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稳油控水

稳油控水

稳油控水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大庆社会科学、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油气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2011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等;稳油控水的相关文献由6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刘刚芝、吴志良等。

稳油控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86.7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8.22%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5.02%

总计:219篇

稳油控水—发文趋势图

稳油控水

-研究学者

  • 张勇
  • 刘刚芝
  • 吴志良
  • 周波
  • 张伦
  • 徐国瑞
  • 朱春明
  • 李志臻
  • 李效波
  • 杨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金辉; 王岳能; 李志达; 赵新宇
    • 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验证及分析针对海上W油田设计的AICD控水工具稳油控水性能和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该工具在一定粘度范围内具有稳油控水的效果,粘度范围为0.77~15.2mPa·s,适用于海上W油田;并分析了该工具稳油控水的特性。
    • 杨洁
    • 摘要: 注水井化学调剖工艺是实现区块稳油控水关键技术之一,能够有效改善区块水井吸水剖面,降低油井含水。针对传统化学调剖措施费用高、施工周期长、措施有效期短等问题,根据区块特点开展化学调剖配方的优化;根据调剖井特点,个性化设计调剖方案及施工参数。通过优化,实现了区块稳油、控水、降本的目的,为区块实施整体调剖提供技术依据。
    • 韩增军
    • 摘要: 针对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压裂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油下降快,多次注水调整效果逐渐变差,机械堵水存在套管外水窜的问题,开展了水平井化学堵水技术研究。从提高堵剂封堵效果、合理化注入工艺,设计三段塞立体封堵工艺,同时配合注水调整,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挖掘水平井区内剩余油潜能,多方面入手增加井区的经济效益。现场试验3口井,油井产能与措施前相比,已累积增油991.3 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实现水平井控水由“井筒控制”转向“地层控制”,有效控制水淹、水窜等有害现象的发生,为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压裂后稳油控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左坤; 张强; 金勇; 刘远志
    • 摘要: 南海流花礁灰岩油藏地层孔隙度高、渗透率好,发育有断层和裂缝,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黏度比大,导致该油田普遍存在油井初期产量高、递减速度快、低含水采油期短及储量动用程度低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通过不断地创新思路与实践分析,初步探索出了礁灰岩油藏控水增油的有效技术措施。
    • 王桂芳; 王硕亮; 许学健; 雷燕; 康波
    • 摘要: KS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注水井调剖是常用的稳油控水措施,但是在选井决策方面,存在指标界限不易选择、权重数值不易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筛选出能够较准确反映水窜特征的单井指标、井间指标和静态指标,构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Sigmoid核函数的新型核函数,并基于函数形式优化模糊聚类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提出适合KS油田高含水后期调剖选井模糊聚类决策方法,提高调剖选井样本集和检测集的识别率。将新型注水井调剖选井决策方法应用于KS油田,从22口注水井中优选出3口进行调剖,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 孙龙波; 肖波; 刘贤玉; 邓华根; 谢茂成
    • 摘要: 为了解决边/底水油藏水平井边底水锥进,油水界面逐年抬升,控水困难以及传统的ICD、AICD智能控水技术无法满足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控水要求等难题,充分发挥水平井产能优势,高效开发边底水油藏,提出了C-AICD+抑制体新型智能控水技术。C-AICD结合了ICD早期平衡油水界面和AICD晚期抑制高含水层段的优势,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全寿命自动控水;通过轻质抑制体充填环空,实现了无需下入封隔器就能实现分段控水的目标。在涠洲A油田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该智能控水技术作业安全、时效高,相比于预测含水率77.6%降低了28.6%,控水效果显著。与常规控水技术相比,实现了无极限隔离与精细化调控,防止了流体环空串流,极大提高了控水效果。
    • 祝晓林; 刘宗宾; 葛丽珍; 赵健男; 孟智强; 王欣然
    • 摘要: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挖潜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裂缝发育特征对油藏生产规律影响不同,根据生产井产能特征将JZ油田储层划分为3类,不同储层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整体上,裂缝系统采出程度较高,基质系统是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差区、大裂缝周边的小裂缝及井网控制不完善区;纵向上,剩余油以“零星镶边状分布型”、“局部块状分散型”、“大裂缝窜流块状连续型”赋存为主。在剩余油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3类储层的剩余油挖潜策略。JZ油田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系列技术,油田近3 a含水上升率持续降低,实现3 a连续稳产80×10^(4) t,相比常规稳定注水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近5百分点。该研究对同类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杨洁
    • 摘要: 奈曼区块自分层系开发以来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水淹水窜等问题导致自然递减率偏高。针对区块生产矛盾,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区块稳产为出发点,以油水井措施为手段,加强油水井联动,在推进精细注水、水井深部调剖工艺的同时,配合实施油井找堵水、捞封、钻塞回采等低成本配套工艺,以实现措施挖潜效益最大化。现场试验表明,近几年通过油水井联动配套工艺优化研究,有效地稳定了油井产量,为区块稳油控水,提升水驱动用程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王记俊; 周海燕; 孙强; 凌浩川; 杨磊; 敖璐
    • 摘要: 针对窄条带状油藏单井含水上升类型多样和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根据单井含水率与无因次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综合运用统计学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含水上升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窄条带状油藏含水上升类型主要有台阶型、凸型及斜坡型3种,以台阶型为主。其中凸型具有相对较长的无水采油期,而台阶型和斜坡型的无水采油期长短差异较大。影响含水上升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主要有油水黏度比、河道宽度、地层系数、受效方向、采液强度及注采井距等。明确了根据河道形态设计合理的注采井距,并在初期控制采液强度是稳油控水的关键;在不同开发阶段,各种类型的油井要采取差异性的稳油控水措施。2021年指导稳油控水措施22井次,实现年增油4.8×10^(4)m^(3),含水率平均下降1.5%。研究成果可指导新井的设计实施,并为窄条带状油藏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白冰; 黄英; 刘洪杰; 孟宪伟; 乔中山
    • 摘要: 渤海P油田是渤海特大型油田,面临多小层合采层间干扰、单层注水突进严重、油水井合采合注限制增产措施和测试作业等问题,急需开展油水井双向治理多维配套方法研究以达稳油控水的目的.在油井端,创新采用大排量打水解堵新型解堵手段,解决油田平面及层间矛盾.通过文献调研、动静态数据分析整理并结合解堵力学计算,分析出解堵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解堵机理并制定出解堵井选井原则.在水井端,油田探索利用转向酸分流解堵治理统注水井,该工艺具有水井解堵和调剖的双重效果.通过转向酸"高堵低流"特性改造水井纵向吸水剖面,从而改善井组油井含水上升率过高的现状.结果表明,措施后油井增油效果明显,整套工艺方式适用于渤海P油田.油田产能得到良好释放并取得良好开发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