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演变

环境演变

环境演变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5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27502篇;相关期刊235种,包括地理学报、第四纪研究、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环境演变的相关文献由117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诚、李志忠、黄春长等。

环境演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5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27502 占比:99.58%

总计:128037篇

环境演变—发文趋势图

环境演变

-研究学者

  • 朱诚
  • 李志忠
  • 黄春长
  • 毛龙江
  • 莫多闻
  • 庞奖励
  • 沈吉
  • 王苏民
  • 穆桂金
  • 贾铁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梦珺; 吉天琪; 郑登友; 庄静; 孙文丽; 许澳康
    •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泽库剖面(ZK)风成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CM-5分光测色计测定了169个样品的色度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并计算饱和度(C^(*))和色调角(h^(*)),在分析风成沉积物各色度参数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辅以磁化率、粒度敏感指数(SC/D)、Si O_(2)及Fe_(2)O_(3)含量等指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9.4 ka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色度参数a^(*)、L^(*)自剖面底部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h^(*)则自下而上先减小后增大。(2)色度参数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重建古气候的有效代用指标,a^(*)和L^(*)高值指示温湿环境,h^(*)高值指示冷干环境;各色度参数指示环境的敏感性有差异,但均对气候突变反应较为灵敏,可用于判断气候突变的典型冷暖事件。(3)9.4 k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环境整体呈现为由温湿向冷干发展的态势,可分为两大阶段。9480~4290 a BP的温湿期,气候整体呈现向温湿方向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较温湿→温湿→较温湿的波动;4290 a BP至今的冷干期,气候整体不断向冷干方向发展,表现为温干→温润→凉润→冷干的变化。
    • 摘要: 近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核查工作组在元宝山区开展了内蒙古应急系统调查数据质检审核工作.我校布仁吉日嘎拉副校长带领的“环境演变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创新团队”作为自治区、赤峰市二级特聘技术支撑团队,受邀参与了此项工作。
    • 李国刚; 李云海; 布如源; 季有俊; 李薏新; 赵晓; 李超; 段琳娜
    • 摘要: 基于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罗斯海外陆坡扇区获取的ANT32-RA05C岩芯,开展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ANT32-RA05C岩芯以分选差的混合冰海沉积物为主,含有大量的冰筏碎屑(平均29.76%),并含有一定量生物硅(平均4.81%)。化学元素定量测试表明,沉积物常量元素配分模式为SiO_(2)>Al_(2)O_(3)>Fe_(2)O_(3)>Na_(2)O>K_(2)O>MgO>CaO>TiO_(2)>P_(2)O_(5)>MnO,其中含量最高的常量元素为Si,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石英)和硅质生物沉积(生物硅)。对比XRF元素连续扫描与定量测试结果发现,Si、Ca等相关性较高,可用作高分辨率环境研究。结合环境指标研究发现,晚更新世MIS 7末期以来,常量元素含量变化与南极气候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反映了气候对物源和环境的控制,气候转暖通常对应于冰山和初级生产力输入增强,气候转冷对应于冰山和初级生产力输入受限。该岩芯对重建罗斯海古气候演变,深化对罗斯海古环境认识有重要意义。
    • 张晶; 柴波; 邵长生; 张傲
    • 摘要: 河流阶地可以记录河流所属流域的气候变化信息。笔者以宜昌市龙潭河两岸阶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典型河流断面横剖面,利用沉积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对龙潭河阶地的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开展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熔片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阶地沉积物进行物质成分特征分析;选取化学蚀变指数、风化淋溶系数、硅铝率和硅铝铁率4个指标来具体分析龙潭河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并且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研究结果显示:宜昌市龙潭河普遍发育四级阶地,东岸形成侵蚀阶地,西岸基座阶地广泛分布;通过分析阶地沉积物化学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沉积物的性质和物质组成相似,具有富铝铁化和较强化学淋蚀的特征,符合龙潭河地区的温暖湿润化学风化环境。测试结果和多元统计方法的结论都反映出龙潭河流域内第四纪以来气候湿热程度趋于减弱,丰富了宜昌地区河流阶地研究的基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域内沉积物形成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古气候特点。
    • 殷建军; 汪智军; 唐伟; 蓝高勇; 李建鸿
    • 摘要: 为更好地认识漓江流域过去气候环境变化,更好服务于漓江流域未来气候环境预测、生态环境建设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漓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总结了年代学、现代过程研究、古气候环境重建和古人类演化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促进华南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桂林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
    • 范义姣; 夏敦胜; 田伟东; 杨军怀; 王树源; 陈梓炫; 马亚鹏; 陆浩; 高福元; 贾佳
