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960498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口腔生物医学、实用药物与临床、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年第十四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相关文献由121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杰、史琛、郝永伟等。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0498 占比:99.97%

总计:960780篇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发文趋势图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研究学者

  • 任杰
  • 史琛
  • 郝永伟
  • 郭亚军
  • 高洁
  • 唐靓
  • 姜岚
  • 孟德辉
  • 寇庚
  • 张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亚茹; 李瑞欣; 李凤集; 罗睿; 刘浩; 严颖彬
    • 摘要: 背景:吲哚菁绿作为高效的光热转换剂可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但其具有水不稳定和光降解等缺点,利用载体负载吲哚菁绿提高其稳定性,对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延缓吲哚菁绿光降解,提高其光热稳定性。方法:①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对其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荷、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表征。②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0.6,0.8,1.0,1.2 g/L)经近红外光辐照5 min,考察溶液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未避光放置0,3,6,9 d,观察近红外光辐照5 min内的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进行4个开-关激光光照循环,考察溶液温度变化。③将舌鳞癌细胞系SCC-25接种于48孔板内,分8组培养:对照组、空白微球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组、1.0 g/L吲哚菁绿微球组、近红外光照组、空白微球+近红外光照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处理1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吲哚菁绿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54±0.29)μm,Zeta电位为-(20.2±1.58)mV,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9.24±1.29)%和(4.87±0.15)%;②游离吲哚菁绿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相似的光热转换能力,但增加激光辐照次数或未避光存放后,游离吲哚菁绿的光热转换能力较吲哚菁绿微球明显降低;③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的SCC-25细胞皱缩呈球型,该两组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01);④结果表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明显延缓了吲哚菁绿的光漂白和光降解。
    • 王江华; 尹东锋; 滕勇; 乌日开西·艾依提; 王晓锋; 马热艳木·艾尼; 蒋厚峰; 帕提古丽·艾合麦提; 王晶
    • 摘要: 背景:万古霉素为骨髓炎治疗首选抗生素之一,局部给药不仅能发挥其抗菌作用,而且还能大幅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目的:优选万古霉素-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及细胞毒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万古霉素-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以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聚富马酸丙二醇酯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比、聚富马酸丙二醇酯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万古霉素的质量比、二氯甲烷浓度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测量微球的粒径、ζ电位、体外释放行为及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1)成功制备了微球,优选聚合物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聚富马酸丙二醇酯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质量比=2.41、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药物质量比=3.56、CH2Cl2浓度为129.73 g/L,实测平均包封率为83.38%,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0.63%;实测平均载药量为18.19%,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0.55%;(2)最佳工艺制得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3.902μm,ζ电位为-21.5 mV;微球体外3 d后累计释药量为(22.90±0.55)%,28 d后累计释放量达(43.57±1.02)%,28 d后微球释药明显增快,42 d时累计释放量为(97.89±1.39)%;微球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3)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所优化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外缓释特性和生物相容性。
    • 钟文静; 周子涵; 王浩宇; 李尚勇; 夏玉军
