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学

中国学

中国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908篇;相关期刊584种,包括神州学人、出国与就业、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中国学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西平、段洁滨、庄锡昌等。

中国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1 占比:26.4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2908 占比:73.29%

总计:3968篇

中国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学

-研究学者

  • 张西平
  • 段洁滨
  • 庄锡昌
  • 管永前
  • 孟庆波
  • 钱婉约
  • 刘彩艳
  • 张国刚
  • 张鸣
  • 曹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燕
    • 摘要: 本文梳理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之历史渊源与研究特色。密大的中国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留学生教育。1930年开设"东方语言和文学系",1959年建立"亚洲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设立"亚洲语言与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密大在汉语教学、图书馆学、哲学、政治、外交、经济、文学与艺术等专业领域的"中国研究"或"中国学"引领美国高校,尤其是人文、艺术与政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引人瞩目,涌现了费维恺、孟旦、李侃如、包华石、博达伟等一批著名的汉学家。本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中美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合作。
    • 李松; 杨炜竹
    • 摘要: 海外中国学期刊是域外学者发表相关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内学者对海外中国学进行再研究的学术资源,以其前沿性和专业性成为重要的文献知识库。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与视角,对综合类、政治类、文学类等期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这些研究之研究推动了中国学的国际对话。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方法、思路与视角等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建立主体间性等方面予以推进,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
    • 田恩铭; 陈雪婧
    • 摘要: 宇文所安的中国影响有以下四端:一是以文学文化史观引领文学史研究促动中国文学传播;二是试图中西融合并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对中国经典进行文本细读,从而建立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三是完成《诺顿中国文学选集》《杜甫诗》《中国文学思想读本》的翻译,完成中学西渐;四是研究中国文学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构建中国文学全方位研究的独特体系。作为汉学家的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传播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钱锺书、许渊冲、叶嘉莹等学者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维视角。
    • 张雨轩
    • 摘要: 日本“文部省检定试验”(1885—1948)以资格考试的形式,补充师范教育体系,完善教师许可证制度。它催生出的众多考试参考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学术、教育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教育敕语》体系下的“文检国语及汉文科”,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6世纪孝德天皇以来的汉文教育传统,但把中国文学史这种新型的学术范式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在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上对国语及汉文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构建符合日本意识形态以及近代化需求的知识体系的“文检中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撰史方法、思想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征,与汉文教育功能的变动、汉学学术范式的沿革、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染密切相关。
    • 日本井川义次
    • 摘要: 耶稣会传教士们通过翻译儒经向欧洲介绍了中国具有的不一样的君主形象。他们的初衷是通过研究中国价值观和历史观来传播基督宗教,然而他们的翻译手法基本是建立在基督宗教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一些耶稣会士引入孟子的革命观等概念,这对当时王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的欧洲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但已经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汉学家毫不犹豫地向近代欧洲介绍了中国哲学,以及他们从中看到的理想君主形象和应被推翻的暴君形象。由此可见,中国的君主观曾是欧美国家借鉴的模范。
    • 加拿大甘露
    • 摘要: 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19世纪末来华,在其驻留的约40年间,他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并逐渐发展出具有考古学特色、兼容中西知识的绅士学术(gentleman scholarship)。怀氏的业余学术趣味后来随着他返回加拿大,成为催发加拿大中国学成长的一枚“种子”,而他也成为加拿大早期研究中国学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于作为学者的怀履光和他对加拿大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学界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以怀氏在华最后十年(1924—1934)的绅士学术活动为切入点,介绍他对加拿大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及他在中学西传过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 张玉艳
    • 摘要: 中国学在中亚地区的出现和发展是沙皇俄国和苏联国家政策需求的结果,与传统汉学联系不大。沙皇俄国征服中亚之后,多位俄罗斯学者借道中亚对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进行的考察活动,催生了中国学在中亚地区的萌芽。苏联时期,在苏联对国内中国研究的分工安排下,中国学在中亚地区获得了较快发展,不仅中亚本土学者参与度提高,而且中国学还进入了中亚当地的科学院和军政机关当中。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中国学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萎缩后,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在研究目的、研究力量、研究机构、研究内容、学科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变化。目前,中国学在中亚地区的发展面临着问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 任增强
    • 摘要: 就海外中国学的范式而言,二战后费正清所倡导建立的美国中国学并非是唯一表征.从长时段来看,在传统汉学的发生期以及后来的演进中,已经呈现出中国学的某些特点.从地域上来说,20世纪初期的苏俄以及日本,已更为集中地出现了美国中国学的范式特征.突破对"美国中国学"的中心主义思维,将海外中国学与传统汉学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时段、世界多国度与多元文化的坐标系下,方可更为有效地考察两种范式各自的特点、嬗变的动因与未来的发展趋向.
    • 郑新超; 黎妤嘉
    • 摘要: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海外汉学的推崇和狂热不断升温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然而,由于语言、地域、文化等因素约制,国内学界长期存在"会讲中国故事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难以讲好中国故事"之瓶颈.日本汉学(中国学)近30年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阙如.鉴于此,日本汉学(中国学)具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之为镜,反观中国"把握"他者视角下"的中国认知之变迁,能够促使我们客观地全面地审视"文化中国"、"现实中国",可为当今时代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和思考.
    • 冯彦明
    • 摘要: 中国经济学,作为中国学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经济问题设计的中国方案。早在20世纪初期,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和仁人志士对中国经济学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高点,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的一些研究显露出“退化”的问题,一些研究“错得离谱”,一些研究“支离破碎”,一些研究“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特点、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性及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判别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