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流固耦合

热流固耦合

热流固耦合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26824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矿安全、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6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等;热流固耦合的相关文献由685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江、王维忠、尹光志等。

热流固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6824 占比:99.86%

总计:127000篇

热流固耦合—发文趋势图

热流固耦合

-研究学者

  • 许江
  • 王维忠
  • 尹光志
  • 宋真龙
  • 李铭辉
  • 彭守建
  • 蒋长宝
  • 邓博知
  • 黄杰
  • 李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艳秋; 张春超; 张威; 谷菁; 刘万发; 何书通
    • 摘要: 浸入式直接液冷固体激光器的设计理念自提出以来即受到广泛关注,其增益介质与微通道内冷却介质直接接触进行换热的方式能显著提高传热效果.微通道的结构、流体流动及增益介质热负荷直接影响激光器光程差(OPD),从而影响激光出光质量.基于实际浸入式直接液冷固体激光器操作条件优化的需要,建立二薄片三通道(坐标轴x正方向为双流道流动方向)小型固体激光器冷却系统几何模型,并将热流固耦合方法和OPD计算模型相结合,模拟研究微通道内雷诺数、增益介质热负荷对OPD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冷却系统的转捩雷诺数为2600;相同热负荷下,随着微通道内流动雷诺数增大,OPD波峰与波谷的位置向x轴的负方向(单流道流动方向)移动、峰谷值增大;相同雷诺数下,随着增益介质热负荷增大,增益介质热变形程度增大,OPD的波峰与波谷位置不变、峰谷值增大;为保证固体激光器出光质量,当实际热负荷为2000 W要求时,由于增益介质所受最大应力和微通道层流流动的限制,雷诺数应控制在2200~2600范围内;当雷诺数为2300时,由于增益介质所受最大应力的限制,热负荷应控制在2400 W内.建立的热流固耦合并结合OPD计算模型方法,可面向固体激光器的研发与应用,指导实际直接液冷固体激光器操作条件的优化.
    • 翁武秀; 张高源; 滕媛媛; 李璐瑶
    • 摘要: 为研究蒸汽吹扫过程中在阀门关闭时其内部的气液流动情况以及温度场变化状态,使用Ansys/FLUENT软件分析阀门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和温度场的变化,以此仿真高温蒸汽排水和热传导的过程,并利用热-流-固耦合进一步分析蒸汽吹扫是否会对阀门密封性产生影响,从而探究蒸汽吹扫在解决阀门长期水下工作时海生物吸附问题,以及在低温潮湿环境下去除霜冻凝露的可行性。
    • 赵地; 王永青; 刘阔; 邢家鹏; 刘海波
    • 摘要: 为满足常规机床超低温内冷式改造需求,设计了超低温内冷式刀柄,提出了内层旋转、外层静止的刀柄双层构型思路,分析了刀柄的传热过程及强度可靠性并进行了结构优化,利用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验证了刀柄的温度场、整体形变与强度。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超低温内冷式刀柄一套,开展了几何精度与热平衡温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刀柄隔热性能良好,且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可保持较高的几何精度,可满足常规机床的超低温内冷式加工需求,为超低温清洁切削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赵文凯; 王金刚
    • 摘要: 针对传统的螺旋槽型不能满足旋转设备反向运转的密封要求的问题,根据双向槽型机械密封结构特点,提出一种双向连通槽型,通过建立热流固耦合模型,确立传热边界条件,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几何模型进行单向耦合计算,讨论密封环在转速、压力作用下热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双向连通槽泄漏量整体比螺旋槽型泄漏量小,且双向连通槽由于具有双向密封的结构,当设备反向旋转时,可以有效地阻止密封介质的泄漏;密封环热变形最大值位于密封坝区,槽区热变形最小,密封环轴向热变形由上向下逐级递减,表明在机械密封运行过程中,动静环密封端面是主要受力部位;随着转速、压力的增大,动静密封环总变形量呈递增的趋势,但静环总变形量增幅大于动环变形量增幅;转速是影响密封环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马建民; 马可欣; 张富美; 李小娜; 杜玉昆; 赵博; 赵玉明
    • 摘要: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对储层岩石切向应力的影响,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模型,并应用致密气井超临界CO_(2)压裂现场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起裂压力,且起裂压力随着排量增大而降低;井底压力的波及速度高于井底温度,排量对波及速度影响不大;切向应力最小值位于井壁处,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引起的井壁切向应力方向相反,前者大于后者;泊松比增大、弹性模量增大、井底温度降低均可使储层起裂压力降低。
