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暖平流

暖平流

暖平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9384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青岛市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暖平流的相关文献由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瑞、拓砚军、杨松福等。

暖平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9384 占比:99.51%

总计:19480篇

暖平流—发文趋势图

暖平流

-研究学者

  • 孙瑞
  • 拓砚军
  • 杨松福
  • 程正泉
  • 郑芬
  • 侯淑梅
  • 刁秀广
  • 刘勇达
  • 唐忠莲
  • 廖玉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子仪; 李国翠
    • 摘要: 2020年11月18日,我国南京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增温异常,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月16日至20日ERA5逐小时1000 hPa至300 hPa的散度、位势高度、气温、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再分析资料,根据高低空的天气系统的配置和槽脊移动的过程,结合散度、暖平流等天气学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冷锋过境前的基本环流形势,并主要结合热力学一级能量方程(温度倾向方程)对影响本次增温天气过程的因子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增温中,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贡献占主导作用,前者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后者与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有关;而垂直运动不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
    • 孙翔; 毛春旭; 夏阳; 张润琼; 肖艳林
    • 摘要: 利用CIMISS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2.5˚ ×2.5˚再分析资料,统计2010~2019年间六盘水市三个国家站(水城、盘州、六枝)夜间(20时至次日05时)增温现象,共得增温达2°C以上个例109个,其中5°C以上的强增温个例19个,重点分析19个夜间强增温个例对应的20时和次日02时从500 hPa到地面的天气形势和系统,详细列举出20~05时之间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地温等物理量的变化,并基于热力学能量方程对造成局地温度变化的各项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夜间强增温现象时间分布表现为集中在冬春两季,空间分布表现为多出现在盘州站。500 hPa到地面的系统配置都揭示了滇黔准静止锋的存在。84.2%的强增温过程中出现了气压下降的现象,而63.2%的过程中气压下降比气温上升提前1小时以上。近地面单层大气本身的温度平流对夜间升温基本上起正贡献作用,平均贡献率约占10%。低层大气的垂直运动项的贡献率最小,且贡献正负不明确。贡献率最大的是非绝热项,占了近90%的贡献率。
    • 孙明; 王博妮; 艾文文; 夏敏洁
    • 摘要: 利用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数据,针对2016年4月2日江苏南部地区一次降水诱发的大雾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之前地面气温高加速了水汽蒸发,促使能见度下降,而降水减弱后期,弱冷空气使得水汽凝结形成冷却雾,致使能见度下降至最低,这是最低能见度与最大雨强出现时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降水之前明显的暖平流、正变温,有利于降水过程中逆温结构的形成,逆温层高度低、逆温强度大是能见度下降的重要条件.雨强最强阶段,垂直方向上低层风速突增,风急、雨强、能见度低引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 拓砚军
    • 摘要: 本文应运天气学原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5月10~12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 丁丽婷
    • 摘要: 运用天气学方法,利用高空探测资料及地面、高低空实况天气图资料,对额尔古纳地区2018年6月1~2日出现的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形成大陆高压带来的较强暖空气影响所致(以下简称蒙古高压脊);较强的暖平流是造成此次高温天气的有利条件,以此为着眼点,对今后类似的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 拓砚军1
    • 摘要: 本文应运天气学原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5月10~12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 岳甫璐; 朱亚光; 陆长安; 李建卫; 郭兴亮
    • 摘要: 利用NCEP/EC数值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1月18日发生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区的一次轻雾天气过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轻雾天气发生在高空浅槽前,低层暖湿切变北侧及地面气旋前部的偏南气流配合中,结合水汽条件及温度场等分析,主要为平流雾天气过程.(2)轻雾形成阶段,偏南暖湿气流保证了水汽供应也为逆温层形成提供条件;维持阶段,暖平流作用使逆温层持续存在;消散阶段,高空槽后北方冷空气的作用,破坏了逆温层,水汽开始减弱.(3)低层液态水含量可以很好地表征近地面水平能见度的变化趋势,这对后期场区出现此类天气的预测帮助很大.
    • 王岑; 任保华; 郑建秋; 潘云峰; 单永强
    • 摘要: With 6-h and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NCEP/NCAR,we studied the mechanisms for the sudden Arctic warming on 29 December 2015.The signal area average method and heat flow equation for temperature estimation were used in this study.It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udden wanning in the Arctic on 29 December 2015 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over 25°C or more.There existed strong southerly winds with speeds larger than 20 m s-1 over the warming area during the same period,which was driven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 strong cyclone and anti-cyclone.The strong moist southerly winds brought warm temperature to the Arctic region and enhanced cloud cover over the sudden warming area.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turned from cold pattern to warm pattern from 28 December to 29 December,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indicated that warm temperature advec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sudden Arctic warming.The enhanced cloud cover led to deceases in the upward long-wave radiation flux in the dark night,contributing to the temperature rise.For the sudden warming,the con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dvection,vertical term,and non-adiabatic effect were 20.4%,-9.9%,and 89.5%,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and non-adiabatic effect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udden Arctic warming,and the non-adiabatic effect wa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C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 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一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