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效应

气候效应

气候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34531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江苏省颗粒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江苏省化工环保技术2014研讨会、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2013年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交流会等;气候效应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年、张强、石广玉等。

气候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4531 占比:99.17%

总计:34820篇

气候效应—发文趋势图

气候效应

-研究学者

  • 刘红年
  • 张强
  • 石广玉
  • 吴涧
  • 陈鲜艳
  • 常蕊
  • 罗勇
  • 于勇
  • 张华
  • 效存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雨; 潘小乐; 姚维杰; 刘航; 张宇婷; 雷山东; 孙业乐; 李杰; 辛金元; 曹军骥; 王自发
    • 摘要: 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颗粒物会通过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参与云的形成过程等,对气候系统产生强烈影响。对流层中的沙尘气溶胶通常是含有各种粒子成分的不均匀混合物,只有通过详细了解单个沙尘粒子的理化特性才能充分认识其对气候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对过去20年基于光学方法对大气沙尘气溶胶观测分析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回顾了利用电子显微镜、激光雷达以及单颗粒质谱等光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偏光特性、非对称因子等的观测分析技术,并讨论其优缺点;总结了沙尘气溶胶形貌、混合态特征研究,讨论其参与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主要方式;讨论了污染沙尘的光学性质、吸湿特性及成核能力,这些特性都对气候变化和预测有重要影响。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是复杂多样的,如何将精确的单粒子分析技术和快速响应的在线检测技术结合将是未来大气探测的研究重点,这些研究成果也将进一步扩展到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影响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
    • 高建伦; 王晶晶; 任永庆; 魏孝荣; 谢佰承
    • 摘要: 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期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6年)两个时期LUCC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讨论该时期LUCC引起区域气候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沙漠化逆转后期与前期相比,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沙地和非沙地气候变化无明显差异,下垫面物质组成对气候变化影响不显著;(2)降水量变化主要受到地面蒸散发的影响。气温变化是LUCC引起蒸散发、反射率、净辐射量等变化的综合效应,LUCC对气温的影响更明显;(3)相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于LUCC的响应更敏感。因此,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毛乌素沙地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特征,而且这种变化与下垫面物质组成无关。
    • 罗斯琼; 李红梅; 马迪; 李文静; 王景元; 谭晓晴; 董晴雪
    • 摘要: 三江源冻土、植被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改变土壤水热特性以及地表-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影响局地气候,加快或减缓气候变化,源区的生态安全面临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区冻土、植被特征及变化趋势、冻土-植被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冻土、植被变化的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认知如下:三江源地区是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交汇带。植被类型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植被生长季较短。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源区冻土和植被经历了快速的变化。冻土土壤温度明显升高;多年冻土面积减小而季节性冻土面积增加;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及融化期增加而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及冻结期减小。植被物候整体表现出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的特征;同时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水、热状态是连接冻土和植被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冻土的冻融状态,土壤的水、热过程对高寒植被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位于冻土上层的植被,又通过植被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冻土和高寒植被作为三江源两种典型的下垫面,在陆-气相互作用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变化将通过影响局地能量分配及水分过程对区域降水、气温、能量收支、局地环流以及水汽循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统筹考虑二者协同变化的气候效应。未来面向整个区域的冻土-植被相互作用的综合评估及机理分析需进一步加强。利用观测、耦合了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过程模式、区域气候模式以及人工智能等,深入开展研究三江源区冻土冻融变化与高寒植被变化的内在联系,将进一步提高对未来冻土及高寒植被变化的认识,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金钊
    • 摘要: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余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过度植被恢复产生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有关黄土高原高强度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讨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已进入一个节点性时期,但植被重建的终极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未来50—100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环境效应与可持续性如何,目前缺乏前瞻性的科学认识。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对黄土高原近20 a大规模植被恢复和重建产生的生态、水文、侵蚀和气候效应进行了回顾,并对在甘肃庆阳南小河沟长期退耕还林和还草小流域持续开展近10 a的观测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长期自然和人为植被恢复背景下小流域的生态水文效应,最后从小流域视角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至今20 a,主要目标是增绿、控蚀、减泥沙,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为未来20—30 a,目标是稳绿、增水、促发展,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需要针对第二阶段的目标开展规划和研究工作,提高黄土高原生态质量的持久性和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