    • 潘丽艳; 叶飞; 万法林; 蔡可文; 丁晓培; 徐银龙; 孟成
    • 摘要: 以T型管道内冷热流体交混的上游区管壁及流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冷热流体交混对管道力学性能影响和传热机理变化。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热-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对不同压力负载、温度负载及耦合作用下T型管中冷热流体交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热流体混合初期,在冷热流体交混区下游产生最大热应力之前,管道接口处上游区已产生700 MPa以上的热应力;热混合层不完全填充整个下游区管道;冷流体受到热流体的快速冲击产生一簇完整周期的漩涡。由此可知,最大等效应力受温度负载和压力负载同时影响,但耦合作用下产生的最大等效应力与各负载单独作用产生的应力之和呈非线性关系,计算热应力必须考虑耦合作用的影响。
    • 宋杰城; 范翔宇; 刘建军; 尹国庆; 张晓龙; 王志民
    • 摘要: 油气藏开发中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的改变导致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变化,造成岩石变形,进而影响到流体渗流,温度变化、岩石变形和流体渗流同时发生且三者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对于油气藏开发至关重要。从油气藏热—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总结了热—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在油气藏领域的应用,结合当前油气藏开发技术需求,提出了深层致密非常规油气藏热—流—固耦合理论的研究重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宇帆; 王兆强; 张娇
    • 摘要: 建立带有矩形微观织构配流盘的配流副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极坐标下的Reynolds方程和能量方程,通过松弛迭代法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离散数值解,并将数值解导入MATLAB做出油膜压力云图、温度云图和弹性变形云图。最后改变矩形织构的参数得到配流副的润滑特性值,对比结果发现:织构的边长越大,润滑效果越好,但是不同的边长对应的最佳织构深度并不同。
    • 张伟政; 徐理善; 陆俊杰; 丁雪兴; 李少峰
    • 摘要: 机械密封的性能对海洋核心设备海底混输泵的热控效率以及稳定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混输泵工作状态与机械密封服役环境,建立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三维模型,考虑热效应、力效应和流体效应等多场协同作用,利用热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技术,研究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在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得到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特性、力学特性以及温度特性。结果表明:在密封环-液膜的多体结构中,密封环最大变形量和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螺旋槽区域;随转速和压力的增加密封开启力和泄漏量增加,但转速的影响明显大于压力;压力对应力的影响明显大于转速,特别是在压力超过6 MPa后密封端面的接触压力较为不均匀;由于对流换热和气流黏性剪切影响,转速对密封端面温度影响大于压力,尤其在500 r/min低转速区域,密封环-液膜结构的温度突破了75°C,不同径向位置温度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对机械密封会造成损伤。
    • 刘金鑫; 延皓
    • 摘要: 利用Fluent软件对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衔铁组件进行热流固耦合仿真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入口油温不同时,左右接收腔压力、前置级液动力、黏性热效应以及各组件尺寸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入口油温下流场的压力分布,发现温度升高会引起左右接收腔压力升高;左右接收腔压差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表明,前置级受到温度变化的作用后驱动性能有显著波动;基于仿真数据得到前置级横向液动力,表明温度升高会引起横向液动力的增大;流场温度分布表明,油液从入口到出口温度平均升高了约20.5°C;热流固耦合分析表明,反馈杆偏转板进出口面油液压差主要引起反馈杆弯曲变形,入口油液温度升高主要引起偏转板膨胀变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