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褪黑素受体

褪黑素受体

褪黑素受体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680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2010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褪黑素受体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民、赵瑛、张慧等。

褪黑素受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6800 占比:99.36%

总计:16908篇

褪黑素受体—发文趋势图

褪黑素受体

-研究学者

  • 刘志民
  • 赵瑛
  • 张慧
  • 何金
  • 陈向芳
  • 刘会敏
  • 石勇铨
  • 陆祖谦
  • 彭树勋
  • 杨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王浩; 赵淑琴; 闫美淋; 雍芳; 陈华涛; 郜原
    • 摘要: 内源性褪黑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经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途径合成,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员认为内源性褪黑素是一种吲哚胺,因为褪黑素分子含有一个被氨基取代的吲哚环。褪黑素在松果体内的产生受昼夜节律的调控,说明褪黑素对生物活性的时间生物学(包括内分泌和非内分泌方面)影响。褪黑素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均与细胞和组织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使用褪黑素抗体在除松果体外的多个外周组织中均能检测到褪黑素,包括大脑、视网膜、皮肤、肝、肾、甲状腺、胰腺、胸腺、脾脏、生殖道等组织。研究人员已经在这些组织中检测出褪黑素合成酶。并且,褪黑素大多存在于所有生物的体液中,包括脑脊液、唾液、胆汁、羊水和母乳等。在其中一些体液中,褪黑素的浓度超过了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在细胞水平上褪黑素具有可持续获得的特性,可能说明褪黑素在治疗方面的作用对细胞稳态的生理调节十分重要。因此,为研究其在细胞的治疗作用,必须收集与吲哚胺的外周合成和调节的相关信息。论文着重介绍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以外的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出现的褪黑素,以供参考。
    • 蔡慧慧
    • 摘要: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合成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与褪黑素受体结合,在动物生殖、生物钟、免疫、抗自由基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素受体MT1在扬子鳄卵巢、精巢、胸腺及脾脏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显示,褪黑素受体MT1在3月和7月卵巢的卵泡细胞层、生殖上皮以及9月卵巢的卵泡细胞层均有表达;MT1在1月和10月精巢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以及8月精巢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存在阳性位点;且MT1在胸腺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也有分布。以上结果说明,褪黑素对于扬子鳄的季节性生殖及其免疫调节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张益; 谢红军; 刘雁勇
    • 摘要: 褪黑素在自然界生物体内有着广泛分布,多年研究表明,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其受体,在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睡眠障碍、失眠、学习记忆障碍、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褪黑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比分析我国传统医药在相关作用靶点的研究状况,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王豪; 王委; 刘艳芳; 郭志谋; 王超然
    • 摘要: 对普洱大叶茶中具有褪黑素受体激动作用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跟踪分离和活性测试。在活性跟踪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普洱大叶茶新鲜叶片中发现9个活性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7′,7′-dimethyl-5-hydroxy-2R,3S-trans-pubeschin(1)、plumbocatechin A(2)、(-)-儿茶素(3)、儿茶素-3-氧-没食子酸酯(4)、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5)、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6)、(-)-表儿茶素(7)、没食子酸儿茶素(8)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9),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MTT法测试表明化合物1~9对褪黑素受体均具有一定的激动作用,化合物3很有可能是茶叶调节MT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疾病活性的主要成分。
    • 李卫东; 蒋玉婷; 段宏伟; 何海军; 杨帅; 丁自强; 吴建新; 张恩秋; 胡俊杰
    • 摘要: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绵羊不同胃室组织褪黑素(MT)特异性膜受体MT1和MT2的分布规律及表达模式,以初步探明绵羊不同胃室组织褪黑素调节胃消化的生物效应机制。【方法】采集绵羊瘤胃背囊、瘤胃腹囊、网胃、瓣胃和皱胃5个组织部位,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褪黑素特异性膜受体MT1和MT2在绵羊胃组织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及表达模式。【结果】ELISA结果显示,绵羊各胃组织中均含有褪黑素,且皱胃中褪黑素含量最高,瓣胃次之,瘤胃背囊、瘤胃腹囊和网胃中均较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T1和MT2基因mRNA在皱胃中含量均最高,其次是瘤胃腹囊,在瘤胃背囊和网胃中含量较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1和MT2蛋白在绵羊各胃组织中均有分布,主要表达于各胃组织的黏膜层,且在皱胃腺体中的分布呈从底部到颈部逐渐增多的趋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T1和MT2蛋白在网胃中表达均最高,瓣胃次之,在瘤胃背囊、瘤胃腹囊和皱胃中表达均较低。【结论】褪黑素在绵羊各胃组织中差异化表达从而发挥多样性生理功能,可能通过与胃组织上特异性受体MT1和MT2结合,通过信号传导系统而调控前胃受食糜刺激后发生反刍生理过程。
