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因子

物理因子

物理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0768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等;物理因子的相关文献由7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隆、冯利华、胡中等。

物理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0768 占比:99.30%

总计:51127篇

物理因子—发文趋势图

物理因子

-研究学者

  • 李隆
  • 冯利华
  • 胡中
  • 莫天才
  • 孙星炯
  • 张琳
  • 高秀云
  • 丁桃
  • 余勇
  • 冯绍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忠林; 黄明勇
    • 摘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颅神经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60%~75%的病例是特发的[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2]。红外线是一种肉眼无法辨识的电磁辐射,是临床常用的物理因子之一,拥有生物学效应和非生物学效应双重有利作用,既可以用于物理诊断,又可以用于物理治疗。现阶段临床多应用红外线治疗仪用于疾病治疗方面,同时,基于人体是红外线辐射源,能够持续向周围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而发明了医用红外线热成像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开展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探究红外线的性质并积极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例,收集红外线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红外线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 朱兴国; 王红星
    • 摘要: 痉挛状态是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一种临床表现。统计显示,约65%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痉挛状态[1],脑卒中患者后遗症中有19%~38%的可能发生肢体痉挛[2]。由于运动神经元失去大脑皮层控制,肌肉表现出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临床治疗以肉毒毒素肌注、口服药物、牵伸训练等干预方法为主,但这些治疗措施受到临床疗效、副作用、医疗费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痉挛状态的临床治疗仍是康复治疗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 赫英姿; 宋策; 于庭洪; 贾姝; 赵翀; 左玲玲
    • 摘要: 柞蚕败血病致病菌赛氏杆菌对光线敏感,涂菌于载玻片,室内明亮处存活4 d,暗处存活7 d;涂菌于野外叶片,叶表存活3 h,叶背存活4 h(环境温度32°C);涂菌于载玻片,日光直射(地表温度40°C)1 h完全失活,30 W紫外灯照射3 h失活。对高温湿热的耐受能力弱,常压蒸汽处理5 min即可失活,高温干热100°C处理10 min失活,高温(70°C)水浴处理5 min即可失活,而在60°C水浴中处理5 min尚未失活。对高压蒸汽的耐受能力也较弱,高压(0.05~0.1 MPa)蒸汽处理3 min即可失活。由此可见,对塞氏杆菌采用日晒、高温干热、高温蒸汽和高压蒸汽、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方法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 秦攀; 冯娟娟; 张洁; 尚小平; 贺晓
    •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对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Perthes病患儿分为HBO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蜡疗、中频电疗、磁疗、红外偏振光疗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HBO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儿股骨头外侧颈升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并行髋关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级(其结果分为0~Ⅲ级).结果 治疗后发现HBO组及对照组患儿PSV[分别为(25.27±5.23)cm/s 和(22.18±4.39)cm/s]、RI[分别为(0.55±0.05)和(0.58±0.04)]及CDFI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物理因子联合HBO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情况,对缓解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崔永刚; 庄敏; 许梦雅; 杨小兵; 崔健; 陈艳艳; 李树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接受手法治疗前先使用蜡疗在患侧肩关节贴敷40 min,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痉挛,在手法治疗结束后再使用干扰电镇痛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按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范围、Constant-Murley(C-M)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的疼痛强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增大,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C-M评分升高,观察组C-M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将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增加患者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 胡茜莹; 覃亮; 李灵芝; 刘涓; 崔彩虹
    • 摘要: 目的 探讨物理因子康复治疗联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腕管综合征(CTS)合并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康复理疗科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CTS合并焦虑病人32例,根据病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3例,采用物理因子治疗方案;观察组19例,在物理因子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正中神经参数、肢体神经运动、感觉功能、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远端感觉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肢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SAS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物理因子康复治疗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CTS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物理因子康复治疗.
    • 蒯骆; 刘志浩; 张海龙
    • 摘要: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主动运动对急性腰扭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手法复位并配合主动运动治疗,3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腰椎活动度(ST)、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RMDQ评分及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而S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急性腰痛再发率、持续性腰痛发作率及腰部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急性腰扭伤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急性腰痛再发风险,整体疗效显著。
    • 谢薇; 杨雅雯
    • 摘要: 目的:对物理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开展时间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周围性面瘫,根据数字分组法将8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与实验组(物理因子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治疗方法下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体可见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物理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推广.
    • 吕雪砂; 卜叶萱; 靳君
    • 摘要: 目的 对创伤康复中应用物理因子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诊的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所选患者全部由于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引发手功能障碍,根据入院顺序对其开展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其中一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训练,一共30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物理因子治疗,一共3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手功能评分和治疗之前对比出现明显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在创伤康复治疗期间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效果明显,能够帮助患者身体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 张营
    • 摘要: 目的:探究运动机能贴布贴扎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对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急性踝关节扭伤204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因子治疗,研究组行运动机能贴布贴扎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疼痛情况(VAS评分)及踝关节功能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2、3疗程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及时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组别=10.447,Waldχ2时点=552.655;P组别=0.001,P时点<0.001).治疗1、2、3疗程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McGuir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VA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McGuire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机能贴布贴扎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对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其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