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0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1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233498篇;相关期刊571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十三届中国肉类科技大会暨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研讨会、2014中国骨科学学术交流大会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骨科专家委员组建会议等;胶原纤维的相关文献由3094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碧、廖学品、朱晓华等。

胶原纤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1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3498 占比:99.54%

总计:234567篇

胶原纤维—发文趋势图

胶原纤维

-研究学者

  • 石碧
  • 廖学品
  • 朱晓华
  • 王学川
  • 但卫华
  • 黄鑫
  • 但年华
  • 周建
  • 张斐斐
  • 强涛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梓晗; 余扬; 艾江; 卜盼盼; 李文博; 苏日耶·热合曼; 马少林
    • 摘要: 背景:沙棘总黄酮可抑制肾脏、肝脏、心肌纤维化,但其对增生性瘢痕纤维化的相关疗效鲜有报道。目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局部注射中草药沙棘总黄酮,观察其对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消退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耳沿腹侧中线两侧各建立3个直径8 mm圆形创面,共96个创面。21 d创面上皮化后,随机分为5组:0.5,1.0,2.0 g/L沙棘总黄酮组,2只/组;二甲基亚砜组(药物溶剂对照)和空白对照组,1只/组。于组织块基底部注射相应药物,每间隔3 d注射1次,连续干预4周。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病理组织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块中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兔耳瘢痕组织块Ⅰ、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沙棘总黄酮局部注射后瘢痕组织块明显软化、变平;②空白对照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生成、胶原纤维不规则排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沙棘总黄酮组可见整齐的束状胶原纤维分布,新生血管较少,特别是2 g/L沙棘总黄酮组改善较为明显;不同质量浓度沙棘总黄酮组间瘢痕增生指数和胶原密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组(P<0.05);③各沙棘总黄酮组和二甲基亚砜组瘢痕组织块的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 g/L沙棘总黄酮组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④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二甲基亚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组织块中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但不同质量浓度沙棘总黄酮组均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Ⅰ、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⑤提示沙棘总黄酮可抑制瘢痕增生,使瘢痕组织块软化、变平,颜色变淡,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转化生长因子β1、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减少瘢痕组织内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 杨锐; 强西怀; 许伟; 乔志; 赵梦琪; 杨盼
    • 摘要: 为给TWLZ无铬金属鞣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黄牛酸皮为原料,用TWLZ或铬鞣剂鞣制后再切割研磨制得TWLZ鞣和铬鞣胶原纤维,研究它们对直接黄132染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染料初始浓度分别为360 mg/L和500 mg/L时,TWLZ鞣和铬鞣胶原纤维的最佳吸附条件均为吸附时间8 h,pH为3,温度为40°C,胶原纤维用量为0.3 g,染料的吸附率分别可达98.7%和99.3%.两种胶原纤维对直接黄132的吸附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式.吸附机理均为染料阴离子(磺酸基)与胶原纤维表面的质子化氨基形成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同时伴随静电作用.吸附前后两种胶原纤维的等电点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胶原纤维的等电点分别由6.8~7.0和7.0~7.2均降至4.3~4.6.此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参考铬鞣革的染色工艺对TWLZ鞣革的染色工艺进行设计.
    • 陈芷菁; 谢姗; 肖丽玲
    • 摘要: 增生性瘢痕以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纤维过度堆积为主要特征。常见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A型肉毒杆菌毒素、抗肿瘤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脂肪及其衍生物及细胞因子调控相关药物;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虽多,但疗效却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口服给药和局部涂抹给药难以以有效的药物浓度到达瘢痕组织,尽管局部注射给药可针对性作用于瘢痕组织,但无法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且常常因疼痛难以长久坚持。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寻求更多的方式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从而解决药物的定向和缓释问题,如微针、驻极体、脂质体、射频或激光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技术(IMPACT)等。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及其相关调控机制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作综述。
    • 何林; 都慧聪; 周林; 张卓; 余学元; 舒茂国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例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患者,给予瘢痕内注射自体颗粒脂肪治疗(0.5 ml/cm^(2)),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患者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对瘢痕进行评估,其中4例患者自愿取材进行病理检测。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无感染、血肿、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治疗6个月后,患者瘢痕疼痛、瘙痒症状无明显改善,瘢痕厚度、粗糙程度、规则程度等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颜色、硬度、血管分布等得到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观察者评估总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瘢痕胶原纤维蓝染变浅,变得稀疏,排列较治疗前有序。结论: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可改善增生性瘢痕的颜色、质地和柔软度,但对患者的疼痛、瘙痒症状及瘢痕厚度、规则程度等改善不明显,总体治疗效果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 柯敏辉; 李雪玉; 许振国
