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环境科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7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127156篇;相关期刊547种,包括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经济(上旬刊)、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生态环境法治保障论坛、201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环境侵权的相关文献由1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超、邹雄、晋海等。

环境侵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7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27156 占比:99.02%

总计:128418篇

环境侵权—发文趋势图

环境侵权

-研究学者

  • 刘超
  • 邹雄
  • 晋海
  • 宋宗宇
  • 李劲
  • 张敏纯
  • 徐祥民
  • 李希昆
  • 罗丽
  • 刘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艳分
    • 摘要: 《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的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适用诉讼类型不明和适用诉讼条件不清的问题。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回到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探寻其形成的逻辑基础。通过对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对《民法典》相关环境侵权责任条款的法教义学分析,结合我国生态环境损害的司法实践,可确定第1232条仅适用于环境私益诉讼。基于此,为使逻辑自洽,必须对第1232条作出“两限两扩”修正,即:适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具体条件应包括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请求权主体限缩为特定的民事主体,排除国家机关和有关社会组织;在结果要件上仅限于严重的人身损害而不包括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为更大程度上救济受害人,在主观要件上除故意外应增加重大过失;基于消极不作为侵权的违法性和主观恶性,在行为要件上应扩大到消极不作为侵权。
    • 黄悦
    • 摘要: 本文以环境侵权案件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着手,通过对典型的环境民事公益案件的分析,研究现阶段,在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方式及计算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该制度的内在价值——对于环境侵权案件的处理有着积极作用,不只是惩戒了侵权人的环境破坏行为,更有利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 王一行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环境问题呈现高技术化、广泛化及多元化特点。法律侵权法律的目标即是通过强制手段规制环境侵权问题,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我国法律规定与制度设计中尚并将法经济学与环境侵权的制度认定与法律后果紧密结合,也就为司法实践带来了更多元、深刻的挑战。本文基于法经济学基本理论,探讨法经济学在环境侵权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以制度设计引入,对我国的环境侵权司法实践提供依据及意见。
    • 张璐
    • 摘要: 惩罚性赔偿制度历史悠久,就其性质、适用范围等问题争议颇多。我国的侵权行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甚至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民法典》首次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生态环境侵权责任中。新规则的出现引发了法学界就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功能、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赔偿金计算等问题的热烈探讨。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获得新的发现和研究方向。
    • 李智卓; 刘卫先
    • 摘要: 我国《民法典》第1232条创造性地规定了针对环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没有明确该制度是否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由此产生很多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第13条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但该解释没有解决为何如此适用的难题。现有研究成果中赞成惩罚性赔偿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观点,其理由并不充分;反对性观点的理由则比较全面、充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行政罚款制度”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相重叠,前者的适用应当优先于后者。我国《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不应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依据该条规定所获得的赔偿也不应包含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彭依晴
    • 摘要: 环境侵权中精神利益的权利化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清洁空气权、宁静权、清洁水权、风景权和亲水权。我国环境侵权精神利益损害的最普遍救济途径是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基于16个典型案例样本的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存在两个障碍,一是司法实践尚无明确、统一的赔偿数额算定方法,二是主体反应差异化障碍效应明显。为加强环境侵权精神利益的司法保护,应构建赔偿方式的多元和多样化救济渠道、加快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算定方法的统一化进程、细化环境侵权精神损害程度认定的标准、采取归责原则上“二元论”的划分、适用合乎理性的环境侵权精神损害因果关系理论、建立社会化机制并重视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体系中存在的特殊问题。
    • 刘宇轩
    • 摘要: 当前我国构建的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诉讼类型定位模糊、赔偿金规定含糊不清、结果要件规定粗放、举证责任分配有失公平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容易导致“同案不同判”。下一步要出台环境侵权司法解释对我国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解释完善。一是拓宽生态环境惩罚性制度的适用诉讼类型,二是细化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方式,三是优化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的举证责任,四是明确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的结果要件。
    • 刘超
    • 摘要: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232条规定的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新增制度。从内在机理审视,惩罚主义理论或功利主义理论均难以为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惩罚"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从规则体系审视,若赋予该制度"惩罚"功能,则错置了侵权责任的保护客体,混同了生态环境保护中私法机制与公法机制,忽视了"环境损害"救济法律机制体系的分工与衔接。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不能承担"惩罚"功能,而应被定位为贯彻完全赔偿原则的一项损害填补制度。该制度以更为全面深入识别和认定环境侵权"损害"为前提,以救济非稳定的、不可量化的环境侵权损害和环境健康损害等从传统侵权责任制度体系中"逃逸"的损害类型为功能。
    • 曹晨阳
    • 摘要: 在国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之下,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制度能够将商业银行纳入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主体范围,更好践行“多方共治”的环境保护理念,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该制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促进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能有效预防环境损害与合理分配环境修复成本。但是就目前我国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发展现状而言,尚存在着相应法律法规层级较低、行为认定的构成要件模糊等适用难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进一步厘清环境侵权案件中贷款人环境侵权责任承担与否、责任范围如何确定等问题,同时借鉴相关域外经验,探究更为具体可行的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追责机制。
    • 高萌
    • 摘要: 《民法典》第1232条在环境侵权领域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保护环境私益的同时形成了对环境公法责任的有利补充。但结合实践案例来看,该制度当前在适用上仍存在请求权主体宽泛、举证责任规则不当、赔偿金额缺乏法定标准以及与公法责任冲突竞合等问题,在制度的规制完善上更应注重适用范围限缩、合理分配程序责任、建立法定赔偿标准及责任竞合下的顺位抵扣机制以实现其制度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