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0275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中国钼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09第八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湘潭)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等;电化学催化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程初、胡利明、施锦等。

电化学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2754 占比:99.97%

总计:302852篇

电化学催化—发文趋势图

电化学催化

-研究学者

  • 曾程初
  • 胡利明
  • 施锦
  • 李美超
  • 沈振陆
  • 胡玉琪
  • 胡乃非
  • 刘晓霞
  • 华一新
  • 周忠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发了一种高效制氢催化剂,与目前商用催化剂相比,制氢成本低、效率更高。Feng Zhenxing博士表示,通过电化学催化分解水生产氢气比通过甲烷-蒸汽转化产生二氧化碳的传统制氢方法更清洁、更可持续。一直以来这种绿色技术的经济性是其商业化的障碍。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和《JACS Au》杂志上的工作介绍了新催化剂的设计方法,其可以极大地提高制氢过程的效率。
    • 朱庆; 陆振欢; 姚金环; 温玉清
    • 摘要: 以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电化学催化》课程为例,基于OBE理念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并对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电化学催化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工程伦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 梁振金; 洪梓博; 解明月; 顾栋
    • 摘要: 由于介孔炭材料具有高比表面、均一可调的孔径尺寸和形貌、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催化、吸附、分离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近年来,多组分的掺杂与复合使介孔炭材料拥有可调变的功能性,已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介孔炭材料的合成,包括软模板法、硬模板法和无模板法等。接着论述介孔炭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杂原子掺杂介孔炭材料以及介孔炭材料与金属化合物的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氧还原(ORR)、析氧(OER)、析氢(HER)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论述了此类材料在电催化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最后对介孔炭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张文静; 李静; 魏子栋
    • 摘要: 电催化过程是时空多尺度的复杂系统,探究认识多孔电极电催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和尺度下的介尺度行为,对进一步强化电催化反应以及物质扩散传递,提高效率减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多孔电极、电催化剂以及隔膜,对多级孔电极结构的构筑、电催化剂表界面活性位调控、介尺度结构可控制备策略和隔膜结构调控中存在的介尺度现象以及介尺度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发现电催化体系中各层次之间的介尺度行为可以用于优化、调控、指导多孔电极、电催化剂以及隔膜的设计与制备,为丰富和完善电化学催化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
    • 施嘉伦; 盛敏奇; 马凯文
    • 摘要: 在碳布材料(CC)表面首先电沉积W原子分数约为13%的Ni-W合金,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其表面生长碳纳米管(CNTs),构筑出一种自支撑CNTs/Ni-W/CC复合电极.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电极在1 mol/L NaOH水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电解水析氢(HER)催化性能.在不同温度下保温2 h所获样品中,900°C保温后的样品具有最佳析氢催化活性,其在10 mA/cm2阴极电流密度下的HER过电位为118.2 mV,Tafel斜率为97.4 mV/dec,并且其阴极电流密度在较高的阴极过电位下可超越商用Pt/C材料.此外,在持续的电催化反应工作过程中,该样品的HER催化活性可长期保持稳定.
    • 史清华; 沈腊珍; 苗震雨; 李肇敏; 芦宝平; 董金龙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制备过程中提升催化剂活性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在质子交换燃料电池(PEMFC)和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CO2 RR)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目前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和挑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以期对进一步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催化功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验及理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赵金秀; 任祥; 孙旭; 张勇; 魏琴; 刘雪静; 吴丹
