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燃烧合成

燃烧合成

燃烧合成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7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257273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2010年第十三届华东五省一市粉末冶金技术交流大会、第十六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暨景德镇高技术陶瓷高层论坛等;燃烧合成的相关文献由14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江涛、赵忠民、赫晓东等。

燃烧合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7273 占比:99.73%

总计:257971篇

燃烧合成—发文趋势图

燃烧合成

-研究学者

  • 李江涛
  • 赵忠民
  • 赫晓东
  • 张龙
  • 陈克新
  • 周和平
  • 韩杰才
  • 刘光华
  • 郑永挺
  • 张幸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朴佳思; 唐钰栋; 白佳海
    • 摘要: 为降低氧化铝粉体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采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氧化铝粉体,并将粉体进一步制备成多孔氧化铝陶瓷.具体实验过程为:将滤纸浸渍在Al3+浓度不同的前驱体溶液中,在马弗炉中干燥和引燃滤纸;用H2 O2溶液处理低温燃烧合成的粉体,再将制备的粉体压制成型后于不同温度下烧结.研究了溶液中Al3+浓度和烧结温度对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维氏硬度和气孔孔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溶液中Al3+浓度的增加,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增加,氧化铝晶粒尺寸略有增大,维氏硬度降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和维氏硬度皆呈下降趋势.
    • 朴佳思; 唐钰栋; 白佳海
    • 摘要: 为降低氧化铝粉体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采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氧化铝粉体,并将粉体进一步制备成多孔氧化铝陶瓷。具体实验过程为:将滤纸浸渍在Al^(3+)浓度不同的前驱体溶液中,在马弗炉中干燥和引燃滤纸;用H_(2)O_(2)溶液处理低温燃烧合成的粉体,再将制备的粉体压制成型后于不同温度下烧结。研究了溶液中Al^(3+)浓度和烧结温度对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维氏硬度和气孔孔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溶液中Al^(3+)浓度的增加,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增加,氧化铝晶粒尺寸略有增大,维氏硬度降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和维氏硬度皆呈下降趋势。
    • 李飞; 崔巍; 田兆波; 张杰; 杜松墨; 陈张霖; 刘光华
    • 摘要: 以硅粉作为反应原料,在N_(2)气氛中通过燃烧合成制备Si_(3)N_(4)粉体。为获得烧结活性好的高α相Si_(3)N_(4)粉体,在燃烧合成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稀释剂。分别以粒径为3μm的α-Si_(3)N_(4)、β-Si_(3)N_(4)和BN粉体作为稀释剂,将硅粉、稀释剂、NH_(4)Cl按一定质量比(46∶49∶5)均匀混合,在6 MPa氮气压力下燃烧合成制备Si_(3)N_(4)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对产物相组成、相含量和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种类稀释剂对燃烧合成Si_(3)N_(4)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μm的α-Si_(3)N_(4)、β-Si_(3)N_(4)作为稀释剂的燃烧合成过程的最高温度均高于1700°C,制得的产物中,新生成的α-Si_(3)N_(4)均低于40%(质量分数);以3μm的BN作为稀释剂燃烧合成过程的最高温度略高于1500°C,制得的产物中,新生成的α-Si_(3)N_(4)含量高于90%(质量分数)。产物中的α-Si_(3)N_(4)粉体为爪状或菜花状形貌,β-Si_(3)N_(4)粉体为棱柱状形貌,不同相Si_(3)N_(4)粉体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最终,相比较于以Si_(3)N_(4)粉体作为稀释剂,以BN粉体作为稀释剂可以降低燃烧合成的最高反应温度并有效隔离硅熔体,从而提高Si_(3)N_(4)产物的α相含量。
    • 张叶; 姚冬旭; 左开慧; 夏咏锋; 尹金伟; 曾宇平
    • 摘要: Si_(3)N_(4)-BN-SiC复合材料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而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本研究以Si、Si_(3)N_(4)稀释剂、B_(4)C和Y_(2)O_(3)为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法成功制备了Si_(3)N_(4)-BN-SiC复合材料。通过Si、B_(4)C和N_(2)气之间的反应,在Si_(3)N_(4)陶瓷中原位引入BN和SiC,制备的Si_(3)N_(4)-BN-SiC复合材料由长棒状的β-Si_(3)N_(4)和空心球形复合材料组成。实验研究了空心球微结构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生成的SiC、BN颗粒及玻璃相覆盖在原料颗粒上,当原料颗粒反应完全时,形成空心球形微结构。并进一步研究了B4C含量对Si_(3)N_(4)-BN-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原位引入SiC和B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B_(4)C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20%时,获得了抗弯强度为28~144 MPa、断裂韧性为0.6~2.3MPa·m^(1/2),杨氏模量为17.4~54.5GPa,孔隙率为37.7%~51.8%的Si_(3)N_(4)-BN-SiC复合材料。
