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振动

环境振动

环境振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618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224376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2016年全国声学设计与演艺建筑工程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等;环境振动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雷晓燕、任珉、任伟新等。

环境振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4376 占比:99.78%

总计:224864篇

环境振动—发文趋势图

环境振动

-研究学者

  • 雷晓燕
  • 任珉
  • 任伟新
  • 张斌
  • 宋瑞祥
  • 刘庆杰
  • 张启伟
  • 邬玉斌
  • 闫维明
  • 孙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力东; 朱志辉; 韩艳; 张迅; 陈得良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地铁列车引起的隧道与土体振动的高效时⁃频混合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两步法开展。通过建立车辆⁃轨道⁃隧道⁃土体2D多体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在时域中获取轨⁃隧相互作用力;将转化后的作用力施加在2.5D有限元⁃最佳匹配层模型上,在频域⁃波数域中求解隧道⁃土体系统的动力响应。同时,为提高频域⁃波数域计算效率,提出了波数范围随激励频率变化的高效波数采样方案。数值算例中,依次通过与时域3D有限元方法和传统固定波数域采样方案对比,对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时⁃频混合方法计算的观测点竖向振动速度时程曲线在波形和幅值上与时域3D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就振动速度级而言,时⁃频混合方法的计算结果略小于时域方法,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3%。同时,所提出的高效波数采样方案能较好地预测不同频率荷载下的有效波数范围。除2 Hz以下低频振动外,高效波数采样方案与传统采样方案计算的观测点竖向振动速度1/3倍频曲线几乎吻合。就计算效率而言,高效波数采样方案计算时间为固定波数域采样方案计算时间的3/5。
    • 曹艳梅; 杨林; 李喆; 李东伟
    • 摘要: 基于达朗贝尔原理、无限周期结构理论以及具有完全匹配层的薄层法-容积法建立了高速列车-周期性桥梁结构-群桩基础-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半解析-半数值方法以预测和评价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周围场地振动,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程序实现及有效性验证。进一步提出了场地振动反应谱的概念,并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场地卓越周期以及地表不同接收点的场地振动反应谱特性,进而得到高速铁路周围环境振动基于规范容许值的阈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面不同接收点的垂向位移最大值和振级响应均随场地卓越周期的增大而呈增大的趋势,但振级响应在局部位置处出现了放大现象;以地面位移最大值为指标的场地振动反应谱能反映振动的变化速率,而以总体振级VLz为指标的场地振动反应谱则能反映场地卓越周期、与桥墩中心线距离以及行车速度对场地振动响应的局部特性,因此在场地反应谱中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本文所提出的场地反应谱和振动阈值图不仅可以为拟建构筑物提供满足不同振动限值所需的距离参考,而且可以为既有构筑物受到的高架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影响进行评价。
    • 谭潮永; 王佩云; 刘明
    • 摘要: 北京市卢沟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西南,与地块平行方向有铁路及14号线西段,边界距地铁约160 m,距铁路约200 m。列车及地铁经过时均会产生振动和噪声,对建成后的住宅造成影响。为此测试铁路及地铁对地块的振动影响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为建成的建筑提出可行的振动控制方案。
    • 王玉魁; 和振兴; 包能能; 贠剑峰
    • 摘要: 为研究隧道内排水沟设计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影响,建立中心水沟与双侧水沟隧道结构的落轴仿真试验模型及车辆-轨道-隧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中心水沟与双侧水沟设计方式对轨道与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双侧水沟可更好地抑制隧道结构振动及振动能量向环境的传递;采用双侧水沟设计使轨道板、衬砌、地面的垂向振动明显小于中心隧道结构,且对轨道与隧道结构低频段振动起到良好抑制作用;列车载荷作用下,双侧水沟在时频域的振动幅值均小于中心水沟,说明在不改变其他动力学参数的情况下,隧道结构可采用双侧水沟设计方案以获得更好的减振效果。
