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60526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耐药监测与临床耐药菌感染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等;细菌生物被膜的相关文献由4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睿、裴斐、柴栋等。

细菌生物被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0526 占比:99.96%

总计:360663篇

细菌生物被膜—发文趋势图

细菌生物被膜

-研究学者

  • 王睿
  • 裴斐
  • 柴栋
  • 方翼
  • 陈迁
  • 余加林
  • 易力
  • 汪洋
  • 范燕
  • 刘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税剑; 向延根; 石国民; 喻容; 潘建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离自院内感染患者不同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方法 选取KP 96株,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分析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96株KP中,有88株(91.7%)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其中弱成膜14株(14.6%)、中等成膜39株(40.6%)、强成膜35株(36.5%)。KP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44.8%、43.7%、50.0%、45.8%;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耐药率分别为18.7%、18.7%、12.5%、1.0%、4.2%。不同成膜能力KP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头孢比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的耐药率不同,P均<0.05;KP对上述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其中弱成膜组菌株耐药率最高,高于各组菌株(P均<0.05);中等成膜组菌株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高于不成膜组及强成膜组(P均<0.05);强成膜组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外)耐药率高于不成膜组(P均<0.05)。结论 KP大多能形成生物被膜,对各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
    • 肖红梅; 姜维; 刘伟; 杨雨婷; 罗甫花
    • 摘要: 为了研究藻酸盐裂解酶(AlgL)对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杆菌(HvKP)生物被膜和细菌因子RpoS基因的影响,从临床送检的痰液样本中分离出3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KP)。采用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进行菌种鉴定,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耐药分析,拉丝试验阳性的菌株确定为HvKP;采用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细菌生物被膜半定量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RpoS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发现,AlgL对HvKP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显著性抑制作用。本研究为AlgL在临床上用于治疗HvKP提供了研究基础。
    • 王同慧; 凌保东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抗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梳理具有抗细菌生物被膜的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结果: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复杂,形成的被膜又可导致细菌耐药,而中药川贝、金银花、蒲公英等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黄芩素、人参皂苷、黄连素等是目前抗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热点.结论: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通过降低生物被膜菌相关基因表达、抑制eDNA释放、影响QS系统等机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或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耐药性加强,而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物有望成为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 税剑; 王海晨; 陶晓燕; 闵昌航; 李军; 邹明祥
    • 摘要: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泳动及蹭行能力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成膜能力PA菌株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差异.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PA 192株,96孔板法检测菌株成膜能力,平板法检测菌株的泳动及蹭行能力,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结果:192株PA临床分离株中186株(96.9%)具有成膜能力,其中弱成膜36株,中等成膜84株,强成膜66株.不成膜、弱成膜、中等成膜、强成膜组泳动环直径分别为(9.12±6.76)、(18.42±7.51)、(19.10±4.77)、(17.80±5.27)mm;各组蹭行环直径分别为(8.38±1.50)、(17.21±7.42)、(18.49±5.62)、(20.44±6.43)mm,不成膜组泳动和蹭行能力均弱于各成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92株PA中,exoS、exoU、exoY和exoT阳性分别为163株(84.9%)、40株(20.8%)、183株(95.3%)和189株(98.4%).不同成膜能力PA毒力基因exoS、exoU、exoT阳性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成膜组exoS阳性率低于中等成膜组(χ2=9.293,P<0.01)和弱成膜组(χ2=9.997,P<0.01);强成膜组exoU阳性率高于弱成膜组(χ2=10.803,P<0.01).结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泳动、蹭行能力与是否形成生物被膜相关,而与成膜能力强弱相关不明显;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可能相关.
    • 丁阳阳; 陈益; 庄鸣阳; 许江燕; 蒋旭宏
