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臭氧污染

臭氧污染

臭氧污染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84180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气象与环境学报、绿色科技、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汞污染防治技术暨细颗粒物(PM2.5)治理技术研讨会等;臭氧污染的相关文献由1004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绍佳、叶代启、吴剑斌等。

臭氧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4180 占比:99.67%

总计:84462篇

臭氧污染—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梦迪; 冯淼;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 摘要: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 杨红子
    • 摘要: 使用2020年6月乌海市臭氧(O_(3))等污染物浓度数据,国家一般气象站逐小时气象要素,高空、地面环流场气象数据,分析了2020年6月18—19日O_(3)污染过程。结果表明:6月18—19日出现O_(3)轻度污染,18日比19日持续超标时间长,O_(3)浓度值高;O_(3)与NO_(2)、CO、SO_(2)浓度日变化相反,NO_(2)、CO、SO_(2)的波峰对应的O_(3)的波谷,它们在光化学反应下存在复杂的相互转换关系;6月18—19日乌海市受暖脊控制,晴热高温低湿,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近地层有逆温层,风速小,扩散条件不利,易造成污染物堆积,是造成此次O_(3)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 杨超; 米晓楠; 李燕; 王志伟
    • 摘要: 为评估臭氧(O_(3))污染对山西省冬小麦的相对产量损失、产量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利用2017年冬小麦生长期间山西省各地市O_(3)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O_(3)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冬小麦O_(3)暴露浓度M7指数和暴露剂量AOT40指数,研究O_(3)污染对山西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冬小麦的生长期(3-5月),山西省O_(3)平均浓度为37 nmol·mol^(-1),温度上升导致全省O_(3)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山西省M7指数和AOT40指数的空间分布与O_(3)的平均浓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全省M7指数平均值为50 nmol·mol^(-1),AOT40指数平均值为18μmol·mol^(-1)。O_(3)污染对山西省冬小麦相对产量损失的影响为7.87%(M7指数法)~24.28%(AOT40指数法),相对产量损失影响最大出现在晋城市。O_(3)污染导致山西省冬小麦产量损失为236943.07 t(M7指数法)~889176.97 t(AOT40指数法),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5918.57万元(M7指数法)~209845.77万元(AOT40指数法),其中运城市由于产量高导致产量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研究表明,O_(3)污染导致山西省冬小麦产量损失较大。为提高冬小麦的产量,需重视大气环境中的O_(3)污染问题。
    • 冯云霞
    • 摘要: 目前,石化行业是臭氧前体物(VOCs和NO_(X))排放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已被列为重点管控对象,针对这一现状,梳理了石化工业区臭氧前体物的排放情况、臭氧污染监测情况以及臭氧污染成因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石化企业VOCs、NO_(X)的排放特征已有较多报道,但石化工业区区域性VOCs、NO_(X)与周围环境空气中臭氧的关联性及臭氧形成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这就限制了对石化工业区区域性的臭氧与前体物关系的了解。目前石化企业存在VOCs的排放特征缺乏代表性、区域性臭氧污染成因尚不清楚等问题,建议开发统一、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并对石化工业区的臭氧及前体物浓度开展长期监测,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对臭氧污染成因开展深入研究,从而识别对臭氧污染起关键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 余志清
    • 摘要: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时,臭氧污染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运用眉山市东坡区“十三五”期间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对眉山市东坡区臭氧污染过程的变化特征进行简要分析。近5年来,臭氧污染天数逐年增多,臭氧污染已然成为制约眉山市东坡区环境空气优良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结合臭氧浓度变化规律、氮氧化物浓度变化规律与本地污染源排放类别,对比分析眉山市东坡区臭氧污染现状及原因,从眉山市东坡区实际出发提出臭氧污染防控的可行性建议。
    • 王文婧; 吴婷; 严云志; 查书平; 丁同刚
    • 摘要: 为了研究芜湖市臭氧污染现状及其与影响因素相关关系,利用芜湖市2018—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3个国家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及其前体物NO_(2),NO和CO等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2018年臭氧超标47 d,占全年超标天数总量的48%,2019年臭氧超标56 d,占全年超标天数总量的54.9%,臭氧已成为影响芜湖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日平均气温与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66,当日平均气温在25~30°C时,芜湖市臭氧易超标;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臭氧的积累,当60%70%时,随湿度增加,臭氧为首要污染物频率、O_(3)-8h-max(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及臭氧超标频率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当相对湿度>90%时,臭氧浓度处于最低值;芜湖市臭氧超标率比较高的主导风向为WS,ESE和NE,超标率分别占到31.6%,24.7%和18.2%,当1 m/s臭氧污染程度与其前体物(NO_(x)和VOCs)排放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在日变化规律中,臭氧浓度与其前体物浓度均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7。
    • 乔海波
    • 摘要: 近几年,我国对于细颗粒物(PM_(2.5))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浓度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但随着PM_(2.5)治理工作的不断突破,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如臭氧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又一大因素,因此,解决臭氧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而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也将成为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或更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根据2021年怀远县PM_(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措施,对PM_(2.5)和臭氧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再结合污染物产生的原因,总结出了协同治理的经验和成效,希望能对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有一定借鉴意义。
    • 张晓东; 王冠; 王秀玲; 崔粉娥; 郑艳萍
    • 摘要: 利用2016—2019年唐山市逐时O_(3)浓度和气象数据,分析了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唐山市O_(3)超标天数为53 d,2017—2019年O_(3)超标天数每年在70 d以上,污染程度偏重。O_(3)月平均浓度值呈双峰型分布,6月O_(3)平均浓度值最大,达112.26μg·m^(-3),9月次之。O_(3)浓度超标日分布在3—10月,夏季超标天数最多,其他依次为春季、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O_(3)日均浓度为15:00最大,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O_(3)浓度与温度、风速正相关,与相对湿度负相关。气温高是导致O_(3)浓度超标的重要因素,日最高温度超过25°C时要考虑O_(3)浓度出现超标现象。相对湿度在50%左右及60%—80%时,O_(3)浓度超标率均大于30%,在60%—70%时O_(3)-8h浓度平均值达到最大。夏秋季O_(3)浓度超标率高与地面小风、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有关。当日均风速1
    • 孙瑞
    • 摘要: 基于徐州市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的臭氧数据,本文分析了2020年徐州市臭氧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徐州市臭氧污染总体有所下降;臭氧单项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比例增加;徐州市臭氧污染有显著季节和月度变化;臭氧浓度日变化趋势呈典型的单峰形,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
    • 张明棣; 云龙; 李成柳; 魏启兵; 古添发; 梁家权
    • 摘要: 文章利用莲花山生态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与近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2018年9月21日~10月18日深圳市出现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期间,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体积分数与活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光化学箱模型对深圳市O_(3)污染来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阴雨天VOCs局地累积效应增强,O_(3)生成主要受限于光照条件;偏东气流影响下,VOCs存在老化现象,沿海长距离传输使O_(3)体积分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持续偏北气流影响下,O_(3)体积分数的峰值组成中区域残留贡献39.7%,化学生成贡献37.6%,区域传输贡献22.7%;与受南北气流交替影响下的臭氧污染过程比较,持续偏北气流影响下臭氧来源区域传输贡献更加突出,且VOCs组分以芳香烃升高为主。深圳市O_(3)主要来源于本地化学生成与区域传输贡献,建议在加强本地间/对-二甲苯、甲苯和邻-二甲苯等活性VOCs的来源管控,同时加强与北面城市的联防联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