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场试验

矿场试验

矿场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82714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内蒙古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等;矿场试验的相关文献由1006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振山、邸胜杰、杨振宇等。

矿场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2714 占比:99.80%

总计:183075篇

矿场试验—发文趋势图

矿场试验

-研究学者

  • 吕振山
  • 邸胜杰
  • 杨振宇
  • 张磊
  • 伍晓林
  • 李蔚
  • 蒲春生
  • 乐建君
  • 侯兆伟
  • 廖广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亚淼; 修建龙; 刘卫东; 王国柱; 俞理; 伊丽娜
    • 摘要: 系统调研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功能及产生菌研究现状和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复合驱油体系构成,总结了生物与化学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并从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和乳化作用三方面对多元复合驱主要驱油机理进行论述,对生物/化学多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的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加之超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值以及特殊的结构特点,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代替和降低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缓解表面活性剂生产供应问题,提升复合驱油体系性能、降低成本,实现复合驱油技术的升级换代。
    • 张鹏; 蒲春生; 王伟; 方志刚
    • 摘要: 间歇气举方式采油能够有效降低注入气液比并提高举升效率。为此,基于生产-注气双控制间歇气举采油模型,分别从间歇气举适应性判断方法、设计方法、配套软硬件设备及现场制度优化4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和矿场试验。通过设计优化关键参数,运用智能装置和控制软件,明显提高了低产低压气举井的举升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间歇气举在配套硬件日动作频次为40次以上,每次实时数据采集15 s,断点率小于1%,执行控制响应时间5 s条件下,现场远程数据传输及控制良好;生产-注入双控制间歇气举方式对低产井在增油量和节气量等方面的提效作用明显。研究结论对提升管理水平和气举井的整体效益开发具有示范作用。
    • 张金元
    • 摘要: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注入水沿裂缝快速突进,层间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大,稳产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微生物复合调驱技术,通过对内源微生物的筛选,微生物室内调驱实验得出,微生物驱油能提高采收率7.16%,微生物最佳注入浓度为2%。2019年8—10月杏子川采油厂实施微生物复合深部调驱技术措施共11口井,措施前对应油井开井52口,日产液91.65 t,日产油26.33 t,综合含水71.3%。从2019年9月上旬开始,陆续有油井见效,产量稳步上升,至12月上旬,日产液108.6 t,日产油38.91 t,综合含水64.2%。至2020年4月25日,11口注水井对应52口采油井平均日均增油9.15 t,综合含水下降6.2%,阶段累积增油1 351.2 t。按原油税后收入1 900元/t计算,项目产出256.728万元,投入产出比1∶1.71。通过微生物复合深部调驱,以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实现区块的稳产。
    • 李晓南; 顾骁; 王智林; 黄菊; 陈其荣; 巢忠堂
    • 摘要: 低渗稠油油藏普遍存在自然产能低,注水井压力高、注不进,注水沿压裂缝方向推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低渗稠油油藏Z13为例,开展了CO_(2)降黏剂复合驱技术研究。通过降黏剂性能评价优选出降黏剂KD-45A,再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降黏剂段塞对体系性能及复合驱效果的影响,总结复合驱相比单一驱替方式的增效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降黏剂KD-45A在降低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浓度达到0.3%以上时,降黏率达到96%;降黏剂能有效提升CO_(2)驱的驱油效率,每0.1 PV的降黏剂大约可以提升2%的采收率,但超过0.2 PV,降黏剂作用明显减小;前置段塞体积对减缓突破时机的影响不大;注入压力变化随前置段塞体积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0.2 PV后变化不大。在Z13-8井组的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截至2022年8月7日,冀东油田在浅层、中深层油藏应用CO_(2)吞吐及CO_(2)驱技术,取得显著增产效果,累计综合利用CO_(2)超过108×10^(4) t,阶段累计增油98×10^(4) t。冀东油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CO_(2)吞吐+驱油”技术,使CCUS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冀东油田从2010年开始探索CO_(2)吞吐及CO_(2)驱技术。联合科研攻关团队提出了“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技术思路,从室内研究到矿场试验,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
