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13336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浙江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福建省气象学会天气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分会2011年年会等;水汽通量的相关文献由11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瑞峰、赵钢、叶东等。

水汽通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2.29%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3336 占比:96.95%

总计:13755篇

水汽通量—发文趋势图

水汽通量

-研究学者

  • 杨瑞峰
  • 赵钢
  • 叶东
  • 王宝鉴
  • 黄玉霞
  • 李邦宪
  • 王式功
  • 丁一汇
  • 万瑜
  • 刘妮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曜鹏; 杨磊; 孙丽; 高艳波; 魏海宁; 华婧婧; 崔景轩; 刘春溪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台风“达维”(过程1)和2017年台风“海棠”(过程2)导致的辽宁东南半岛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降水特征存在差异,过程1是大范围的稳定持续性暴雨,受台风倒槽触发的多个中尺度云团造成的列车效应影响,持续时间长达30 h;而过程2的小时雨强更大,最强达到113 mm·h^(-1),小尺度积云不断新生并涌入到中尺度云团中,雷达图存在后向传播特征,强风暴基本反射率达到50—60 dBz,中尺度辐合风场伸展高度达到9 km,对流云发展更旺盛,过程2的对流性降水特征更明显。过程1暴雨在台风倒槽里发展,过程2在台风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对流层干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两次过程中,台风残涡与副热带高压间均形成了横跨10个纬距的水汽输送带,850 hPa水汽通量均达到20—25 g^(-1)·cm^(-1)·hPa^(-1)·s^(-1),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达到辽宁登陆台风暴雨物理量的预报阈值;远距离台风对阻挡副热带高压南落和建立北上台风引导气流起到关键作用。过程1受“达维”残涡倒槽影响,辐合层由地面伸展到500 hPa,动力抬升条件更强;过程2中850 hPa假相当位温达到354 K,由于中层干空气侵入,位势不稳定较强,在大尺度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下,形成更为深厚对流云,对流性降水特征明显。
    • 郑策; 高万德; 陈云飞; 卢玉东; 刘秀花
    • 摘要: 受冰-水间相变影响,冻融期内土壤水、热传输过程变得复杂,研究气态水分布特征与运移规律,可为厘清冻融过程中沙地包气带水文循环机理提供关键信息。通过在毛乌素沙地建立原位监测点,并利用修改后的Hydrus-1D冻融程序建立包气带水-汽-冰-热耦合数值模型,对冻融期包气带气态水迁移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土壤水分及温度变化拟合较好,证实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以及适用性;对比典型未冻结、初始冻结、向下冻结以及融化时段结果可知,冻融过程会改变剖面土壤水分、含冰量以及水汽密度分布,其中水汽密度变化与温度联系紧密;冻结后,由温度梯度驱动的非等温气态水通量在总水分通量中的占比超过90%,表明气态水占据主导地位,其运移过程对于剖面土壤水分分布以及高含水量带出现有重要影响。
    • 布和朝鲁; 诸葛安然; 谢作威; 高枞亭; 林大伟
    •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来源以及关键天气尺度系统。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为“7.20”河南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然而,就暴雨的水汽供应而言,仅以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难以解释2021年7月20日发生的日降水量663.9 mm和1小时最大降水量201.9 mm的极端暴雨事实。水汽通量分析和LAGRANTO模式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日在河南南侧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经向水汽通量带(850 hPa以上),它与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起的低层水汽通量带在河南附近汇合,为暴雨提供了最为充沛的水汽条件。我们强调,20日在河南以西地区上空发生了对流层顶反气旋式波破碎事件,它与台风协同作用,引发了河南南侧的强经向水汽通量,从而导致此次极端暴雨事件。
    • 黎凌峰; 王靓怡; 韦李宏; 李晨曦; 康晓萍; 顾西辉
    • 摘要: 基于全国2048个站点1961—2019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10个降水指标刻画暖季降水时空特征,分析了东部厄尔尼诺(EP)、中部厄尔尼诺(CP)和拉尼娜(LN)事件对中国暖季降水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59年,我国暖季降水总量、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等特征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东南和西北地区,而华北地区呈减少趋势。(2)东南和西北地区暖季可降水量的增加和增强的水汽通量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而华北地区暖季可降水量趋于减少和水汽通量减弱均不利于降水的形成。(3)ENSO事件对我国暖季降水时空特征有显著调节作用。位于中国东北的气旋带来干冷空气和水汽通量减少使得在EP起始年份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总量、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等均趋于减少。东南地区对LN事件较为敏感,在LN起始年份,位于东南地区的反气旋源源不断的将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为降水增加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 何靓