    • 摘要: 新疆天山地区是中亚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气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天山地区不同海拔的3个黄土剖面,结合磁学参数、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含量,探讨该区域地形对粉尘堆积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结果 表明:1)在天山北麓,磁化率、粒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变化指示海拔相对较高的黄土沉积对湿润气候环境更加敏感;2)伊犁盆地由于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其黄土沉积磁化率高于天山北麓,体现了地形因素的重要作用;3)新疆天山地区海拔较高的黄土沉积响应轨道和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各指标均指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在亚轨道尺度上尤其是中晚全新世,湿度逐渐增加.
    • 蒲阳; 韩悦; 张虎才; 常凤琴
    •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鄂陵湖35cm长的沉积物岩芯(NR-1)中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碳氮比值(Corg/Ntot)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和总氮同位素(δ15Ntot)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结合青海地区文献资料记载的人口数量变化以及高原湖泊水位记录,对研究区近1500a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近两百多年以来鄂陵湖沉积物中TOC和TN指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与青海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近代人类活动已经对青藏高原最大淡水湖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沉积物中δ13Corg值变化与青海湖水文环境重建指标具有可比性,说明高原大型淡水湖泊沉积物δ13Corg值可指示湖泊水位波动;此外δ15Ntot值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已有的古温度记录总体一致,推测鄂陵湖沉积物δ15Ntot值可能响应了湖泊水体营养状态的变化,间接指示了湖泊夏季表层水温的波动.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现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及其同位素指标的解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孔皓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品油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成品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的行业格局被打破,逐渐向着一体化进程迈入。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各大国家争相竞争的资源,成品油的销售环境发生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需要创新。中国作为许多石油公司竞争的目标,我国现在的石油资源比较稀缺,成品油销售市场成为争夺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对石油市场有严重的冲击,这样成品油销售行业遇到了威胁。
    • 任永青; 靳建辉; 左昕昕; 黄运明; 李志忠
    • 摘要: 闽江流域是我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区域内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为该地开展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闽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遗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与区域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表明,闽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喜高—下山—临江—向海"的总趋势.具体表现为:(1)除旧石器时期外,不同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均呈正相关.海拔分布高度逐渐降低,坡度选择以<3°的平缓地形为主,距河距离逐渐扩大,自然环境对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制约度逐渐减小.(2)不同阶段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阶地上.闽江流域上、中游多山地丘陵,受河流侧向侵蚀与堆积,形成适于古人生存的宽谷和阶地,遗址多沿河流分布;下游史前遗址的空间分布,除受到河流展布影响,还随区域海岸线变迁和海平面波动发生变化.(3)遗址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古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其中秦汉之后遗址数量的骤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4)闽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在全新世早中期,受地形和环境因素影响,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耕作农业零星分布.在全新世晚期,有意识的耕作农业生产方式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距今2 ka左右,区域海平面逐渐趋于现代海平面,稻作农业逐渐成为该流域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 牛改红; 李孝泽; 王兆云; 金培红; 柳本立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缘白杨河冲洪积扇发育典型,但其环境过程问题亟待解决.在该扇西缘ZK1剖面(137 m深)古地磁定年基础上,提取粒度、磁化率、有机质、碳酸钙、孢粉、砂粒微形态、矿物成分等样品信息,综合分析表明:8Ma以来研究区环境主要在中纬度内陆干旱荒漠至荒漠草原范围演变,包括2个阶段6个亚阶段:阶段Ⅰ(8.1~5.3 Ma)主要为湖泊期,包括亚阶段1(8.1~7.2 Ma)浅湖、亚阶段2(7.2~6.9 Ma)戈壁和亚阶段3(6.9~5.3 Ma)滨湖;阶段Ⅱ(5.3Ma至今)为冲洪积扇期,由亚阶段4(5.3~3.6 Ma)扇体开始发育形成的干冷扇缘、亚阶段5(3.6~1.1Ma)为较干冷环境下的第二次快速成扇期和亚阶段6(1.1Ma至今)最干冷环境下的第三次极快成扇期组成.该扇主要形成于5.3Ma以来,主要经历了5.3Ma、3.6Ma、1.1Ma等3次成扇期.其发育阶段和环境演化与晚新生代古地中海Messinian期干化事件、半球乃至全球阶段性降温、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远程效应等关系密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