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99篇;相关期刊668种,包括读书、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等;东方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喜华、周宁、王岳川等。

东方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1 占比:60.2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799 占比:39.09%

总计:2044篇

东方主义—发文趋势图

东方主义

-研究学者

  • 张喜华
  • 周宁
  • 王岳川
  • 丛思宇
  • 孙立春
  • 王芳
  • 顾明栋
  • 于萍
  • 孙冬苗
  • 张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莹
    • 摘要: 本文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选取谭恩美的三部作品《喜福会》《拯救溺水鱼》和《奇异山谷》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其面向"东方主义"的复杂嬗变过程,即附和——颠覆——超越.为了获得西方主流文学界的认同,作品《喜福会》体现出谭恩美对"东方主义"的附和;随着文学地位的逐步确立和写作视野的进一步拓展,谭恩美之后创作的《拯救溺水鱼》体现出对"东方主义"话语有力的悖反和颠覆;而《奇异山谷》中追求的东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则实现了对"东方主义"的超越.
    • 汪春成
    • 摘要: 张爱玲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译介策略,注重东方文化的阐释与书写,作品《金锁记》自译成《北地胭脂》。但由于当时中美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美国沉默的一代又抗拒《北地胭脂》中略显沉闷含蓄的东方主义意象,英语世界更倾向于现代性与流行性。针对《北地胭脂》的译介接受困境,笔者认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启示价值有三,首先,文学作品译介应强调人类性,普世性与民族性共融,淡化政治元素。其次,通过比较的视角增强文化理解与可读性,避免刻意迎合东方主义。最后,文学作品通俗性、趣味性更有利于传播,可提高作品译介与传播的成功概率。
    • 汪希平; 田灵枝
    • 摘要: 从东方主义理论视角考察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觉》可以发现:小说既体现出东方主义对谭恩美思想上的浸淫,又体现出她对东方主义思想进行颠覆的努力。在小说中,作家对华裔父亲负面形象的刻画有与东方主义共谋之嫌疑,而作家笔下勇敢、正直的老鲁形象则消解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东方主义。同样,在小说中,作家刻画了恶魔般的凯普、懦夫般的西蒙这些负面的白人男性形象,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中所谓的完美白人形象,从而也体现出作家对东方主义的抗拒。从谭恩美对东方主义的复杂心态可以窥见东西双重文化对流散境遇中的华人的深刻影响。
    • 黄佳; 杨超
    • 摘要: 本文以萨义德“东方主义”为理论框架,深入分析霍桑笔下的女主人公米莲和泽诺比娅,推断出她们是霍桑眼中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表明了西方作家将虚假的形象强加于东方女性的意图。本文通过分析霍桑作品中两位东方女主人公悲惨的结局,进一步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 唐旭
    • 摘要: 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内市场遇冷,遭遇口碑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影片具有一定的东方主义倾向。该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通过对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和民族个性的西方建构来实现美国对中国的他者化想象,进而达到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发挥电影的大众传媒作用,把握文化的主动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 汪珂
    • 摘要: 传统亚洲研究经历了欧洲的东方学、日本的东洋学和美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三个阶段,研究中心分别位于欧洲、日本和美国,其中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导致了亚洲国家在知识体系中的客体地位。以后殖民的视角审视,面对亚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加强亚洲研究有助于提高亚洲的主体性和权力,赋予中国以及亚洲崛起的合理性,为中国对外关系提供更多元的学理依据;适应时代与学科发展的潮流,凭借制度、语言和文明多样性上的优势,促成中国成为亚洲知识领域的新研究中心,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
    • 刘萱; 常思瑶
    • 摘要: 《起落架》是当代加拿大作家凯特·普林格以巴基斯坦偷渡客经历的坠机事件为脚本创作的小说。《起落架》在情节上关注到了少数族裔身处主流社会的困境,以及主流社会群体对少数族裔的误解,从而引发对于二者文明或野蛮的思考。作家在以小人物的视角直视社会问题的同时,构建了东方与西方、文明与野蛮的两对二元对立:被定义为野蛮而实则文明的“东方人”概念,既是西方对东方刻板印象的外显,又是对以巴基斯坦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敌视,自诩为文明实则野蛮的西方人,既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又是妄图用自身价值观影响他者的显现。
    • 龚刚
    • 摘要: 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中国话语建构是学界难题,后东方主义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作出阐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建构是一种叙事可能,然而,真理观与身份、视角之间的"悖论"以及从话语理论到话语霸权的"转变"使其陷入窘境。后东方主义力图从中拓立出另一种叙事可能;以代言政治衍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消费群体多元化的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后东方主义叙事语境加深了好莱坞的叙事焦虑,为中国传奇重构提供了契机。中国人逐渐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这一过程将伴随东方主义叙事的解构与后东方主义叙事模式的开启。
    • 黄佳; 杨超
    • 摘要: 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霍桑作品中结构和主题背后体现的“东方主义”,指出了霍桑是有意识地将其作品与东方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揭露了其转向东方的原因,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 许玉军
    • 摘要: 西方思想界有两种相对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西方丑化东方的“正写欧洲中心主义”,另一种是批判西方美化东方的“反写欧洲中心主义”。考察后者即东方启蒙话语谱系及其历史语境可知,强调东方的积极面,起点是要解决西方现代转向及之后的问题,是西方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中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手段,反映了西方思想的张力和活力,我们征用其批判修辞的同时应警惕其中的陷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