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1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68213篇;相关期刊846种,包括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黑龙江医学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2015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血管保护”学术研讨会等;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文献由4772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均波、李平、姚魁武等。

缺血性心脏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1 占比:3.26%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68213 占比:96.63%

总计:70592篇

缺血性心脏病—发文趋势图

缺血性心脏病

-研究学者

  • 葛均波
  • 李平
  • 姚魁武
  • 胡大一
  • 虞桂平
  • 刘宽荣
  • 张宝仁
  • 张磊
  • 杨进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健; 赵磊; 刘挨师
    • 摘要: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升高,研究心肌缺血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效果与药物安全性。目的:归纳和总结心肌缺血造模方法及研究思路,揭示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和进展,比较各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终点介绍小型猪缺血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以及GeenMedical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到2021年12月,以“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小型猪”和“Myocardial ischemia,Animal models,Miniature pigs”为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5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目前,临床用于心肌缺血研究的模型主要有大型动物物种(犬和猪)、兔子以及啮齿类动物(大鼠和小鼠),其中小型猪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最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供体,被广泛用于心肌缺血模型构建。②在各种急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构建方法中,开胸手术法和微电流刺激法具有精准定位的特点;闭胸手术法、药物法和微电流刺激法较开胸手术法操作简便,更贴合临床急性心肌缺血病理过程,并且闭胸手术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微创、可重复性高的优点,目前已成为首选建模方法。③在各种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构建方法中,微循环栓塞法可以通过阻塞微血管来探索微循环障碍所致慢性心肌缺血的病理机制;冠脉外慢性收缩法与次全结扎法在原理上都是通过血管外机械压迫导致慢性心肌缺血,但次全结扎较慢性收缩法狭窄范围更加可控,且对血管壁自然结构的损伤更小。④内膜增殖法联合高脂饮食法更贴近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慢性狭窄的病理机制,因此目前最常选用内膜增殖法联合高脂饮食法来构建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 刘东月; 王宪云; 王乐; 郑明奇; 尹亚娟; 杨佳炜; 丁理妮; 刘刚
    • 摘要: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类型之一,而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已经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展示出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目的:就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作用机制、优化方案和移植策略分别予以阐述。方法:第一作者于2021年2月应用计算机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73年1月至2022年3月相关文献,以“mesenchymal stem cell,exosomes,Ischemic heart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英文文献8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为细胞外囊泡的重要组分之一,是干细胞发挥功能调节的关键组分,且已经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②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促进缺血损伤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和心肌保护作用、抑制心脏纤维化和改善免疫调节等,进而促进心肌修复和心功能改善。③通过基因工程修饰、miRNA修饰、药物或物理条件预处理以及提高外泌体产量等手段可对干细胞外泌体的产量或功能特性等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④利用生物材料运载外泌体、两步递送法、外泌体喷雾技术或细胞膜修饰外泌体等外泌体移植优化策略,可有效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损伤心肌组织的滞留率,从而增强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
    • 强勇嘉; 曾宽; 张彬; 关睿聪; 刘竹轩; 许浩华; 张心一; 杨艳旗
    • 摘要: 背景:干细胞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经在各种临床学科中得到应用,但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移植到缺血心肌部位的干细胞存活率较低,新型组织工程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使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缺血区域的存活率得到了提高,这让人们看到了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缺血心肌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目的:归纳并总结目前常见的3种不同来源组织工程材料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的应用展望。方法:应用英文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biological hydrogel nanometer material,3D printing,nanostructured material”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应用中文检索词“干细胞,缺血性心脏病,组织工程,水凝胶,3D打印,纳米材料”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2010-2021年期间有关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个案报告或Meta分析类文章,纳入符合标准的7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可供选择的明胶水凝胶基底材料和制备技术多种多样,同时也是目前研究最成熟的支架材料,是未来最有望率先成为搭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支架材料。②纳米材料有着独特的理化性质,借助纳米材料构建的支架,不但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心肌处的存活和增殖,并且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旁分泌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心肌缺血的效果。③新兴的3D打印技术,可以以水凝胶、纳米材料、干细胞为原材料,打印出所需要的细胞、血管、心肌、心室和心房甚至是“完整”心脏,但是距离临床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④在未来展望方面,大量的体外组织细胞实验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架体系,寻找最适合人间充质干细胞生存的细胞外基质环境;其次,构建标准化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有助于在基础研究方面深入了解干细胞在不同支架材料中的生理学表现,而临床应用需要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的动物实验数据支撑。