    • 摘要: 背景:柳氮磺吡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传统给药方式吸收差、利用度低,且常伴随严重的毒副反应。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基于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改善药物的局部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目的: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并在细胞水平验证纳米颗粒用作药物载体的安全性。方法:采用O/W乳液法和静电逐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检测了纳米粒的电位与粒径,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将纳米粒溶解于不同pH值(1.2,6.8,7.4)PBS中,检测纳米粒对柳氮磺吡啶的释放情况。将不同质量浓度(10,20,50,100,20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将2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罗丹明荧光染色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呈椭球形,粒径大小均一;纳米粒粒径为290.9 nm,电位为19.8 mV,分散指数为0.295,单个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纳米粒的包封率为75.68%,载药量为22.24%;②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在36 h内,随着PBS pH值的升高,纳米粒的释放速率加快,纳米粒在pH=1.2的PBS中几乎不释放柳氮磺吡啶,在pH=7.4的PBS中可以缓慢持续释放柳氮磺吡啶,表明纳米粒具有pH值依赖性和良好的缓释特征;③不同质量浓度的米粒浓度对巨噬细胞的活性未造成明显影响,未表现细胞毒性作用;④细胞摄取实验显示,培养6 h后,细胞开始摄取纳米粒,12-24 h纳米颗粒进入了巨噬细胞;⑤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的缓释特性与细胞相容性,能被巨噬细胞摄取且摄取效率高。
    • 夏宇; 孙佳; 齐争艳; 马琳; 马文倩; 牛建国; 文玉军
    • 摘要: 背景:非侵入式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亟待开发。纳米材料能够递送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目的: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探究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油水乳液挥发有机溶剂法,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检测微球的缓释性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打开椎板后直接缝合,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T9撞击损伤模型,神经营养因子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悬液,神经节苷脂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悬液,实验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混合悬液,每组12只。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及BBB评分,术后4,8周进行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体外浸泡于PBS 14 d内,缓释纳米微球可持续释放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2)术后7,8周,与脊髓损伤组比较,神经营养因子组、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旷场总移动距离增加(P<0.05)。尼氏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多于脊髓损伤组(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的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多于脊髓损伤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脊髓损伤组比较,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白质腹侧神经纤维增多(P<0.05),神经节苷脂组、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白质腹侧髓鞘碱性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的髓鞘碱性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实验组术后8周的下行脊髓固有束增加(P<0.05)。(3)结果表明,神经营养因子3微球单独应用,或是与神经节苷脂GD1a微球联合应用,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区周边运动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存活,并可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 乐国平; 张明; 席立成; 罗瀚文
    • 摘要: 背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可解决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引发的全毒性反应与短期局部注射抗生素半衰期短的问题.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vaneomyeinhydroehlorid@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chitosan-hyaluronic acid,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液法制备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与未载药PLGA-CS-HA复合微球,其中载药微球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检测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与体外缓释性能.将3种载药微球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共培养,相应时间点内检测抑菌率.将4种微球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共培养,培养1,3,7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 与结论:①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10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79.70±5.11)%,(86.41±3.91)%,(63.18±1.96)%,载药量分别为(3.98±0.26)%,(8.64±0.39)%,(12.63±0.39)%;50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高于100 g/L载药微球(P<0.05),100 g/L载药微球的载药量高于其他两组(P<0.05);②3种载药微球在24 h内均无明显的突释,其中5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率快于其他两组,10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量高于其他两组,并且3组在56 d时释放的药物质量浓度均高于盐酸万古霉素最小抗菌浓度;③3种载药微球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14-28天期间3种微球的相对菌落率低于3‰说明3种载药微球能持续而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④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 g/L载药微球对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100 g/L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⑤结果表明,VA@PLGA-CS-H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能力与生物组织相容性.
