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济理性

经济理性

经济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6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4000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理论导刊、中国青年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律师百年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经济理性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孝兵、丁雨晴、任瑞敏等。

经济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6 占比:3.1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4000 占比:96.77%

总计:14467篇

经济理性—发文趋势图

经济理性

-研究学者

  • 陈孝兵
  • 丁雨晴
  • 任瑞敏
  • 冯旺舟
  • 宫希魁
  • 戴湖松
  • 曹利军
  • 朱波
  • 李先悦
  • 李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睿
    • 摘要: 审视经济理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问题,必须多视角进入,既注意历史传统,又必须面对现代化问题,充分考量经济理性本身的多元性和吸收、借鉴经济理性的所处理问题的复杂性。这一方面要对经济理性的“自利”、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进行解析,另一方面还要分析中国传统理性的观念基础,即主体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私德性、平等性与等级性的共存。经济理性中国特色现代性诠释进路应该吸收经济理性的科学精神,对于“自利”应该侧重自主、自觉方向的诠释,而对于经济理性中的等级意识则需克除与限制。
    • 李华民; 王基鸣; 姚凯辛
    • 摘要: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期和2015期调查数据考察房价变动对于“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冲击效应和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涨幅越大,全域范围的冲击效应和替代效应越明显,家庭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其中房价收入比是房价变动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合理解释。进一步的决定机制检验分析表明,房价上涨预期带来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值变效应,超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决定效应。传递机制检验分析表明,财富效应和预算约束是房价变动冲击传统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中介传递变量。异质性检验分析表明,房价收入比高的未婚女性、拥有子女数量较多的已婚女性及迁移家庭女性对于传统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认同程度尤低。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临界点预期,动员女性劳动力资源的政策依据在于提升女性劳动收入水平的激励边际。
    • 王传玲; 王静
    • 摘要: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但从人自身的角度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也是有意义的话题。实践活动造就了人自身,人怎样生活就怎样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危机的产生在于人类自身的失范行为,在于人类自身的心态问题。特别是资本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生态理性的现实生活是实现生态文明,走出生态困境的重要途径。
    • 刘晓艺; 苏百义
    •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多即为好的”经济理性的主导下,从生产到消费,人们迷失在消费主义“囚笼”中难以自拔,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极尽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点,主张通过生态理性来消解经济理性,降速经济增长,克服虚假消费,实现生态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宋伟
    • 摘要: 从经济理性视角看,只有种地“相对划算”,农业经营者才会认真种地。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家庭小农户确立为农业经营主体,优化了广大农民的成本收益对比关系,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农业经营的成本收益对比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因种地“相对不划算”而下降。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为农业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但较高的土地流转成本和组织协调成本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润空间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应理顺农业经营者的成本收益对比关系、强化对农业经营者的正向激励,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姜似海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市场化和国家扶贫开发共同作用下使传统村庄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等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形成村庄经济社会新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当村庄经济市场化、生计多样化、价值理性化、社会个体化以及群体利益分化等多重因素所形塑的理性化人际关系构成村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因素时,由于内部贫富差距凸显、道德观念轮替和社会认知偏差而导致村庄社会价值观念嬗变,在村庄传统伦理观念尚未远离而现代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之际,价值倾向和群体利益分化引发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秩序问题也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和村庄争论的焦点,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困境。
    • 才项多杰
    •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为落实和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西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通过国家转移支付等方式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推动,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西藏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总体生产环境的影响,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而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遇到了巨大挑战。本文对西藏乡村青稞农业稳定性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青稞农业是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青稞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实现青稞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西藏乡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 黄哲; 胡乃红; 吕江林
    • 摘要: 农村关系型借贷中普遍存在“高频性”和“零利率”的特点。通过构建效用函数模型进行的理论分析和浙中农村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一般农户(非专业贷款人)高度参与关系型借贷的行为是“经济理性”和“道义诉求”两种动机共同存在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经济理性”和“道义诉求”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一个“适度利他主义”的农户关系型借贷网络的形成是自发且符合理性的;道义诉求动机的农户在乡村借贷网络中扮演了引领性作用,且与经济理性动机的农户在乡村借贷网络中形成了互补关系。
    • 胡静凝
    • 摘要: 经济社会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边境农村社会的婚姻市场结构,婚姻挤压由内地向边疆再向国外转移,未婚男性借由跨国婚姻完成婚姻缔结和家庭组建。国家“在场”重新定义了跨国婚姻,自然延续的“族内婚”变成婚姻梯度中的“向下婚”。在婚姻市场要价的重压下,经济理性成为边民跨国婚姻实践的核心要义,婚姻的现实性和工具性日益增强。跨境而来的越南女性兼具家庭成员与移民双重身份:家庭为越南女性提供安居之所,但由于缺乏经济独立性和姻亲帮扶,越南女性只能高度依赖于家庭,面临主体性丧失的困境;村庄默许了越南女性的非法性存在和有限的社会融入,但“他者”身份建构了制度和生活层面的双重区隔。
    • 王国成
    • 摘要: 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重要位置,应深刻认识到它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而并不是排斥经济发展的生态中心主义。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视野下,经济理性遮蔽了生态理性。因此,辩证全面地看待“资本”这一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趋利避害,在通向“美丽中国”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