    • 摘要: 以清洁能源发电为动力的水分解技术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制氢方法,可以缓解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和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水分解的氧化过程,即析氧反应(OER),是一个四电子-质子耦合反应,其动力学缓慢,是实现高效电解水的技术难题.以RuO2和IrO2为代表的贵金属氧化物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但受限于储量低及价格昂贵,很难广泛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具有高效和持久活性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以解决动力学迟缓问题.钴元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同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有望替代贵金属催化剂而在工业化电解水中大规模应用.尖晶石型氧化物(A2BO4)具有氧缺陷含量高,氧化态灵活,能形成氧化-还原对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因此,Cr和Co合理协同制备A2BO4型催化剂可获得更好的催化剂性能.研究结果(Chem.Commun.,2018,54,4987-4990)表明,OER性能主要与催化剂表面OH?的吸收效率有关,过渡金属羟基氧化物(MOOH)是OER反应的主要活性物质.对A2BO4型催化剂进行阳极化处理,可以使其表面发生原子级相变,生成MOOH产物.因此,对电催化剂进行结构演化是提高其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采用电化学阳极化处理,即在碱性环境下对Co2CrO4表面进行原位演化生成CoOOH/CrOOH,从而得到CoOOH/CrOOH-Co2CrO4.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阳极化处理后,光滑的Co2CrO4表面生成了CoOOH/CrOOH褶皱,CoOOH/CrOOH和Co2CrO4的协同效应可以暴露出更多活性位点并加快电子的传输,明显提升析氧反应性能.在1.0 M NaOH中进行CoOOH/CrOOH-Co2CrO4电催化性能测试,循环伏安曲线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达到20 mA cm-2时,仅需过电位244 mV,转化频率是0.536 s-1,说明催化剂催化析氧反应性能优异.多步计时电流曲线以及长时间电流曲线表明催化剂稳定性较高.
    • 曹厚勇; 曹猛; 毕怡; 于乃森; 郎明非; 孙晶
    • 摘要: 以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基底,依次电沉积Ni和CuO,制备Ni-CuO/ITO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Ni-CuO呈纳米花状结构,均匀分布在ITO基底上,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Ni-CuO主要成分为Ni、NiSO4和CuO.分别研究了不同电极在碱性条件(1 mol/L KOH)下对乙醇(100 mmol/L)的电化学催化性能,ITO和CuO/ITO电极未显示乙醇催化活性,而Ni-CuO/ITO电极的催化能力可达到氧化峰电流密度20.90 mA/cm2,为Ni/ITO电极的1.7倍.进一步研究了Ni-CuO/ITO电极在不同扫描速度(20~100 mV/s)与不同浓度(10~500 mmol/L)乙醇溶液中电化学响应信号的变化.考察了Ni和CuO的沉积量对Ni-CuO/ITO电极乙醇电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发现以恒电位法沉积Ni 300 s、循环伏安法沉积CuO两圈时,Ni-CuO/ITO电极对乙醇电催化氧化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以计时电流法测量10000 s后剩余的氧化峰电流密度为初始值的54.39%,显示了电极优异的长期稳定性.氧化峰电流与乙醇浓度在0.1~15 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150μA/(cm2(mmol/L)),检出限为0.047μmol/L(S/N=3),乙醇的回收率为95.2% ~104.1%,并且NaCl、KCl、Na2HPO4、山梨酸和柠檬酸等物质对乙醇的检测无明显干扰,表明Ni-CuO/ITO电极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隋玉林; 王睿莹; 姚静; 张欣; 于殿宇; 王立琦
    • 摘要: 首先制备Na-ZSM-5载体,再将金属Ru通过浸渍法负载于载体上,获得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然后用电化学催化法对催化剂活化,将活化后的催化剂应用于玉米油异构化反应中,研究反应条件对玉米油异构化的效果,结果发现催化剂添加量5%、异构化时间3 h、搅拌速率600r/min、异构化温度160°C为最佳反应条件,并且负载型Ru/Na-ZSM-5催化剂经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相对活性依然保持在75.2%.最后对反应后玉米油的主要成分与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得到的富含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的玉米油中c9,t11-CLA相对含量为12.32%,t10,c12-CLA相对含量为8.45%,而反式油酸相对含量仅为1.63%.在理化特性方面,其酸值为1.17 mg/g,碘值为103.08g/100g,过氧化值为4.31mmol/kg,皂化值为201.56mg/g,不皂化物含量为16.53g/kg,具有较好的品质.
    • 摘要: "新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团队是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团队融洽奋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团队致力于环境生物质资源化构筑表界面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微纳能源异质结构增材制造及自驱动电催化等研究领域.(1)富含介孔的亲水性生物质碳.运用一步造孔和活化技术,获得分子氧催化还原性能可媲美商业铂碳催化剂的三维杂原子掺杂高级碳材料,揭示碳材料的生成机理及电化学催化还原氧的分子转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