    • 摘要: 目的观察直肠黏膜内脱垂(IRP)组织中胶原纤维变化和CD6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为探索IRP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因IRP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的患者50例为IRP组,同期Ⅱ~Ⅲ期内痔(无合并IRP)行TST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术中截取的直肠组织进行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病理改变及CD68、BFGF、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asson染色显示,IRP组黏膜肌层及黏膜下组织胶原纤维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且胶原纤维的排列紊乱,伴间质疏松,血管扩张,数量增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RP组BFGF、VEGF、CD68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黏膜内脱垂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CD68、BFGF、VEGF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可能参与IRP的发生发展过程。
    • 韩涵(综述); 何宇茜; 张妍(审校)
    • 摘要: 小分子亮氨酸重复蛋白聚糖(SLRPs)为角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在角膜透明性的形成和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LRPs大量分布于角膜基质层中,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各成员之间存在补偿性和协同性作用,共同调控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形成和装配,维持胶原纤维排列的高度有序性,奠定角膜透明性的基础。Decorin和lumican分别是Ⅰ型和Ⅱ型SLRPs的主要功能成分,二者基因表达改变或核心蛋白结构异常均会影响角膜基质层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含量和排列关系,导致胶原纤维的形成、装配和排列异常,造成角膜混浊。SLRPs可通过结合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调控角膜创伤修复和基质重塑,为治疗角膜疾病和研究角膜透明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文就SLRPs家族成员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角膜透明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陈思; 李俐霜; 王毅; 孙娅楠; 糜志远
    • 摘要: 利用双光子激发荧光成像技术、二次谐波成像技术与毛细血管镜系统,活体评估鹿茸蛋白粗提物给药后创面愈合情况。提取鹿茸中水溶性总蛋白,质谱鉴定其成分。全层切除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大鼠,于给药10 d后活体观测创面表皮厚度、真皮胶原纤维的含量情况及毛细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蛋白含量为61.29%,质谱鉴定出135种蛋白,18种氨基酸。给药10 d后,中高剂量组创面收缩明显,表皮厚度增加,新生胶原纤维增多;各给药组较模型组毛细血管网数有增加趋势;高剂量组较模型组血流量显著下降,血流趋于稳定。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评估全层切除大鼠皮肤愈合过程中的药效学作用,提示中高剂量组具有显著促进血管生长及胶原纤维生长的作用,可以提高愈合质量。
    • 吴华杰; 方婷婷
    • 摘要: 顽固性跖筋膜炎伴跟骨骨刺可引起负重下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病程日久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病理表现为足底筋膜微撕裂、胶原纤维变性、坏死、血管钙化等。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拉伸、支具、药物、理疗均有所应用,但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关节镜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术式,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瘢痕形成、神经损伤轻、恢复期短等优势。但术后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伤口渗液、疼痛[2]。
    • 王书敬; 李聪颖; 张亚明; 马志云
    • 摘要: 目的:探究CⅡTA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发病中对胶原纤维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野生型鼻息肉小鼠模型和CⅡTA^(-/-)小鼠鼻息肉模型,选取小鼠鼻腔外侧壁组织,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Masson三色胶原染色法观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沉积情况,ELISA检测鼻腔灌洗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NP小鼠组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增多、胶原沉积增加,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浓度升高鼻腔。同WT+NP组小鼠相比,CⅡTA^(-/-)+NP小鼠的黏膜病理学变化减轻,炎性因子浓度降低。结论:小鼠不表达CⅡTA可能通过减少黏膜下胶原纤维沉积和减轻炎症反应的方式延缓鼻息肉的发展。
    • 王涛; 李林; 钱秀清; 张海霞; 刘志成
    • 摘要: 小梁网的组织结构形态对青光眼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烙闭大鼠上巩膜静脉建立2周、3周、4周不同持续时间的高眼压动物模型,对眼球石蜡切片进行苯胺蓝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续利用Image Pro Plus图像软件对小梁网密度和胶原纤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梁网密度在各个时间点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随时间变化明显;小梁网组织中蓝色胶原纤维面积在各个时间点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与时间有相关性。研究表明,高眼压的持续作用会导致大鼠小梁网结构变得致密,胶原纤维增加且与持续时间相关。本研究探讨高眼压持续作用下小梁网的组织结构形态变化,为青光眼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前期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