    • 燕萍; 韩双; 孙旭东
    • 摘要: 以甘氨酸为燃料,采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电解质粉体Ce_(0.8)Sm_(0.05)Y_(0.15)O_(1.9)(SYDC),通过TG⁃DSC,XRD,TEM和FE⁃SEM等手段对干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行为、相转化过程和SYDC粉体的性能进行表征.SYDC粉体模压成型后在1250°C烧结2 h制成烧结样品,通过测试样品的密度及微观形貌等考察了粉体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甘氨酸⁃硝酸盐干凝胶自蔓延燃烧的点火温度约为267.7°C;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借助低温燃烧过程可直接获得立方萤石结构的纯相SYDC固溶体;SYDC粉体粒度分布均匀,平均晶粒度为57 nm,粒子间虽有轻微团聚,却具有较好的成型和烧结性能;烧结样品的平均粒径约为0.6μm,相对密度达到96.1%.
    • 孟晴; 李江涛
    • 摘要: 具有分级结构的BN纳米薄膜展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但由于该薄膜的制备过程复杂、成本昂贵,不适宜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与之相比,基于疏水BN粉体的超疏水涂层的应用会更为便捷。本研究采用镁热还原氮化燃烧合成法结合酸洗工艺制备了疏水的单相BN粉体,水接触角为(144.6±2.4)°,疏水性可以归因于BN粉体颗粒具有的微纳分级结构。在此基础上,以这种燃烧合成的疏水BN粉体为填料制备的BN/氟硅树脂复合涂层进一步表现出超疏水性,其中质量分数30%BN/FSi树脂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51.2±0.7)°,滚动角约为8°。该涂层与文献报道的通过CVD方法制备的BN纳米薄膜的性能相当,但工艺更加简单。这是一种利用陶瓷粉体的疏水性来制备超疏水有机无机复合涂层的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有望获得广泛的工程应用。
    • 陈石; 黄志良; 吴昌胜; 陈松
    • 摘要: 为提高磷灰石型电解质(LSO)的电导率,以氧化镧(La2O3)、氧化锌(ZnO)和氧化钐(Sm2O3)为主要原料通过尿素-硝酸盐燃烧法在600°C的温度下合成了掺杂钐和锌的La9.33SmxSi5ZnO(25+1.5x)固体电解质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变温介电测量系统对样品进行物质结构、表面形貌、电导率的表征.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掺杂浓度下La9.33SmxSi5ZnO(25+1.5x)的电导率.结果表明,Sm和Zn成功掺杂进入LSO的晶格中,样品具有典型的P63/m磷灰石结构且纯度高,LSO的形貌未改变.当Sm掺杂浓度为0.6,Zn掺杂浓度为1时,在温度为650°C下La9.33SmxSi5ZnO(25+1.5x)的电导率达到1.50×10-3 S/cm;确定了最佳烧结温度为1400°C.La9.33SmxSi5ZnO(25+1.5x)的电导率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掺杂样品的晶胞参数相比于未掺杂样品的晶胞参数增大,活化能随着掺杂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此外La9.33SmxSi5ZnO(25+1.5x)的电导率在同一掺杂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 李康; 郑敏; 范宝山; 王洋; 张金健; 李智成; 谢海涛
    • 摘要: 基于吉布斯最小自由能原理,对铜基载氧体前驱体燃烧合成过程进行平衡模拟计算.预测了固体产物状态和气体产物分布.通过改变原料配比,计算绝热燃烧温度,判断反应能否自我维持.结果表明,在加入物料为化学计量比的反应条件下,平衡绝热燃烧温度Tad为2300~2400°C,燃烧能自我维持.在加入物料为非化学计量比,尿素小于0.2倍理论加入量时,该燃烧不能自我维持,尿素小于0.5理论加入量时,含Cu化合物以液相形式存在.该体系中NO是NOx的主要成分,随着尿素的增加,NO含量先快速增加后减少,当尿素占比为0.71时,NO含量达到极值.过量尿素的加入会使NO还原为N2.
    • 陈石; 黄志良; 吴昌胜; 陈松
    • 摘要: 为提高磷灰石型电解质(LSO)的电导率,以氧化镧(La_(2)O_(3))、氧化锌(ZnO)和氧化钐(Sm_(2)O_(3))为主要原料通过尿素-硝酸盐燃烧法在600°C的温度下合成了掺杂钐和锌的La_(9.33)Sm_(x)Si_(5)ZnO_((25+1.5x))固体电解质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变温介电测量系统对样品进行物质结构、表面形貌、电导率的表征。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掺杂浓度下La_(9.33)Sm_(x)Si_(5)ZnO_((25+1.5x))的电导率。结果表明,Sm和Zn成功掺杂进入LSO的晶格中,样品具有典型的P63/m磷灰石结构且纯度高,LSO的形貌未改变。当Sm掺杂浓度为0.6,Zn掺杂浓度为1时,在温度为650°C下La_(9.33)Sm_(x)Si_(5)ZnO_((25+1.5x))的电导率达到1.50×10^(-3) S/cm;确定了最佳烧结温度为1400°C。La_(9.33)Sm_(x)Si_(5)ZnO_((25+1.5x))的电导率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掺杂样品的晶胞参数相比于未掺杂样品的晶胞参数增大,活化能随着掺杂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此外La_(9.33)Sm_(x)Si_(5)ZnO_((25+1.5x))的电导率在同一掺杂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 陈德鑫; 李智敏; 李高锋; 张茂林; 张东岩; 闫养希
    • 摘要: 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Mg2+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Mn0.6Ni0.2O2.通过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样品分别进行物相结构和形貌表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具有良好的六方层状结构,粉体呈类球形形貌.通过M g2+掺杂,能够有效提高Li1.2 M n0.6 Ni0.2 O2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容量.当M g2+掺杂量为0.02时,电池样品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