    • 刘子嶷; 刘玉芳; 储明星
    • 摘要: 褪黑素是一种胺类激素,广泛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具有较强的抗细胞衰老和抗氧化应激的效果,在哺乳动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中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过程,同时也在动物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排卵等重要繁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了哺乳动物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过程、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褪黑素受体信号的转导作用和褪黑素对哺乳动物卵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研究褪黑素在未来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响; 马芙蓉; 李嘉伦; 李健成; 刘锦宇
    • 摘要: 松果体于儿童中期可发育至最高峰,普遍在7岁之后开始呈逐渐萎缩,并在成年后逐渐有钙盐沉着.褪黑素主要是由松果体进行合成和分泌所形成,存在较好的昼夜节律性,且通常是通过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进行控制,并与环境中的光-暗呈现的周期改变存在密切关联.此外,褪黑素具有极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且其发挥作用的首站便是与特异性褪黑素受体相关结合,随后经由信号转导系统发挥相应的生物效应.褪黑素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是通过百日咳毒素敏感G蛋白的一致性G蛋白通路,减少环腺苷酸的急剧或(和)抑制毛喉菇素刺激的环腺苷酸升高,从而间接影响黑色素活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是机体在发生应激反应过程中具有一定影响的系统,其所分泌的激素也会表现出昼夜节律性的改变,且此种改变与褪黑素的有关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相反性.提示了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在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文通过阐述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对HPA轴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明确三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继而为机体免疫功能调控的一系列疾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冯佳倩; 王天明; 杨静文
    • 摘要: 褪黑素是神经内分泌调控的关键激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改善睡眠、调节生殖、延缓衰老等生理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机制研究亦较为成熟.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的基本特征,特别关注褪黑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总结了其海洋生物中的褪黑素信号系统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海洋生物开展该信号系统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探明海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中褪黑素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特征和生理功能提供一定的线索,为褪黑素信号系统进化演变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萧文泽; 张佳敏
    • 摘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炎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涉及炎性小体NLRP3的激活。褪黑激素是一种内源性吲哚胺,被认为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的重要多功能分子。它参与情绪调节、性行为、血管舒缩控制和调节,并影响能量代谢。此外,它既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又是广泛的抗炎分子。本文概述褪黑素在炎症介导的疾病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然后重点研究褪黑素对炎症小体(尤其是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抑制作用。
    • 杨大鹏; 何玉琴; 葛闻博; 张全伟; 华道才让; 王霞; 周凯仁; 陈卫刚
    • 摘要: 褪黑激素(melatonin,MT)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类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可作用于雌性动物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HPO),对动物的季节性繁殖起一定的调控作用.为阐明高原甘加藏羊(Ovis aries)发情周期HPO中褪黑素la受体基因(melatonin receptor la,MTR1a)的表达规律,本实验选取健康空怀且处于发情周期的甘加藏羊32只,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其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MTR1a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甘加藏羊整个发情周期MTR1a在HPO轴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甘加藏羊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下丘脑组织中MT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极显著高于发情期和发情后期(P<0.01);在垂体组织中MT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间情期最高,与发情期差异显著(P<0.05);在卵巢组织中MT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其中发情前期MT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时期(P<0.01);甘加藏羊发情周期HPO轴组织中均有MTR1a的表达,且表达量具有动态变化差异性,表明MT在甘加藏羊生殖活动中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在mRNA水平上为进一步揭示MT对甘加藏羊繁殖性能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