    • 摘要: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杭州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在弱动力条件、强热力条件下发生。700 hPa以下为强烈的暖湿平流,对建立热力不稳定起主导作用;925 hPa切变与风速辐合、地面倒槽、小闭合高压提供了动力扰动;中层为弱的上升运动区,400 hPa及以上垂直速度明显;500 hPa以下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此外,来自南海的充沛水汽输送和低层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 汪洲; 杨栩; 徐乐
    • 摘要: 本文利用2010~2020年28个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对浙江省桐庐县的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桐庐县梅汛期暴雨日的年际分布不均匀,梅汛期期间降水有一个大值区在早晨到上午前后(5:00~11:00)。桐庐县雨量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和桐庐的地形有关,大值区集中在桐庐的西南部乡镇以及东部乡镇,西北部乡镇暴雨强度最低。除此以外,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0年~2020年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整理归纳了分型,统计中低层的水汽通量,提炼出基于不同分型的梅汛期暴雨预报指标。结果表明,梅汛期天气形势分为4类:低槽东移类,低涡切变类,台风类,雷暴类,其中低涡切变和雷暴型是影响桐庐县最多的。中低层水汽通量和平均天气形势图密切相关,系统的位置、急流的大小决定水汽的来源和大小。
    • 王晓雪; 幺东妮; 刘玉娇; 国世友
    • 摘要: 一次较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于2016年11月10日—12日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站降雪15.1mm,主要降雪时段出现在10日08时—11日08时。该文利用常规地面资料、卫星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MICAPS4平台显示、交互与剖面功能,分析动力、热力、水汽等物理量场。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较大范围降雪的主要系统是地面低压和高空蒙古大槽;低层强辐合、中高层强辐散的形势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的持续聚集上升,充足的水汽和持续性上升运动提供了暴雪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水汽是暴雪产生的必备条件,但是水汽通量散度不需要很强。冷空气堆积和逆温层的存在有利于暴雪天气发生。
    • 阙志萍; 陈云辉; 王萱$
    • 摘要: 利用江西省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在分析2020年7月7-10日的梅雨锋连续区域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大尺度水汽特征基础上,引入NOAA开发的HYSPLIT模式,分析了此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在梅雨锋暴雨天气形势下,东北冷涡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北侧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交汇形成的;2)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水汽通道不相同,前两日以西南方向和偏南方向的水汽输送为主,后两日则以西南方向的水汽通道为主,且水汽通量大值区与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3)后向轨迹模拟显示暴雨过程水汽轨迹有5条:大部分为1500 m高度以上源自印度洋的水汽(77.6%),其次是1500 m高度以下源自印尼群岛中部海域的水汽(13.2%),其他三条路径总和不足10%。4)垂直方向上,有多条水汽输送通道相互叠加后向暴雨区输送,导致江西上空产生强的水汽辐合。
    • 黎金鑫; 毛文书; 杨慧鑫; 董自正
    • 摘要: 为分析龙泉驿区41年来暴雨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利用1980~2010年的FNL再分析资料,网格距1˚ ×1˚,时间间隔为6 h,龙泉驿区本站24小时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1980~2020年41年发生在龙泉驿区共9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研究表明:1) 龙泉驿区6月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受到西南气流的影响,水汽经过云南后抵达四川,从而为龙泉驿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6月龙泉驿区850 hPa平均水汽通量散度值达到−10 ×10−3 kg∙m−2∙s−1∙hPa−1,有利于暴雨的发生。2) 龙泉驿区7月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一条水汽通道由孟加拉湾进入青藏高原,随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另外一条水汽通道由南海途径贵州、重庆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7月龙泉驿区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最大值可达−20 ×10−3 kg∙m−2∙s−1∙hPa−1。3) 龙泉驿区8月暴雨水汽分别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二者的水汽在东风与西风的共同作用下在广西汇聚,受偏南气流的影响,途径贵州,重庆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8月龙泉驿区850 hPa平均水通量散度值为−15 ×10−3 kg∙m−2∙s−1∙hPa−1左右。4) 龙泉驿区9月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南海的水汽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途径台湾,两广,经贵州,重庆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9月龙泉驿区850 hPa水通量散度最大值可达−25 ×10−3 kg∙m−2∙s−1∙hPa−1。
    • 崔静思
    • 摘要: 我国华南地区台风降水显著,但在厄尔尼诺状态下生成的台风降水水汽来源和作用机理认识仍不够清晰。以台风“山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降水数据,结合水汽输送通量和HYSPLIT后向水汽轨迹模拟,研究台风期间粤北水汽来源情况和作用机理。结合降水变化特征、水汽输送通量和模拟水汽轨迹,综合分析确定台风“山竹”期间粤北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是西南方向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