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滞尘量

滞尘量

滞尘量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829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河南科学、浙江林业科技、北京农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等;滞尘量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海梅、李彦华、玉米提·哈力克等。

滞尘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297 占比:99.93%

总计:98367篇

滞尘量—发文趋势图

滞尘量

-研究学者

  • 李海梅
  • 李彦华
  • 玉米提·哈力克
  • 于强
  • 李新宇
  • 段敏杰
  • 王恒标
  • 苏凯
  • 赵松婷
  • 郑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 玉米提·哈力克; 娜斯曼·那斯尔丁; 阿丽亚·拜都热拉; 张凯迪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μg/cm^(2))、灌木(83.68μg/cm^(2))、落叶乔木(58.97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 谢江; 张勇波; 陈国云; 周会平
    • 摘要: 通过取样洗脱测定滞留在叶片上的粉尘量,对3个不同林龄阶段的橡胶林滞尘能力进行研究,分析林龄、叶面积、季节和累积天数等因素对滞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橡胶林对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物均具有显著的阻挡、截留与吸滞作用,单株橡胶树滞尘量为0.0025~0.1171 kg/株,单位面积橡胶林滞尘量为1.1394~39.7919 kg/hm^(2)。橡胶林的滞尘量与林龄、叶面积和季节显著相关,而与取样间隔天数无明显相关性,表现为:老林的滞尘量通常高于中龄林和幼林,雨季滞尘量明显低于旱季和雾凉季,而滞尘总量不会随天数的增加而不断累积增多。
    • 吴红雪
    • 摘要: 【目的】开展沙漠-绿洲过渡带天然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选择与配置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叶片和室内水洗过滤,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过渡带2种阔叶灌木(白刺和沙冬青)的叶片滞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从绿洲到沙漠,2种灌丛变小、植株变矮、枝条和叶片数量减少、叶面积变小。同一样地中,白刺单叶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显著低于沙冬青(P<0.01),而白刺灌丛单丛叶片滞尘量与单个样方内灌丛总滞尘量均显著高于沙冬青灌丛(P<0.01)。从绿洲到沙漠,2种灌丛的单叶滞尘量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结论】不同样地条件影响灌丛滞尘量;同一样地条件下由于2种灌丛植物体特征、叶片特征存在差异而使2者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
    • 范伟伟; 武晓红; 王孟本
    • 摘要: 为了筛选滞尘能力强、可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湿地植物,以太原市汾河公园常见的香蒲、千屈菜、芦苇、水芹菜和美人蕉5种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测量法研究5种湿地植物的滞尘能力和粒径组成,并对其滞尘后的光合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滞尘时间的延长,5种湿地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单株滞尘量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不同湿地植物的滞尘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美人蕉>芦苇>香蒲>千屈菜>水芹菜. 5种湿地植物的滞尘颗粒均以TSP为主,美人蕉中滞尘颗粒的相对含量最高,平均滞尘粒径最小.随着滞尘时间的延长,5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PSⅡ潜在最大光合效率、PSⅡ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和Rubisco活化酶活性均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逐渐上升,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脂酶活性和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且彼此间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美人蕉<芦苇<香蒲<千屈菜<水芹菜.总体来看,5种湿地植物中,美人蕉和芦苇的滞尘能力和抗粉尘能力最强,可广泛用作湿地公园的绿化树种.
    • 张明晓; 刘玥含; 孟凡涛; 纪艺; 李学云
    • 摘要: 为研究常见灌木叶片在滞尘生态效益方面的差异,以园林绿化中常见的6种灌木(含常绿和落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灌木叶片的滞尘量,探究叶片表面结构与植物滞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女贞、火棘、红叶石楠、榆叶梅、金叶女贞、贴梗海棠6种灌木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1)日本女贞的单位面积滞尘量达2.95±0.47 g/m^(2)最大,贴梗海棠次之,火棘和金叶女贞滞尘量最小;(2)贴梗海棠干重滞尘量达1.39±0.35 mg/g最大,金叶女贞次之,最后为红叶石楠;(3)总滞尘量与叶片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干重滞尘量与叶片重量之间成负相关关系;(4)除此之外,通过对叶表面结构的观测,6种灌木具蜡质层,气孔较多、开口较大的灌木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强。
    • 苏凯; 于强; 孙小婷; 岳德鹏
    • 摘要: 【目的】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方法】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 FildSpec 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结果】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植被光谱曲线特征逐渐减弱,灰尘的特征逐渐增强,但光谱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叶面滞尘量>120 g/m^(2)时,光谱曲线的基本表现为灰尘的光谱特征。当叶面滞尘量较少时,预测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随着滞尘量的增加,所有模拟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减小;当叶面滞尘量>120 g/m^(2)时,预测模型对叶面滞尘量的模拟预测能力将更差,并且均方根误差(RMSE)随着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模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逐渐降低。光谱角对滞尘叶片350~1770 nm波段区间的光谱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叶片光谱角检测滞尘程度不需要分区域讨论,只需与阈值做简单的比较,方法简便易行。【结论】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可为建立滞尘植被光谱反射物理模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 谢延翠; 赵明; 何静; 陈徵尼; 赵吉桃
    • 摘要: 通过常规洗涤法和超声波洗涤法研究不同径阶青杄和油松滞尘能力的差异,为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和定向培育森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同一林分中不同径阶的林木对大气中PM2.5、PM10及TSP在单位叶面积上的滞尘量,并进行叶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无论在同一树种不同径阶还是相同径阶不同树种条件下,青杄和油松径阶在20~24 cm时PM2.5、PM10及TSP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量达到最大;同一条件下,青杄的单位叶面积PM2.5、PM10及TSP滞尘量要大于油松;青杄的叶表面有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结构,还分布有少量气孔;油松正反叶表面存在较深、较规则的条状凹槽,附着有分泌物,且反面气孔多于正面;超声清洗法所得的单位叶面积PM2.5、PM10及TSP滞尘量是常规洗涤法所得滞尘量的3倍,两者差异显著.青杄和油松对大气颗粒物吸附效果最好的是(20~24 cm)径阶组,且同一条件下,青杄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要强于油松;植物叶表面结构越不规则、越粗糙,则滞尘能力越强,同时叶表分泌物和叶片吸滞面积对滞尘能力也有影响;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涤,超声波清洗法要优于常规洗涤法.随着径阶的增长,单株青杄叶生物量基本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单株油松叶生物量在径阶16~28 cm随径阶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