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密度

碳密度

碳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34558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湖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等;碳密度的相关文献由18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荣、庞宏东、郑兰英等。

碳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5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4558 占比:99.58%

总计:135128篇

碳密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秋根; 夏威; 丁园; 李剑
    • 摘要: 为了解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_(2)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本文设置9块样地(每块20 m×20 m)实地调查2015年和2020年该保护区甜槠栲、木荷、青冈栎3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土壤容重,测试分析其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植被碳密度与碳储量、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据此分析2015年和2020年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变化。调查结果表明:植被平均碳密度从2015年的89.95 t/hm^(2)增加到2020年的105.29 t/hm^(2),增长了17.05%,其中乔木层碳密度从2015年的85.97 t/hm^(2)变为2020年的104.02 t/hm^(2),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2020年的碳密度均比2015年有所下降;土壤平均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2020年的土壤平均碳密度低于2015年。森林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12113.92 kg下降到为2020年的11319.84 kg,其中植被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3598.00 kg增加到2020年的4211.60 kg,增加17.05%;而土壤碳储量则从2015年的8515.92 kg下降为2020年的7108.24 kg,下降16.53%;2020年土壤总碳储量(7108.24 kg)为植被总碳储量(4211.60 kg)的1.69倍,而2015年则为2.37倍。
    • 徐明锋; 苏永新; 龚益广; 王锋; 张少杰; 何春梅
    • 摘要: 以桉树和乡土阔叶树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关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桉阔混交林碳密度的差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以400 m^(2)样方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低桉树密度林的株数最高,高桉树密度林的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最大;(2)不同桉树密度林分的株数没有显著差异,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3)桉阔林株数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径级为2~8 cm时株数最高;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的径级分布呈单峰型,径级为14~20 cm时3个指标的数值最高;中径级(12~22 cm)是林分碳密度的主要贡献部分,贡献了总碳密度的66.83%;高桉树密度林在中、大径级(6 cm≤DBH)的碳密度明显高于中、低桉树密度林;(4)碳密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较弱,碳密度与物种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碳密度与林分结构因子关系密切,与其中的人工植被、桉树的林分结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桉阔林中桉树能明显提高林分的碳密度,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 刘金山; 张蓓; 齐建文; 李凤武
    • 摘要: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不同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研究,以掌握其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碳储量为4 076.74万t,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5.53 t/hm^(2),软阔类、硬阔类和针叶混交林平均碳密度较高;随着龄组增加,碳密度呈增加趋势;碳汇为447.24万t/a,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乔木林单位面积碳汇为3.7 t/hm^(2)·a。随着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植被恢复,森林将持续地发挥碳汇功能。
    • 付晓; 张煜星; 王雪军
    • 摘要: 【目的】预测研究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以期为制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取必要的CO_(2)排放空间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资料,利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建立8~9组主要优势树种(组)的样地公顷蓄积量与林龄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我国森林经营规划推算各时期的森林面积,预测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库和碳汇潜力。【结果】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达到204.73亿m^(3),比2005年增加74.73亿m^(3);2060年将达到286.45亿m^(3)。从各区域动态变化来看,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我国未来森林蓄积增长量最快的地方,也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潜力最大的地区,分别占206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的37.68%和21.37%。到2060年,现有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2.12 Pg C(Pg=1×1015g),新造林将再增加碳储量0.92 Pg C,森林生物量总碳库将达13.04 Pg C,与2018年的7.57 Pg C相比增加了5.47 Pg C,森林碳密度达63.96 Mg C·hm^(-2)。【结论】鉴于目前我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增加,我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和碳汇能力在未来40年内还将持续增长,森林年增汇达到0.13 Pg C·a^(-1),表明我国森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为此,需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减少森林碳损失,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以维持和增强我国森林的碳汇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 董博; 余超; 邓承继; 祝洪喜; 丁军; 朱青友
