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化

空化

空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670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84733篇;相关期刊479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流体机械学术会议、2008诺维信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等;空化的相关文献由68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玉、孙逊、陈颂英等。

空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7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4733 占比:99.78%

总计:586048篇

空化—发文趋势图

空化

-研究学者

  • 王国玉
  • 孙逊
  • 陈颂英
  • 黄彪
  • 朱荣生
  • 玄晓旭
  • 袁寿其
  • 王君
  • 任旭东
  • 王秀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韵晴; 郭一梦; 黄彪; 吴钦; 王国玉
    • 摘要: 弹性结构在空化载荷作用下易发生振动,从而威胁结构安全,研究绕弹性水翼的空化流激振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高速摄像、测力装置和激光多普勒同步测量系统,分别获取了不同空化阶段的空泡形态、水动力、结构变形及相应诱导的结构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水翼的水动力系数在无空化阶段几乎保持不变,随着空化产生,升力、阻力和扭转力矩系数都随着空化数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翼在云状空化阶段下振动最为剧烈,大尺度空泡的周期性脱落导致结构振动速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初生空化、片状空化和云状空化阶段的振动速度、概率密度分布均服从高斯分布,其中云状空化阶段的高斯分布曲线均方根最大,这是由于云状空泡团的脱落和溃灭导致的速度波动较大。在云状空化阶段,较大空化数下呈现回射流非定常脱落机制,较小空化数下呈现激波非定常脱落机制。回射流机制下,空穴演化呈现附着空穴发展-回射流发展-云状空穴脱落和溃灭的非定常过程。激波机制下空穴演化具有附着空穴发展-回射流发展-云状空穴脱落和溃灭-残余空穴溃灭的非定常特征。不同脱落机制下结构振动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回射流机制呈现小幅、高频的振动特性。由于大尺度空泡团的溃灭激波及其引起的附着空泡的二次溃灭,导致结构振动加剧,激波机制呈现大幅、低频的振动特性。
    • 宋永兴; 柴怡; 王嘉麒; 马子超; 张林华
    • 摘要: 文丘里管空化反应器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深入研究其空化特性,对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15个不同喉部直径和入口锥角的文丘里管空化反应器的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空化出生位置的空化数,分析了空化数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含率、入口锥角、喉部直径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喉部直径为3 cm和入口锥角18°的文丘里管时空化数最低、气含率最大,为空化程度最好的模型;喉部直径对空化数和气含率的影响比入口角度的影响大;选择最优喉部直径或者喉部直径固定后调整入口锥角,可以促进空化现象的发生、降低空化发生所需要的能耗。
    • 林腾蛟; 陈少勋; 赵俊渝
    • 摘要: 针对船用二级调压阀空化问题,建立流域瞬态仿真模型,结合Singhal空化模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调压阀流体空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流场气体体积分数分析,得出了流体空化强度及分布形态的演变规律,通过流体速度场和压力场分析,阐明了空化演变过程调压阀流场特性,进而研究了开度、流量和背压对调压阀流体空化现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空化初生阶段,节流口处压力梯度大且流速高达69.89 m/s,形成冲击射流,在节流口和阀芯壁面处产生固定型空化;在空化发展阶段,壁面处空化强度增强,范围变大,局部气体体积分数可达80%以上;在空化溃灭阶段,固定型空化尾部受到湍流影响逐渐脱落,并向下游移动随后溃灭,局部气体体积分数逐渐降至0;调压阀开度或背压增大使得流体空化强度减弱且范围减小,流量增大致使流场空化强度增强且范围增大。
    • 邹俊杰; 潘强; 张德胜
    • 摘要: 为解决泵喷系统以及潜艇武器大型化和稳定化发展中的混流泵瞬态启动特性和诱导空化问题,结合混流泵外特性试验和高速摄影可视化技术,研究泵瞬态启动性能和空化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在无空化启动时,启动时间和启动流量不影响混流泵的稳态性能,泵流量、转速和扬程同时刻达到稳态峰值,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泵扬程在启动初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设计流量下,启动扬程滞后时间约为启动时间的50%;在空化启动条件下,混流泵叶顶间隙最先出现空化,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空泡云发展出“长条状”形状,随着进口压力的降低或进口流量的增大,空泡云逐渐呈现出“三角状”,最终发展到堵塞流道.通过高速摄影试验捕捉不同启动条件下混流泵流道内的空化形态演变,发现缩短启动时间、减小启动流量、增加泵进口启动压力是抑制启动空化发生的有效途径.
    • 李昊; 高朋; 陈文刚; 尹红泽; 吴华杰; 魏璇