    • 张金莲; 宋小飞
    • 摘要: 结合广州大学城某一学生宿舍楼,通过现场实测和问卷的方法,对建筑物振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8.6%的竖向振动实测结果超过《GB 10070—1988》规定的昼夜标准限值,人员流动数量和室内人员数量是宿舍楼竖向振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宿舍楼水平向振动的变化规律与竖向振动的变化规律较为相似,水平向等效振级整体上比竖向大,不论是水平向振动还是竖向振动,宿舍楼的顶层振动最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短期内宿舍楼振动基本没有对居住人员的生活造成影响。
    • 朱利明; 杨佳年; 孙宇; 黎庆
    • 摘要: 为探究环境振动作用下古建筑的动力响应水平,对修复后的南京鼓楼进行现场实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交通振动作用下鼓楼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现场实测未发现鼓楼出现振动超限现象,地铁通过时主要引起的是竖向振动,但交通振动作用引起鼓楼结构的水平向振动比竖向振动更为突出;鼓楼受交通振动影响的主要频率范围为10~50 Hz,但振动能量在古建筑中的衰减规律因材料而异,对于古砖砌体结构,超过40 Hz的交通振动对其影响较小,对于古木结构,超过160 Hz的交通振动对其影响较小;在鼓楼碑楼一层顶区域内,在50~512 Hz的高频段内存在一个竖向振动放大区,并在20~160 Hz的高频段内存在一个水平振动放大区。
    • 朱翔雷; 王明伟; 李广慧
    • 摘要: 传统桥梁的健康评价均是对桥梁关键截面进行研究,关键截面的信息往往无法全面反映桥梁整体的健康状态。本文以振动的健康监测理论为背景,提出基于振型的桥梁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以某桥梁为例,首先对比分析环境振动模态分析下的模态参数与桥梁结构理论状态下模态参数的差异,然后根据结构动态性能参数的变化并结合桥梁外观检测数据综合评估桥梁的整体安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模态参数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桥梁整体的损伤程度,基于环境振动的桥梁结构使用性能评价能够全面反映桥梁健康信息。研究结论可为桥梁使用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 曾会柯; 盛曦; 任伟新; 周瑜
    • 摘要: 随着城市地铁路网加密和噪声敏感点增多,环境振动引发的二次结构噪声问题愈发严重。在开展结构噪声测量和评价工作时,若采用不同评价指标,其结果往往不一,因此,亟需探究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通过开展某高层建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测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常用标准和导则中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A计权声压级评价方法较为普遍,但其低频占主导时消减过多,100 Hz以下频段可适当参考DIN 45680—2020中相应的校正方法,改善A计权对低频部分的消减作用;(2)相较于常用的等效连续A声级,GB/T 50355—2018等标准采用1/1倍频程等效声级作为评价指标,频域范围多级评价指标更能突显噪声的频谱特性;(3)ISO 14837—1:2005采用最大A声级更能反映列车运行对敏感人群的睡眠影响程度,考虑到夜间噪声是投诉热点,建议降低夜间地铁沿线住宅100 Hz以上频段最大声级限值。
    • 张鑫浩; 赵才友; 张孝娟
    • 摘要: 为更好探究弹性波在有砟轨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建立基本元胞平面波倒格矢下的多层有砟轨道波动方程,得到无限周期结构模型的频散曲线及各阶带隙,分别为:0~57.4 Hz、72.14 Hz~122.2 Hz、141.9 Hz~243.5 Hz。通过参数分析,得出结构中的局域共振带隙主要受到扣件、轨枕、道床刚度等轨下支撑的影响;Bragg带隙主要受到扣件刚度及元胞长度的影响。同时,建立有限周期数的多层有砟轨道模型求解结构的振动传递系数dB,得到在各阶带隙范围内dB值小于0,即弹性波明显衰减,验证了带隙的存在及计算的正确性。为探寻带隙机理,模拟多层有砟轨道的集中质量模型,推导出各阶带隙的边界频率计算公式及振动模式。最后,提取位于带隙范围内的60 Hz、90 Hz、200 Hz以及位于通带范围内的70 Hz、150 Hz、2 000 Hz下的钢轨及道床位移分布,对于带隙范围内的频率,钢轨及道床位移会沿着弹性波波动方向快速衰减,表现出带隙特性,且衰减速度与振动传递系数大小相符;而对于通带范围内的频率,钢轨及道床位移沿着弹性波的波动方向无明显变化或衰减,即表现出通带特性,这进一步阐释有砟轨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带隙对钢轨及环境振动的抑制作用。有关结论可为后续从波动角度研究轨道结构及环境振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
    • 机床与液压编辑部
    • 摘要: 我刊2021年12期第57-59刊登的《环境振动对工业机器人位置重复性的影响》(作者:吴清锋,胡伟健,王清忠,王海霞,作者单位: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一文中,因工作失误,第59页的图7使用了图6的图片。现将图7更正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