    • 摘要: 反应烧结碳化硅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侵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等优点,是一种高致密度、低成本和净尺寸成型的材料。但由于反应烧结法的特殊工艺,反应烧结碳化硅中常含有较多游离硅,严重损害了材料的高温性能。主要阐述了反应烧结碳化硅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导热性能和抗热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近年来降低游离硅含量、提高反应烧结碳化硅力学性能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化材料制备工艺、引入补强增韧相。并展望了反应烧结碳化硅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李春亮; 王翔; 张炜; 曲正钢; 杨菁; 张君
    • 摘要: 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土壤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黄土高原甘肃省境内表层土壤有机碳数据,总结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地形地貌中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其他典型地区的差异,并与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密度呈灰褐土>高山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红黏土>灌漠土>灌淤土>黑麻土>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风沙土的分布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的分布趋势;在不同地形地貌单元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塬面>梯田>坡地>沟道的分布规律。黄土高原西段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全国各典型地区最低,为1.87 kg/m^(2);有机碳储量为78.56 Mt,较1990年增幅10.54%,近年来土壤有机碳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 王子纯; 李耀翔; 孟永斌; 王晨
    • 摘要: 间伐改变林分环境,也对林木生长、森林碳储量及林木竞争关系造成一定影响,研究15%、25%、35%3个间伐强度处理8 a后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中杉木的径阶分布、碳密度分配特征及竞争指数,对森林经营的指导和森林碳汇发展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35%抚育间伐强度均使杉木径阶分布频率偏离正态性;间伐改变了林木各器官碳密度的分配,其趋势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树干碳密度占总量的比例先减小再增加,而树枝生物量分配规律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5%和35%间伐强度,杉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其中25%间伐强度时生物量和碳密度最大,而15%间伐强度的杉木生物量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而碳密度却小于对照样地;同CK相比,T_(15)样地杉木的Hegyi竞争指数减少了2.05%,而T_(25)、T_(35)分别增加了36.07%和14.66%;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Hegyi竞争指数、间伐强度共同解释了碳密度变化的61.3%,且Hegyi竞争指数增长不利于林分碳密度增加,竞争压力通过改变各器官的碳密度来响应。
    • 杜明凤; 李明军; 赵文静
    • 摘要: 根据贵州省1995—2015年5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研究贵州省森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为森林增汇及喀斯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95—2015年,贵州省森林面积净增长275.52×10^(4) hm^(2);森林碳储量增长显著,由1995年的76.89 Tg C增至2015年的253.65 Tg C,年增长率达11.49%,表现出较好的碳汇集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面积及乔木林质量的大幅提升,尤其针叶林是森林增汇的主要贡献者;森林碳密度增长显著,由1995年的23.57 C·hm^(-2)增至2015年的32.59 Mg C·hm^(-2),但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固碳能力弱的中幼林比例过大;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地区间分布不均,均为东南、北部较高,中、西部较低,其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以上分析表明,加强针叶林抚育管理将有利于森林增汇,对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袁再杰
    • 摘要: 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从不同森林类型、不同起源、不同龄组、不同优势树种组等方面,估算了河口县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从碳储量来说:河口县总碳储量为2840396 t,以乔木林碳储量为主,以天然林的碳储量为主,以阔叶林碳储量为主,以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为主,以其他阔叶的碳储量为主。从碳密度方面看,河口县森林平均碳密度为38.0 t/hm 2,其中:乔木林碳密度最大,天然林碳密度大于人工林碳密度,过熟林碳密度最大,其他硬阔的碳密度最大。
    • 代林利; 周丽丽; 伍丽华; 刘丽; 黄樱; 彭婷婷; 邱静雯; 何宗明; 曹光球
    • 摘要: 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31.54、161.42、172.69 t/hm^(2),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3.11%—67.37%),其次是树干、树根、树皮(25.89%—35.74%),高密度杉木林分有利于树干、树皮、树根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增加。2)乔木层,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及宿留枯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鲜枝及鲜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具显著差异(P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根头和粗根占比最大(57.38%—70.84%)。4)林下植被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不断降低,而林下凋落物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具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增加林分密度有利于提高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