    • 乐国平; 张明; 席立成; 罗瀚文
    • 摘要: 背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可解决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引发的全毒性反应与短期局部注射抗生素半衰期短的问题。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vaneomyeinhydroehlorid@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chitosan-hyaluronic acid,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液法制备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与未载药PLGA-CS-HA复合微球,其中载药微球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检测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与体外缓释性能。将3种载药微球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共培养,相应时间点内检测抑菌率。将4种微球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共培养,培养1,3,7 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①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10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79.70±5.11)%,(86.41±3.91)%,(63.18±1.96)%,载药量分别为(3.98±0.26)%,(8.64±0.39)%,(12.63±0.39)%;5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高于100 g/L载药微球(P<0.05),100 g/L载药微球的载药量高于其他两组(P<0.05);②3种载药微球在24 h内均无明显的突释,其中5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率快于其他两组,10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量高于其他两组,并且3组在56 d时释放的药物质量浓度均高于盐酸万古霉素最小抗菌浓度;③3种载药微球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14-28天期间3种微球的相对菌落率低于3%,说明3种载药微球能持续而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④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 g/L载药微球对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100 g/L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⑤结果表明,VA@PLGA-CS-H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能力与生物组织相容性。
    • 卢仁培; 邹志晨; 赵丰年; 郑昌明; 宋科官
    • 摘要: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完全降解性等优点成为人工骨源的理想材料,但其缺乏亲水性、不具有成骨诱导能力、降解产物酸化微环境等缺点不利于骨缺损修复,因此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目的:阐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支架的相关研究进展。
    • 卢仁培; 邹志晨; 赵丰年; 郑昌明; 宋科官
    • 摘要: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完全降解性等优点成为人工骨源的理想材料,但其缺乏亲水性、不具有成骨诱导能力、降解产物酸化微环境等缺点不利于骨缺损修复,因此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目的:阐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支架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录的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骨缺损、复合支架、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改性、表面改性、共混修饰",英文关键词为"Polylactic acid-hydroxyacetic acid copolymer,PLGA,bone defect,composite scaffold,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modification,surface modification,blending modification",排除相关程度低、过于陈旧或重复的文献.结果 与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的修饰方法众多,主要以共混修饰和表面修饰为主.共混修饰是通过在支架制造时掺入其他物质,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氢氧化镁等无机物,可以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亲水性,改变细胞行为,促进造骨.表面修饰是在支架表面包被一层活性物质,调节细胞-支架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通过各种改进方法支架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应用于临床仍面临许多困难.
    • 高洋洋; 朱丽丹
    • 摘要: 目的制备和优化替米沙坦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tic acid,PLGA)纳米粒(TMS-loaded PLGA NPs),并通过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其体外渗透性。方法以PLGA作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TMS-loaded PLGA NPs,以替米沙坦质量浓度(x_(1))、PLGA质量浓度(x_(2))和Poloxamer 188质量浓度(x 3)作为考察因素,以纳米粒的包封率(y_(1))和粒径大小(y_(2))作为评价指标,通过3因素3水平析因设计优化TMS-loaded PLGA NPs处方;通过透射电镜观察TMS-loaded PLGA NPs的微观形态,比较TMS乙醇溶液和TMS-loaded PLGA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TMS原料药与TMS-loaded PLGA NPs的跨膜转运情况。结果TMS-loaded PLGA NPs的最优处方组成:替米沙坦的质量浓度为14.0 mg·mL^(-1),PLGA的质量浓度为35.0 mg·mL^(-1),Poloxamer 188的质量浓度为5.0 mg·mL^(-1)。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59.6±18.3)nm,包封率为92.1%±1.6%;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TMS-loaded PLGA NPs呈圆整球状,分散性良好;TMS-loaded PLGA NPs释药较为平缓,24 h药物释放量达到87%;TMS-loaded PLGA NPs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渗透性。结论以PLGA作为载体,将替米沙坦制备成PLGA NPs,有望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夏宇; 孙佳; 齐争艳; 马琳; 牛建国; 文玉军
    • 摘要: 目的探究缓释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制备PLGA-Shh纳米微球并检测其形态和释放,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脊髓损伤(SCI)组、PLGA-Shh组。制作SCI模型,PLGA-Shh组大鼠立即在损伤区注射PLGA-Shh微球。术后对大鼠进行旷场实验及BBB评分。分别在术后4和8周取材,Nissl染色观察损伤区吻侧和尾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区吻侧和尾侧神经元标记物NeuN表达情况。结果PLGA-Shh组大鼠术后第7周、第8周BBB评分、旷场总移动距离均高于SCI组(P均<0.05);Nissl染色结果显示,术后8周PLGA-Shh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吻侧和尾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高于SCI组(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8周PLGA-Shh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吻侧和尾侧NeuN表达高于SCI组(P均<0.05)。结论包载Shh的PLGA纳米微球可持续释放Shh,PLGAShh纳米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并可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