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1828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岩石学报、地球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热液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蓉、杨学明、刘树根等。

热液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1828 占比:99.74%

总计:51965篇

热液作用—发文趋势图

热液作用

-研究学者

  • 李国蓉
  • 杨学明
  • 刘树根
  • 卢曦
  • 张景廉
  • 李俊华
  • 杜乐天
  • 胡受奚
  • 邵红梅
  • Gregor Borg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红;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君龙; 张振伟; 张亚金; 卢曦; 张光亚
    • 摘要: 古城地区是塔东探区的重点勘探区块,下奥陶统鹰三段是塔东探区首要的勘探层系。探寻多期热液作用改造后的优质白云岩储层是扩大研究区勘探成果的关键。本文在储层岩石学特征判识的基础上,应用U-Pb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碳氧锶镁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分析了热液性质,明确了热液作用发生的确切时期及期次,探讨了热液作用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三段白云岩储层发育准同生-浅埋藏海水成因的粉晶-中晶白云岩及热液作用产物。热液作用可划分为二期:第一期为中-晚奥陶世贫镁热液,表现为鞍状白云石充填缝洞及重结晶次生加大的粗晶白云石,U-Pb测定年龄为464±12Ma到473.9±9.1Ma,氧同位素值比早奥陶世正常海相白云石明显偏负,锶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早奥陶世海水值,稀土元素Eu正异常,锶、铁、镁元素含量低;第二期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钙质热液,表现为方解石充填缝洞及对先存白云石的溶蚀,U-Pb测定年龄为448±15Ma到457.4±6.6Ma,氧锶同位素组成严重偏离同时期正常海相白云石范围,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Eu正异常,锶、钙元素含量高,锰元素含量低。第二期热液作用是白云岩储层溶蚀的关键,同期NNE向断裂带作为其输导系统,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为有利区带预测提供依据。
    • 韩心奕; 伏美燕; 邓虎成; 吴冬; 胥旺; 何溥为; 陈培; 郭恒玮
    • 摘要: 川中地区栖霞组油气勘探已获得突破,但栖霞组优质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理尚不明确。文中综合利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的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及各类白云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演化特征,对该地区栖霞组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栖霞组储层发育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斑状白云岩、砂屑灰岩、微亮晶球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洞为主。储层类型包括溶洞型、溶孔-溶洞型和溶孔型。溶洞发育的白云岩、亮晶砂屑灰岩和微亮晶球粒灰岩储层对产能贡献明显,为该地区的优质储层。栖霞组优质储层发育于开阔台地的颗粒滩微相,主要受到古地貌缓坡部位的低频次叠加的同生溶蚀作用控制。根据储层演化过程建立了川中地区栖霞组优质储层发育模式。研究成果对于下一步分析川中地区储层分布规律提供了地质依据。
    • 马宏宇; 杜江民; 王佩佩; 龙鹏宇; 侯施睿; 崔子豪
    • 摘要: 石英的矿物学研究是含煤岩系中矿物及微量元素富集分异机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以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石英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石英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特征,对含煤岩系中石英的赋存特征及成因进行论述。石英常见赋存形态包括:棱状、次圆状或圆状石英;熔蚀状石英;胞腔状石英;浸染状石英;石英次生加大边;裂隙充填状石英等,主要是富矿热液侵入煤层后沉淀结晶或热液进入煤层后与煤层中原有物质发生交代蚀变形成。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石英赋存与成煤第一阶段和后生热液作用有关。发现含煤岩系中石英的微量元素含量受温度影响存在规律性变化,该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 李应财; 徐争启; 宋昊; 尹明辉; 张苏恒; 陈兵; 王国磊
    • 摘要: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112铀矿化点位于康滇地轴中南段,古元古代汤丹群望厂组浅沉积变质岩以及岩脉的耦合部位,其产出受构造控制,矿化区热液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但该铀矿点研究程度较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化点望厂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热液与围岩之间存在物质交换,铀矿化为多期热液活动的结果;矿体具有贫硅、贫碱、贫镁、富铁等特征,并且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w(U+Th)=205×10^(-6)~505×10^(-6),平均值为254×10^(-6))。(2)矿化区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59.2×10^(-6)~481.6×10^(-6),平均质量分数为252.1×10^(-6));矿化区内样品的高ΣREE特征为热液活动的结果。(3)研究区存在三期热液铀多金属矿化事件,第一期以富U、Fe、Cu、Ni为特征,第二期以富U、Zn、Ni为特征,第三期以富Th、Fe、Pb为特征,研究区多期次热液活动使热液流体运移到构造带中产生铀的富集,形成铀矿化,矿床类型为热液型铀矿。
    • 刘雯; 张凯逊; 马寅生; 徐秋晨
    • 摘要: 对于复杂构造带的古老-深层页岩,烃类的生成过程可能是多阶段的。准确恢复页岩的成熟演化过程是研究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先决条件。本文依托雪峰山隆起北缘新钻探的地质调查井,恢复雪峰山北缘古生代以来的热历史,从热演化的角度讨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潜力。元素分析显示,热液活动对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有机质的富集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下部页岩热液指示指标异常高、显著的Ce负异常、Eu正异常和Y正异常,都证明了牛蹄塘组早期受热液作用的影响。古温标联合反演结果显示,雪峰山北缘自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升温—降温过程。三次热演化高峰依次出现在晚奥陶世末期、中三叠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所达到的最高温度依次降低。三次升温过程分别受到早古生代拉张作用和岩浆活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快速沉降作用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控制。受沉积埋藏作用和早期热事件的影响,牛蹄塘组页岩在寒武纪—早志留世快速经历了生油高峰、原油裂解高峰等生烃关键时期,在晚奥陶世达到过成熟阶段。随后第一次的抬升剥蚀作用,破坏了页岩及上覆盖层的封闭性,形成有利于气体扩散的裂缝或断层通道,使得早期形成的烃类散失。