    • 蒋文博; 刘莉; 梁浩晖; 廖钧
    • 摘要: 目的:以按项目付费作为参考标准,比较缺血性心脏病入组DRG和入组DIP的医保支付费用差异及与按项目付费费用之间的差异,探讨缺血性心脏病用DRG和DIP支付方式的优缺点.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把1296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例分为无手术组(617)、检查组(276)和手术组(403).采用R、Office Excel等工具分析各组的费用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费用差异,比较各组对应的DRG和DIP平均支付费用及与按项目付费费用的差异,以此探讨基于DRG和DIP制度下缺血性心脏病的现行最佳医保支付途径.结果:(1)不同治疗方式的缺血性心脏病之间的费用差异显著,手术组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检查组的医疗费用,检查组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无手术组的医疗费用.(2)通过大数据得出,DRG付费的测算费用与操作较少、成本较少病例的实际费用相似度更高;DIP病种分值付费的测算费用与操作较多,病情严重病例的实际费用相似度更高.结论:DRG付费能覆盖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病的费用成本,但无法覆盖成本较高病例的费用成本,且支付费用与按项目付费的费用差异性大;DIP病种分值付费较DRG付费更接近病情严重、操作复杂的缺血性心脏病疾病病例的实际费用,但无法准确反映成本较少病例的实际费用;DRG和DIP都能对医院成本管控和减少患者负担起到积极作用,但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上看DIP优于DRG.无法覆盖的病例,应加强成本管控,并继续探讨DRG/DIP分组细化规则.
    • 严啸东; 郭美丽
    •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传统中药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拥有许多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也有了较为详细系统的阐释。比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在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有效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黄酮类化合物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一个经典的抗栓药物,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用药期间要谨记以下6点常识。
    • 摘要: 心梗突发时的最典型症状,是“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可发生在安静、睡眠状态下,往往是突然心前区有异常紧缩、压榨样疼痛感,持续时间较长,且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也无法缓解;患者还会伴随烦躁不安、大量出汗、恐惧、濒死感等症状。心梗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最为凶险的心脑血管疾病,通常冠脉闭塞超过20~30分钟,心肌就会坏死。因此,心梗的急救原则就是第一时间、尽早且尽快恢复血运循环。
    • 肖轶; 余国龙
    • 摘要: 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心肌供血量不足,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各种心脏功能障碍。促血管新生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媒介,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对各种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
    • 摘要: ·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系统内科学的基础研究,主要是高血压以及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理以及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的研究,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和细胞治疗的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985”重点工程生物医学研究院PI·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组副组长尽管我们有许多经典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但是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依旧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仍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且致残率高,疾病负担巨大。因此亟需从新的角度开发药物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社会经济负担。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药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 苏健婷; 王晶; 刘庆萍; 杜婧; 王苹; 李刚; 马佳鑫; 韦再华
    • 摘要: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疾病负担,为北京市心血管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京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0年至2019年死因监测数据,描述户籍人口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YLL)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结果:2010年至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至2019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为155.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3.23/10万。YLL率2010年2569.40/10万与2019年2561.37/10万基本持平,标化YLL率从2010年1542.83/10万下降至2019年1181.32/10万。201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YLL率低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与高收入国家基本持平。结论:北京市户籍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状况不容乐观,与全球高收入国家基本持平,但与亚太高收入国家尚存在差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