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竹内好

竹内好

竹内好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7741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东岳论丛、开放时代、鲁迅研究月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竹内好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歌、刘伟、王钦等。

竹内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7741 占比:99.93%

总计:237909篇

竹内好—发文趋势图

竹内好

-研究学者

  • 孙歌
  • 刘伟
  • 王钦
  • 张宁
  • 韩琛
  • 吴成静
  • 孙郁
  • 张明
  • 李新雨
  • 董炳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钦
    • 摘要: 如何重新认识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历史重要性,是事关整个东亚乃至全球国际政治的议题。在日本思想家竹内好针对日本战后宪法的批判中,包含着他对宪法原则的独特理解:捍卫战后宪法,并不是捍卫当年拟定宪法草案的驻日盟军司令总部的意图,而是捍卫宪法的潜能和未来。竹内好的宪法观强调了对抗战后美国在日本主导的政治秩序的可能性。
    • 孙楚欣
    • 摘要: 《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1年,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考证,我国最早于1923年将《故乡》选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秦同培编的《中学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中,而日本在1953年首次将竹内好翻译的《故乡》选入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国语教科书中。
    • 王俊文
    • 摘要: 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武田泰淳对鲁迅的理解与其好友、对日本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竹内好相比并不逊色。武田泰淳这方面的小说和对谈等体现了其鲁迅论的总体特征。而泰淳文学中“弱男”/“强女”这一基本构图,以及小说《无声的男子》和《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女士传》中的“孤独观”,呈现了武田泰淳对鲁迅的文学接受中融合了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孤独观以及与忍受被所爱对象背叛的宿命进行“绝望之抗战”的面向。
    • 刘峰
    • 摘要: 日本文学家、思想家竹内好的在华经历与“日本经历”,对其“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经历彻底颠覆了其以往的“文学”理解,使其发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并进而促使其“文学思想”与文学实践展现出了既反政治又反文学、既反西方之近代又反东方之前近代的特质。正因如此,作为其核心价值的“抵抗”具备了双重否定性,带着“无敌属性”,追求着一种永不放弃、不惧困苦的精神与态度。然而,竹内的思想也曾在历史上受到过东西文明融合论、右翼的反官僚主张、近代超克论等言论学说的深刻影响,故对其携带的思想缺陷与时代局限性也应倍加留意、引以为戒。
    • 黄恩恩
    • 摘要: 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发端。以竹内好为发端,由此延伸一系列的关于"文学鲁迅"以及《野草》研究,成为另一道独异的风景。而其中关于如何构筑研究本体,也是继往者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竹内好为研究对象,挖掘出竹内好的鲁迅《野草》研究的逻辑框架——"面的玄妙"。
    • 李松; 信誉
    • 摘要: 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贯彻"以鲁迅为方法"的总体研究范式,试图基于鲁迅构建一种近代接受谱系,并将这个谱系引入日本思想史.鲁迅"弃医从文"从"科学者"到"文学者"的转变,是他的"第一次文学的自觉";小说家鲁迅的诞生意味着"终末论"意义上的"个"的自觉,即相对于"弃医从文"的"第二次文学的自觉"."伊藤鲁迅"关于上述思想命题的阐述既有对竹内好、木山英雄等人观点的承续,又有基于个人思想建构与人生经历的超越,为日本鲁迅研究确立了新的典范.
    • 朱思金
    • 摘要: 鲁迅创作小说《药》时,人物命名是深思熟虑、仔细推敲的,具有深刻的寓意,起到突出作品主题的作用.竹内好在翻译人物姓氏、称谓时主要采用直译并用假名标注"读音"的形式,突出了原作的异文化特质;翻译指代、指称时主要采用意译法,译文简洁、通畅,较好保留了原作风格;在尾注中对人物名字命名、称谓等进行补充解释,译作通畅,且有助于不了解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日本读者理解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美中不足之处是对人物命名的寓意没有进行译注,削弱了原作的主题.
    • 刘转弟
    • 摘要: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费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主张翻译活动或翻译批评首先应从翻译目的出发,其次是翻译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故乡》是鲁迅的众多代表作之一,在日本《故乡》的译本众多.其中,竹内好的译本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其《故乡》译文一直收录于日本中学教材之中,被称为"安定教材".而藤井省三在其译本的译者后记中指出,竹内好的鲁迅日译作品是迎合了日本读者的本土化翻译,没能充分体现鲁迅的文风和思想.该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竹内好和藤井省三两个译本的翻译目的进行了探析,其次通过译本实例对他们各自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做了对比,最后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两个译本达到的交际效果进行了对比.
    • 蔡秋培; 杜冰卉
    • 摘要: 竹内好《鲁迅》是日本研究鲁迅的真正起点,它以抽象难懂和观点独特著称,要正确把握它须深入竹内好论述鲁迅的内在逻辑。在《鲁迅》中,竹内好始终在立场上把鲁迅的文学看作是类似于宗教的原罪基础上产生的文学,他阐释鲁迅的目标始终着眼于第一要义的“文学者鲁迅”。在他眼中,鲁迅正是参透了绝望、革命与政治的本质,才形成“文学者鲁迅”,而“文学者鲁迅”不仅是“启蒙者者鲁迅”得以生成的根基,而且是评判鲁迅传记及作品好坏的依据。竹内好《鲁迅》的独特阐释破除了人们对“启蒙者鲁迅”的执迷,为理解鲁迅打开了另一扇门,应成为反思鲁迅研究的重要参照对象。
    • 周晓虹
    • 摘要: “作为方法”这一语式最初的使用,始于日本中国研究学者竹内好,而它的传布则经由另一位日本中国研究学者沟口雄三。I960年,在萨义德揭示东方学这套西方的话语体系隐含了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与权力关系前18年,竹内好即在一场题为“作为方法的亚洲”的讲演中,粗略地提出“作为方法,也就是作为主体形成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