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生

生生

生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1422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生生的相关文献由3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必胜、刘永生、任宗明等。

生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11.40%

专利文献>

论文:1422 占比:88.60%

总计:1605篇

生生—发文趋势图

生生

-研究学者

  • 姚必胜
  • 刘永生
  • 任宗明
  • 彭爱国
  • 孙熙
  • 许健
  • 许钧强
  • 张小成
  • 吴丰昌
  • 奚家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申巧宏
    • 摘要: 共生课堂是一种追求互相激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和矛盾,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数学知识点较为复杂,需要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师生有效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共生式课堂能够提升学生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有助于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获得成长.
    • 彭文会; 周鹊虹
    • 摘要: 儒家生生之仁德与天地的生意、父母的生育、人与人的相亲相爱、相互成就有关。儒家生生之仁德产生于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当代校园生命教育的启示表现为:在时间人际轴上,突出在仁孝之德上,它可以向上连接父母、祖先,向下可以开启未来的子代;在横向人际轴上,仁爱之德可以推己及人,人与人能够感同身受,不仅要成己还要成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纵向人际轴上,要激发为仁由己的修身自觉性,做内心的主宰,承担起德育的主体性责任感。由此,作为人就能够在生生之仁德勾勒出来的纵坐标横坐标的广阔人伦时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 朱良志
    • 摘要: 唐宋以来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根本特点是非时间的,总在“四时之外”徘徊。时间的绵长、功名的永续、终极价值的追求等,不是很多艺术家考虑的中心。他们追求的永恒,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基本问题:面对脆弱易变的人生,到艺术中寻找底定力量;身处污秽生存环境,欲在艺术中觅得清净之所;为喧嚣世相包围,欲到艺术中营建一块宁静天地;为种种“大叙述”所炫惑的人,要在当下直接感悟中,重新获得生命平衡。不是追求永恒——物质的永远占有、精神的不朽,而是追求永恒感,那当下此在从容优游的生命体验。这永恒感,是中国艺术的崇高理想境界。
    • 华军
    • 摘要: 传统儒学情论的基本理路一是在性体情用的体用框架下来理解"情";二是基于存在的立场,以"情"为思考人之存在的基础和本源。基于这一理路,传统儒学论情有两个重要特质:一是立足于切己的生存体验;二是在天人一体的文化诠释背景下主张因共情而通情。合理借鉴传统儒学论情的这两项特质,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代情感教育中因对情感过度知识化、结构化、工具化以及个体自我化而造成的不当影响,也有助于发掘和建设当代国人充满生机而又切己自觉的情感生活以及因共情而通情的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更具意义的是,儒学论情的特质还能为当代中国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价值理念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 王晓丹
    • 摘要: 2021年9月安乐哲(Roger T.Ames)著《“生生”的中国哲学:安乐哲学术思想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著是安乐哲先生近三四年的研究心得。该书除《自序》和《后记》后,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生生”的中国哲学、儒家角色伦理学、儒家“成人”论、儒家文化比较哲学研究。文集中既有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这样理论创见的文章,也有对中国哲学基本议题的讨论和阐释,是基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从中国文化的语义环境中为中国哲学“辩护”和“正名”。
    • 刘大钧
    • 摘要: 易道的随时变易,绝不是无意义的变来变去,而是以“生生”为其目的。《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变化,日月之周流,四时之往来,阴阳之消息,都是在不断地创生事物、成就事物。也就是说,易道之变化是要不断地生成万物,使天地万物日新又新,这就是天地的“盛德”所在。
    • 古周瑜
    • 摘要: “和合”由“和”“合”互训而成,承载了传统“和”“合”的思想,具有和谐、融合等含义。在伦理、道德和宇宙生成论等语境中,和合往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创生不已的关键所在,和合即意味着生生。在现代哲学中,和合学将和合升度为“和合生生道体”,对和合生生之义做了形而上的阐述,进一步揭示了和合的哲学意蕴。
    • 王占彬
    • 摘要: 《易传》中的“生生之谓易”揭示了“易”是天地之道的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二程对生生进行了理学化解读,认为天道就是生生之理,是仁性的根源,其可称为“生生之谓天”。二程又以生释仁,此即“仁仁之谓生”,体现了道德与自然的统一。程颢提出“识仁说”,认为仁是天地的生意,仁者与万物为一体,此即“万物一体之谓仁”,其根据在于人能创生仁,赋予万物以道德性。杨泽波据此提出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为中心的生生伦理学。当下,研究二程的生生思想对完善儒家生态观、发展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苟东锋
    • 摘要: 近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制各自哲学理论的过程中,虽然都力图保持中国哲学的特色,却也均无可避免地挪用或借鉴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观念。这就难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站在西方哲学的“底本”上来发展中国哲学。当21世纪初前十年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沉寂为近十年来做中国哲学的实践以后,一种希望通过发掘“生生”这一中国传统思想固有观念的造论热潮开始出现了。“生生”观念体现了部分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底本”的一种更切近的把握。然而,“生生”哲学主要侧重于古今问题,由近代“名学”发展所彰显的中西问题同样重要。进而言之,不管从中西两种哲学形态的比较,中国古代哲人对“底本”的体贴,抑或从“形名相耦”的汉语言哲学思维特点来看,“生生”都无法脱离“名名”问题。“生生”“名名”两不相离是中国哲学“底本”的基本形态。从“底本”入手可视为研究中国哲学的一道法门。不过,人们也应当明白,“底本”观念既有重大价值,也有自身的限度。
    • 顾博; 付晓东(文/图)
    • 摘要: 发起于2004年的"美术文献展",第一届举办后,便被业内誉为"湖北当代艺术在‘重启’",及至"第五届美术文献展",更是因为疫情这一经历,谱写了当代艺术新的篇章。如果不是2020年突发的疫情,艺术与科技必然会成为这一年开年展的主题;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年底收官大展"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的名字也不会改为"生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