    • 摘要: 目的观察载银二氧化钛(Ag-TiO_(2))和Ag-TiO_(2)抗菌涂层气管导管(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检测Ag-TiO_(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制备Ag-TiO_(2)涂层ETT,按浓度梯度分为Ag-TiO_(2)11 mg/L组、8 mg/L组、5 mg/L组、2 mg/L组和空白组,分别浸渍于1.0×10^(9) cfu/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通过检测ETT上细菌菌落数及BF的含量,确定抗菌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形成的影响。结果Ag-TiO_(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MIC为10 mg/L;Ag-TiO_(2)涂层ETT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5 mg/L、8 mg/L、11 mg/L组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0.176±0.004、0.147±0.002、0.094±0.002比0.267±0.045,均P<0.05),Ag-TiO_(2)涂层浓度为2、5、8、11 mg/L的Ag-TiO_(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11 mg/L的ETT抗BF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4%、34.1%、44.9%、64.8%。结论Ag-TiO_(2)和Ag-TiO_(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曾铭; 鲁兰; 樊荣; 羿国娟; 何家林; 陈萨; 程强
    • 摘要: 目的:研究绿原酸三种体内代谢物苯甲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被膜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苯甲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MRSA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联合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三者对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品对细菌主要致病基因Agra、Icaa、Icad、Icab的水平,并通过分子对接法评价三者与MRSA生物被膜关键蛋白AgrA活性位点的竞争性结合.结果: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MRSA的抑菌活性较绿原酸有所增强;苯甲酸与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与对羟基苯甲酸联用产生抑菌协同增强作用;在亚抑菌浓度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种代谢产物对生物被膜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成熟生物被膜均有明显消除作用(P<0.05或P<0.01);苯甲酸在0.50 mg/mL~0.12 mg/mL,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在0.25 mg/mL~0.06 mg/mL浓度范围对Agra基因均明显下调,对Icaa基因明显上调(P<0.05或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者与AgrA蛋白均有一定亲和力,其中对香豆酸亲和力较强,对AgrA蛋白功能影响更大.结论:绿原酸体内主要代谢物苯甲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抗菌作用较绿原酸更强,部分在体内发挥协同抗菌增强作用;三种代谢产物在一定亚抑菌浓度范围内抑制和消除MRSA生物被膜;代谢产物通过与AgrA蛋白的竞争性结合,调控相关致病基因表达,降低细菌致病性.
    • 丁阳阳; 陈益; 庄鸣阳; 许江燕; 蒋旭宏
    • 摘要: 目的 观察载银二氧化钛(Ag-TiO2)和Ag-TiO2抗菌涂层气管导管(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检测Ag-TiO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制备Ag-TiO2涂层ETT,按浓度梯度分为Ag-TiO211 mg/L组、8 mg/L组、5 mg/L组、2 mg/L组和空白组,分别浸渍于1.0×109 cfu/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通过检测ETT上细菌菌落数及BF的含量,确定抗菌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形成的影响.结果 Ag-T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MIC为10 mg/L;Ag-TiO2涂层ETT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5 mg/L、8 mg/L、11 mg/L组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0.176±0.004、0.147±0.002、0.094±0.002比0.267±0.045,均P<0.05),Ag-TiO2涂层浓度为2、5、8、11 mg/L的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11 mg/L的ETT抗BF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4%、34.1%、44.9%、64.8%.结论 Ag-TiO2和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杜仲业
    • 摘要: 为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难题,分析了细菌生物被膜的调控,综述了当前主要的治疗策略: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植入材料的改良,中药活性成分的应用.一些小分子抑制剂、密度感应系统抑制剂目前也在进行相关试验,由生物被膜导致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未来将会得以解决.
    • 张君怡; 王静怡; 巴巨伟; 崔雪岩; 崔佳琪; 郝建雄
    • 摘要: 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作为细菌为适应不良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黏附在食品原材料表面以及各种食品加工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增大了消毒清洗的难度,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分析总结了细菌生物被膜的检测与清除方法的现状,为实现细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消除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综合性的认识,可为研究人员解决细菌生物被膜带来的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 肖梦圆; 武瑞赟; 谭春明; 李平兰
    • 摘要: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QS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干扰这种调控作用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例,综述QS系统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QSI通过抑制信号分子合成、酶解信号分子以及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等作用途径,干扰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慢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路径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