢超春; 刘腾鸿; 林燕云; 游纯秋
    • 摘要: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结合细胞穿透肽Tat(47-57)对骨折的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研究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骨折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外用三七总皂苷组(PNS外用组)、外用三七总皂苷和细胞穿透肽联合组(Tat-PNS外用组)、口服三七总皂苷组(PNS口服组)。给药14d后,检测骨折病灶局部的抗氧化SOD酶活性,同时取骨折病灶局部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对比和分析各给药组对实验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NS外用组对大鼠骨折愈合无明显的疗效,可能与PNS无法有效透皮吸收,并在病灶局部富集有效浓度有关。Tat-PNS外用组能够明显增加病灶局部的SOD酶活性(P<0.05),而且病理切片显示骨折处恢复状况良好,其促进骨折病灶处愈合的效果与PNS口服组效果基本一致。结论:三七总皂苷与细胞穿透肽Tat(47-57)联合经皮给药能够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骨折病灶局部的抗氧化力,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的表达有关。
    • 马梦欣; 常欣; 李燊; 吴燕; 吴海涛; 刘磊
    • 摘要: 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r nucleus,MHb)至脚间核(interpeduncular nucleus,IPN)神经环路与脑内众多神经环路一样,在调控大脑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研究[1]显示,缰核损伤的大鼠在莫里斯水迷宫(空间学习和记忆的一项测试)中比对照组大鼠游得更快,缰核损伤的大鼠可能对压力反应较为敏感,并且被损伤的大鼠只有在足部电击的强度较高(高应激)状态下,才表现出主动回避学习受损,而此大鼠在低压力条件下,回避学习行为却不受影响,这表明缰核损伤的大鼠对应激诱导的学习障碍更敏感。
    • 杨乐天; 杨晨; 颜晓飞; 石畅; 左庚鑫; 陈芳
    • 摘要: 目的探究鱼腥草总黄酮对小鼠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纤维素酶协同超声波法提取鱼腥草总黄酮,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为模型,通过分析小鼠体重、疾病指数、结肠系数、结肠病理切片、炎症因子等变化,阐明鱼腥草总黄酮对小鼠结肠炎防治的有效性。结果鱼腥草总黄酮可有效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性结肠炎造成的小鼠体重下降,并降低疾病指数、结肠系数和肝肾系数,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提高。结论鱼腥草总黄酮可以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结肠黏膜损伤,促进结肠黏膜结构修复,对小鼠结肠炎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可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董婷玉; 郭梦慧; 许昌勇; 蒋海峰; 张磊; 许振; 刘潇一; 严尚学; 常艳; 魏伟
    • 摘要: 目的观察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组织结构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猕猴安乐死后,完整取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经多聚甲醛(PFA)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及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基本结构及细胞分布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泌的激素及受体;比较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染色的效果,对下丘脑组织的部分细胞组成进行鉴定。结果下丘脑区域呈中空漏斗状,垂体状似豌豆,左右肾上腺位于两侧肝肾之间;HE染色显示下丘脑区域主要分布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垂体分神经垂体、腺垂体,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构成;免疫组化检测到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并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GR),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和GR,肾上腺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ACTHR);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的结果更好的显示出下丘脑中包含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制作了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切片,并观察了其相关解剖学、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生理和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 卫明亮; 张志伟; 张志勇; 林志杰; 祝斐; 贾超峰; 孟乾; 徐大凤; 张曹进
    • 摘要: 为探究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低温下的生理适应机制,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15、10和5°C),以15°C为对照,低温胁迫24 h,分别研究了冷应激前后黑鲷的组织结构变化、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呈现出肝脏空泡化、腮小片收缩、肌纤维断裂等组织损伤现象;肝脏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黑鲷遭受冷应激,肝脏功能紊乱、结构遭到破坏。q-PCR结果显示,10°C时黑鲷通过降低apaf-1、bax、caspase-1基因表达量,促进caspase-3、diablo基因表达,从而减少肝脏细胞丢失来降低冷应激的损伤;胁迫至5°C时,温度超过黑鲷自身生理调节阈值,肝脏细胞受损程度加重,黑鲷促进apaf-1、bcl-2和diablo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基因表达,最大限度维持了肝脏细胞的稳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的肝脏、腮、肌肉损伤加重,其中肝脏通过调节AST、ALT、T-CHO、TG以及凋亡基因表达,以减少组织损伤带来的危害。
    • 摘要: 德国版让大脑变得“透明化”为了检查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和结构特征,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借助组织切片和染色来进行观察确认,但这一步骤很容易损坏组织。《科学美国人》德国版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项有望突破性解决这一弊端的研究进展——一种基于“透明生物学”的技术只需使用特制的化学分子混合物泵入组织或器官使其脱色,再用荧光染料标记好组织结构,就能实现组织全透明化。研究者利用新技术在数周内使死后获得的猪脑完全脱色透明,这也意味着显微观察可以毫无阻碍地拓展到细胞层面。
    • 李剑美; 管丽佳; 赵芳; 周明敏; 赵锋
    • 摘要: 目的:端午药市是一年一度的药膳药材盛会,“大芦山当归”是普洱地区有名的药膳药材.方法:本文从普洱药材市场中收集24份“当归”药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制成永久装片,用CaseViewer来观察和测量“当归”药材的归头、归身、归尾的木栓层、皮层、韧皮部、木质部的厚度和油室的大小、面积、数量以及分泌细胞的数量.结果:8种当归药材均有双子叶植物根的基本构造,即从外至内有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均有油室的分布,部分种有树脂道的分布.结论:8种“归”药材横切面结构相似,但是其显微数量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可以从木栓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油室面积4个指标的显微数据的差异水平鉴别8种当归药材.
    • 祁伟亮; 马骊; 王萍; 王飞; 孙柏林; 王万鹏; 武军艳; 孙万仓
    • 摘要: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抗寒机制中活性氧(ROS)的作用机理,探索ROS在甘蓝型冬油菜16NTS309中的产生、分布和信号传递.以16NTS309为材料,结合NBT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切片技术,进行O2-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细胞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叶边缘和愈伤组织细胞中可检测到O2-信号.冷胁迫后,根、叶柄、叶的O2-信号分布存在差异,但维管束组织都能检测到ROS信号;叶肉细胞中O2-不均匀地分布在淀粉粒上;根和愈伤组织O2-的产生部位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和细胞壁区域;同时,O2-存在向周围细胞扩散的迹象.因此,研究认为甘蓝型油菜的O2-积极参与细胞分裂调控,维管束组织系统可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信使的合成、信号放大和系统转运;冷胁迫后,ROS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远距离传递,可实现甘蓝型油菜的冷胁迫机制响应.
    • 刘凯; 陈修报;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 摘要: 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