    • 摘要: 为了研究光敏树脂表面楔形冠状织构的摩擦学性能,以C-UV9400A光敏树脂为材料,利用3D打印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制备表面光滑和具有不同织构面积占有率的楔形冠状织构试样。在MRTR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检测表面织构化的光敏树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织构宏观形貌。探究不同载荷(5,20 N)、不同转速(100,200,300 r/min)对不同织构面积占有率(10%,15%,20%,25%,30%,35%,40%,45%,50%)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影响。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分析表明,织构的存在使得油液内部产生空化现象,抑制了负压的形成;油膜正压力升高,有效提高了油膜承载能力;织构内部存在涡流现象,对于吸附磨屑起到积极作用;转速的升高导致油膜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光滑表面试样相比,具有织构的试样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织构面积占有率为35%时在大部分工况下具有最佳的减摩抗磨效果。
    • 赵尧; 王永现; 吕浩文; 雒佛庶; 陆建康
    • 摘要: 为了研究空化对低比转速卧式水平中开式离心泵的影响,在设计工况条件下应用SST k-ω湍流及Zwart-Gerber-Belamri模型对离心泵叶轮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探究其叶轮部分空化特性。结果表明,叶轮根部、叶面局部容易产生汽蚀。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一点附近时常会是泵的最低压力点,如果这里的压力降低到所输送液体现在温度状态下的饱和蒸气压的时候,就会发生沸腾,产生的蒸汽泡也会随着液体从入口向四周流动,由于压力的迅速增长导致气泡急剧冷凝,这样会导致液体迅速从周围冲向气泡的中心位置,生成频率高、瞬时压力大的冲击,严重影响离心泵工作性能。
    • 孙鑫晖; 王明洋; 刘怀顺; 王增丽; 郝木明; 力宁; 袁俊马; 翁泽文
    • 摘要: 基于转子在临界转速下的涡动特性,分析转子涡动的轴心运动轨迹。由于动环圆心运动轨迹追随转子,故以动环圆心的圆形运动轨迹为研究点,建立动环偏心的液膜区域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广义雷诺方程进行离散,通过SOR迭代方法对离散方程进行求解,得到液膜密封端面压力分布,并探讨动环偏心距对液膜开启力、摩擦扭矩、泄漏量以及空化率等液膜密封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偏心距的增大,内径开槽的密封环槽区面积减少,导致动压效应降低,使密封端面压力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的结果;液膜开启力和摩擦扭矩由于密封环表面压力降低且分布不均匀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泄漏量随偏心距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而空化率随着偏心距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
    • 许磊; 张翼; 张宇; 庞浩宇; 宋猛
    • 摘要: 为改善喷油器喷孔长期运行容易引起的穴蚀破坏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空化穴蚀疲劳理论,通过Fluent软件中的UDF模块引入单气泡破裂对壁面影响经验公式,建立喷油器喷孔内流的经验公式穴蚀风险仿真模型。然后引入Workbench中Ncode模块针对喷孔寿命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喷孔几何形状、不同最大针阀升程对喷油器喷孔寿命的影响。经R_(rs)模型检验可知,经验公式穴蚀风险仿真模型具有可靠性。穴蚀损伤较大区域集中于喷孔入口处,相比于喷孔圆锥度的增加,最大针阀升程的降低对喷孔内壁面寿命所造成影响较小,故可优先调整喷孔的圆锥度以提高喷嘴的寿命。
    • 苗圃; 祁晓斌; 王佳雯
    • 摘要: 为了获得圆柱体高速入水过程的演化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进行仿真模拟。应用VOF模型和重叠网格技术对圆柱体入水过程的运动情况进行计算,利用Schnerr-Sauer空化模型对入水空化现象进行模拟。仿真获得圆柱体入水过程的空泡演化过程、压力变化和速度衰减曲线。结果表明:圆柱体高速入水过程中,速度先急剧减小然后逐步平稳降低,空泡开始形成,圆柱头部边角处出现空化现象;在撞水时圆柱头部压力急剧增大,入水后压力迅速减小;入水过程与文献结果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 周可; 黄振贵; 陈志华; 刘想炎; 王浩
    • 摘要: 目的揭示跨介质航行器高速入水跳弹行为的机理,提高航行器的突防能力。方法基于STAR-CCM+流体仿真软件,采用VOF多相流模型以及Schnerr-Sauer空化模型,计算航行器跳弹过程的空化流场,并运用重叠网格技术,耦合六自由度弹道方程,求解航行器的运动特性。利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型,研究航行器在不同入水速度和角度下的空泡演化、水动力和弹道特性,揭示航行器产生跳弹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结果航行器在小角度高速入水时,水下运动轨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了入水、浸水、出水3个阶段。结论产生跳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航行器在入水后,头部上下缘以及弹尾两侧受力不均,形成了向上的偏转力矩,使得航行器的俯仰角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且随着航行器的入水速度加快,入水角度减小,跳弹现象越容易产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