    • 叶紫枫
    • 摘要: 云浮大降坪硫铁矿大地构造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云开地区,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产出层位主要为震旦系大绀山组,矿体以块状和条带状构造居多,次为浸染状和脉状构造。通过对不同产状矿体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Ⅳ号块状矿体和Ⅲ条带状矿体的形成均与热液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尤其是Ⅳ号块状矿体受热液影响更为显著,且在F_(4)断层带中发育有浸染状矿体和黄铁矿晶粒。热液不仅对矿体进行了改造,还对矿体进行了运移、富集,形成了区域上的高品位矿体。
    • 李蓉; 苏成鹏; 贾霍甫; 石国山; 林辉; 李素华
    •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栖霞组基质白云岩主要是细—中晶白云岩,其次为粉—细晶白云岩,并伴生少量粗晶鞍形白云石。(2)研究区细—中晶白云岩与同期颗粒灰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稀土配型模式一致,具有现代海水典型稀土配分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动荡环境下沉积的颗粒灰岩交代而成;粉—细晶白云岩具有∑REE含量较高、Ce微弱正异常、LREE整体抬升的平坦稀土配型形态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安静环境下沉积的泥晶灰岩或粒泥灰岩交代而成。不同类型白云石Fe,Mn元素含量随云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协同性升高,表明其具有相同成因。(3)研究区沿坡折带发育的生屑滩滩间存在局部蒸发受限环境,形成浓缩咸化海水,发生准同生期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形成粉—细晶白云岩;早成岩—浅埋藏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提供异常高热,高温孔隙水与先期白云岩进一步进行水岩作用,形成细—中晶白云岩,具“雾心亮边”特征;埋藏期深部热液沿裂缝运移,在裂缝和围岩中沉淀出鞍形白云石。生屑滩导致的半局限环境与热源叠加是研究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
    • 杨世平; 杨细华; 李安邦; 范鹏飞; 赵子娟; 陈小凡; 余飞翔
    • 摘要: 独居石是常见的赋稀土矿物,也是许多稀土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而含硫独居石却相对罕见,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碳酸岩、金伯利岩、变质岩中被发现。本文在大别造山带蕲春县白羊沟地区发现的富稀土矿样品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测定富硫独居石中的硫、稀土元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矿化角闪片岩中的富硫独居石大多呈胶状、团块状,部分呈现板状、柱状自形晶体,且呈粒状集合体状,和磷灰石之间存在相互交生、包含、半包含的空间关系,或呈网脉状交代切割磷灰石,岩相学表明富硫独居石与磷灰石之间存在着类似热液蚀变的交代关系。富稀土矿样品中富硫独居石SO_(3)含量最高达14.57%,平均含量为10.54%,是目前国内外已知的硫含量最高的独居石,同时测得富硫独居石CaO含量较高,NdO含量偏低,与花岗岩成因的独居石和热液交代的不含硫独居石成分差异较大,地球化学显示S^(6+)与P^(5+)呈负相关性以及(Sr,Ca)^(2+)、S^(6+)与REE^(3+)、P^(5+)呈负相关性,并可以用“硬石膏耦合”置换反应来解释其独居石含S的原因,即(Sr,Ca)^(2+)+S^(6+)REE^(3+)+P^(5+),也就意味着白羊沟地区存在着与稀土矿化相关的热液活动,结合白羊沟地区的地质背景推断其热液来源可能与白垩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运动和岩浆活动晚期热液有关。研究结果为白羊沟地区的稀土多金属矿化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 李立兴; 李厚民; 付建飞; 马玉波; 姚玉增; 栾金鹏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铌和钽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在自然界中常相伴产出,在内生和外生条件下都可富集成矿。内生铌钽矿床主要与岩浆作用有关,根据赋矿岩石的特征被分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最近,笔者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辽宁齐大山沉积变质型铁矿中新识别出一种铌钽矿石类型,为富铁矿体边部的富绿泥石蚀变岩型铌钽矿化,与热液作用密切相关,为认识铌钽成矿过程和拓展找矿空间提供了新线索和支撑。
    • 张贵山; 邱红信; 彭仁; 孟乾坤; 温汉捷; 李石磊
    • 摘要: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6.030%、52.815%,介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之间,根据矿石特征,黄铁矿以岩浆成因为主,并有少量热液作用参与;将白草矿区黄铁矿δFe-δS特征与金川等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黄铁矿对比,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典型的岩浆熔离型;由于存在钒钛磁铁矿,Co/Ni值多小于5,说明钒钛磁铁矿与硫化物存在共生关系;岩浆内生成因黄铁矿S/Se值小于15000,白草矿区黄铁矿S/Se值为812~10466,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岩浆内生成因;Se/Te值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显示上述4类矿石黄铁矿结晶顺序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斑杂状矿石→网脉状矿石;原始地幔标准化主量、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兼具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综上所述,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成因主要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并含有少量热液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