    • 房一禾; 赵春雨; 李杨; 郭婷婷; 李经纬; 林益同; 秦美欧; 于怡秋
    •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东北冷涡气候研究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东北冷涡在定义、主客观识别方法、气候特征、分类研究、影响因子、气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东北冷涡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识别与量化是东北冷涡气候研究的基础,客观识别结果的对比分析及其技术的完善是未来冷涡识别研究的重点。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别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异常成因及气候影响等,深入探究东北冷涡与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科学客观的定量化预测,可为东北区域气候异常成因诊断和预测提供更精细、准确的科学依据。
    • 李菊景; 郭正府; 赵文斌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Hunga Tonga-Hunga Ha'apai海底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火山灰、气体和水蒸汽组成的喷发柱喷射至约30干米的高空,引发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沿岸的多个国家。此次火山喷发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此次火山的喷发历程,阐述了火山喷发导致灾害的特征;并通过与全球其他活火山喷发特征进行比较,讨论了本次喷发的规模以及可能造成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火山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国内外活火山概况、火山喷发的类型与机制、火山监测与预报概况、火山气体及其气候效应
    • 李慧; 吴鹏; 罗澜
    • 摘要: 汤加火山爆发1月14日至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喷发并引发海啸,这是近30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该火山喷发的烟雾和灰烬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导致气候变冷的猜测。资料显示,大型火山爆发后,通常导致一到两年内全球气温异常下降。这是由于火山喷发将各种颗粒物和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其中最重要的气候效应是由向平流层释放的含硫气体(以二氧化硫为主)造成的。
    • 郜倩倩; 刘煜; 郭增元; 彭艳玉
    • 摘要: 气候模式分辨率作为影响模式模拟结果的重要因素,其对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影响尚未全面认识。利用公共大气模型CAM5.3在3种分辨率(2°、1°、0.5°)下,分别采用2000年和1850年气溶胶排放情景进行试验,检验提高分辨率是否能改进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分析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异同,探索模式分辨率对气溶胶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观测资料与模式结果对比发现,提高分辨率可以明显改进模式对总云量、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0.5°分辨率下模拟结果与观测更接近,其他变量并无明显改善。在不同分辨率下,全球平均的气溶胶气候效应较为一致,总云量、云水路径均增加,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均加强,而云顶的云滴有效半径和降水均减小,地面气温降低。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增加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云水路径、地面温度、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变化的纬向平均分布相似但大小存在差异;而降水和云量变化的纬向分布与大小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区域尺度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平均而言,0.5°分辨率下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相比1°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2.5%,相比2°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6.4%。提高模式分辨率可以部分改进模式模拟能力,同时,气溶胶的间接效应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弱。但气溶胶引起的云量、降水的变化在不同分辨率下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蒋俊霞; 高晓清
    • 摘要: 由于全球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各国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光伏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光伏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显著改变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引起陆地表面特征的变化,导致陆气之间能量收支和分配发生变化,进而对局地气候系统产生反馈,因此很多学者对光伏电站环境气候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综合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光伏气候效应的研究方法、结论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荒漠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和城市地区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BIPV)。在荒漠地区,由于其反照率本身较高,光伏电站导致局地区域温度上升,产生“光伏热岛”效应;而在城市地区,光伏面板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还可以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 张学珍; 刘欣睿; 严建武; 丁娜娜
    • 摘要: 中亚地处干旱气候区,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然而灌溉对当地气候影响的认识还较为薄弱。为此,针对多雨(2009年)、少雨(2008年)及正常(2007年)年景下中亚典型农业区—费尔干纳盆地暖季(5-9月)的气候,利用嵌入灌溉过程参数化方案并更新土壤参数的WRF模式,分别进行了考虑灌溉过程(称为IRRG试验)与不考虑灌溉过程(称为NATU试验)的模拟试验,并通过对比IRRG与NATU试验之差揭示了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发现:(1)灌溉致使暖季地面潜热增加(79.2 W/m^(2))、感热减少(-61.3 W/m^(2)),日均气温降低1.7°C,空气比湿升高2 g/kg(约为NATU的36%),因5-6月为雨季,7-8月为旱季,故7-8月的灌溉量大,冷湿效应略强于5-6月;(2)冷湿效应主要出现在灌溉区域,降温达2°C,增湿达2.4 g/kg,灌区外甚微,同时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冷湿效应越来越弱,在约500 hPa(距地面约4000 m)以上冷湿效应消失;(3)在盆地中央平原地区,因灌溉而致空气湿度上升产生的潜在增雨效应与地面冷却产生的对流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灌溉与无灌溉情景下当地降水无显著差异;灌溉可导致盆地南、北两侧山区降水增加(约0.6 mm/d);(4)不同年景之间灌溉量差异主要出现在5-6月,少雨年比多雨年灌溉量多20 mm/月,日均气温降幅偏大0.3°C,空气比湿增幅偏大0.5 g/kg,但山区降水增幅偏小0.6 mm/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