    • 周海燕; 刘斌; 孙强; 瞿朝朝; 岳宝林
    • 摘要: 渤海某油田明化镇组具有油层厚度大、平均渗透率高、非均质性较强、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针对稠油油田注水开发容易水窜、含水上升速度快等问题,油田于2009年—2019年开展多轮次纳米微球调驱试验,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本文通过建立调驱评价体系,采取注入压力变化、压降曲线和霍尔曲线等方法,对调驱井的注入情况和生产井的见效情况进行评价,井组降水增油效果明显,累积增油11.4×104 m3.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为后期扩大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 阎洪涛; 徐文江; 姜维东; 邹信波
    • 摘要: 海上油田具有储层物性好、单井液量大和水平井水平段长等特点,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时容易形成底水脊进,底水突破后含水迅速上升,出现水淹,造成产油量降低,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海上油田水平井控水难点和高含水特点,以室内实验研究为基础,以现场试验为手段,开展了新型控水技术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自适应控水技术具有"主动式"控水功能,无需找水,可实现全井段均衡控制,有针对性地抑制出水层位生产,促进产油段生产.自2017年以来,开展现场试验39井次,措施井平均单井日增油量45 m3,较措施前提高产量3.2倍,平均单井含水率降低19%;调整井平均单井日产油量200 m3,平均单井含水率45%,油井初始含水率、含水上升速度均远低于邻井,延长无水或低含水采油期1.5a以上.
    • 许林忠
    • 摘要: 坪北油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裂缝型岩性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建立相对完善的注水连通井组,但随着水驱程度加深,水驱效率降低,油藏开发难度加大.目前油田综合含水62.72%,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为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2020年针对含水上升较快区块及不同能量状况井组,实施了周期注水矿场试验,有效控制了井区的含水上升速度,延缓产量递减.
    • 韩培慧; 张东; 潘峰; 郭松林; 刘海波
    • 摘要: 在大庆油田现有条件下,采用清配污稀聚合物溶液驱油与采用清配清稀聚合物溶液驱油相比,前者不仅导致聚合物用量增加,而且致使聚合物驱驱油技术效果变差,经济效益下滑.因此,在清配污稀聚合物驱区块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降低聚合物用量,改善聚合物驱技术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评价了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LH2500抗盐聚合物和常规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LH2500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盐性、耐热稳定性、黏弹性和注入能力.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清配污稀LH2500聚合物驱比常规聚合物驱多提高采收率4.9百分点,同时降低聚合物质量浓度100 mg/L.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清配污稀LH2500抗盐聚合物驱现场试验,并与相邻对比区清配清稀常规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两者沉积环境相同,油层发育特征相似,剩余油饱和度和投产初期综合含水率相近.截止到2020年11月,试验区抗盐聚合物驱阶段提高采收率18.6百分点,比对比区常规聚合物驱多提高采收率3.7百分点.
    • 刘阳; 叶银珠; 吴行才; 许寒冰; 李世超
    • 摘要: 为改善中东高温高盐碳酸盐岩油藏的水驱效果,以中东阿曼B4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温高盐碳酸盐岩油藏波及控制技术(SCT)研究与矿场试验.纳米级SMG理化性能评价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比B4储层条件更加苛刻的测试条件(130°C,200 g/L)下,作为SCT技术驱替相之一的纳米级SMG仍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长达6个月的高温高盐老化后,SMG粒径有所减小,但仍具备波及控制所需要的理化性能;目标油藏实施SCT技术仅10个月后,增油效果显著,日产油量提高63.9%,累计增油量4 210 t,中心井增油降水效果尤为显著,日产油量提高83%,含水率下降12百分点,累计增油量2 447 t.矿场试验结果初步表明,SCT技术对于B4具有较好的深部调驱效果并且该技术也是有望解决中东其他类似油藏的水驱不均问题.此外,SMG驱后,其增油降水效果具体能持续多久,仍需要进行相关矿场试验和跟踪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