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学

汉学

汉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543种,包括东方论坛、学术界、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国家图书馆第九次科学讨论会等;汉学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记录、孟庆波、任增强等。

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9 占比:98.7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31%

总计:981篇

汉学—发文趋势图

汉学

-研究学者

  • 王记录
  • 孟庆波
  • 任增强
  • 夏長樸
  • 张西平
  • 卢佑诚
  • 张昭军
  • 徐强
  • 方环海
  • 李幼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华媛媛; 姜缘辰
    • 摘要: 本文分析苗建时(James Miller)的道学著述,梳理其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理路和20世纪以来西方生态领域的“道家热”,以此来阐发苗建时汉学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研究认为,苗建时从渗透、修身和整体繁荣三个角度将道家思想纳入其生态研究,推翻东方主义的传统汉学视域,以道家思想为反现代性、发展可持续的武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了“新汉学”的建构。
    • 许卢峰
    • 摘要: 作为法国海外学院之一的远东学院,自20世纪初成立以来,研究范围辐射整个中南半岛地区,而对中国的研究则始终被放置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印度文化圈”以及东亚的“儒家文化圈”之间去考察。随着中国研究在法国远东学院越来越占据核心位置,一批兼具流动性与传承性的汉学家群体逐渐形成,他们虽然在不同阶段分别聚焦于不同的研究主题,但最终共同呈现出了“文明的比较”与“他者的建构”并重的研究理路。
    • 俄谢德照; 麻晓芳(译)
    • 摘要: 得益于彼得·科兹洛夫的重大发现,1908年黑水城遗址出土了库藏丰富的西夏文献,现今绝大多数西夏文文献收藏在圣彼得堡。也正因如此,俄国迅速成为世界上西夏学最重要的研究阵地并涌现出一批西夏学家,这批专家中伊凤阁迈出了研究这种长久不为人知的西夏语言历史的第一步。西夏学的研究传统在苏联时期得以延续。聂历山1929年从日本返回苏联后继续从事西夏学研究。但他随后在1937年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被逮捕并处决,伊凤阁也在这一时期遇害。苏联西夏学研究传统在这一时期被迫中断了近二十年,直至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西夏学才再次兴起。战后一代的西夏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再次将西夏学研究提升到新高度。遗憾的是,这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学生或者后继者。俄国西夏学研究戏剧性的历史可以被视为俄国东方学研究中真正的精华所在,所有的变革和趋势都能说明这一点。
    • 王红厂; 钟晓雯
    • 摘要: 《汉俄合璧韵编》是在俄国汉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辞书,对后来俄罗斯汉语词典的编纂体系及编纂实践均影响巨大。文章基于词典学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词典的结构和编写体例进行了描写,并归纳其在注音、出条、释义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 向世陵
    • 摘要: 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以便进达"圣贤藩墙",凸显了道统论意义的经学主旨。宋明诸儒虽多自出"新义",但实际也吸收了汉学的成果,是"尊经"而重道,为完善经典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所在时代的经学发展水平。
    • 摘要: 1月4日,党委书记杨敦勤、院长孙华东会见了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院长张健一行。党委副书记耿越平、副院长谢振芳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座谈。双方就汉学文化传播、国际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事项进行了交流。
    • 任大援
    • 摘要: 本期责编在审稿记录中说,这期的内容很丰富,此言诚不为虚。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汉学(中国学)关注”在近二三十年人文学科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海外,汉学(中国学)专业的教师学生人数和关注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内,以《国际汉学》27年来的经历来看,稿件数量、质量都在稳定地增加和提高。其二,汉学(中国学)所具有的区域性学科属性,也造成它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内容丰富性的特点。这点也造成对我们编辑的考验。
    • 陈恩维; 廖燕
    • 摘要: 中华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互鉴的有效方式。近20年来,对16—18世纪中华典籍外译的研究,主要从翻译学和汉学两大视野展开。翻译学视野下的典籍外译研究,主要包括译本研究、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及综合研究;汉学视野下的典籍外译研究,既讨论16—18世纪典籍译介对于西方汉学发展的奠基性意义,又在中学西传的基础上探讨中华典籍的世界性意义。未来对16—18世纪典籍外译的研究,应在交流互鉴视野下拓展研究对象、创新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使中华典籍外译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 赵四方
    • 摘要: 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型过程中,许多儒家先贤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以子夏为代表的孔门传经弟子便是其中的显例。清代初年,重建孔门弟子的完整谱系成为一时风尚,此前不被重视的“七十子”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对于“七十子”中的传经弟子,孟子、宋儒的定位是“得圣人一体”,但清初学者极力将其塑造为“圣学正宗”,不仅再次调整了孔门结构,也助力经学进路的更新。乾嘉以降,汉学家视子夏等人为“家法之祖”与“汉学之源”,在重建子夏至荀子经学脉络的同时,也为子夏的若干“负面”形象进行辩解。这反映出清儒对自身学术来源与路径的精神自觉。孔门传经弟子重回学术话语中心的历程,既是明末清初重建学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清代汉学复兴的一个缩影。对此问题的考察,可助益于理解明清学术思潮的演进。
    • 刘跃进
    • 摘要: 文章以《戴震年谱长编》(简称《长编》)为研讨对象,评述了该书在戴震生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编》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第二《,长编》体例编排很有特点。正编之外,特设附编,始于戴震逝世的次年(1778),迄于戴震弟子段玉裁逝世之年(1815),进一步反映了戴震学术的传承和影响。第三《,长编》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特别指出,戴震的朴学成就固然举世公认,同样,戴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在戴震心目中,并无所谓汉学、宋学的严格畛域。戴震虽批驳宋明理学,但其治学方向更加宽广,实为建立一种新的义理之学。这是戴震学术高于侪辈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