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牦牛

牦牛

牦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604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1篇、会议论文172篇、专利文献1874篇;相关期刊559种,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兽医导刊、甘肃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94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牦牛的相关文献由7403位作者贡献,包括阎萍、郭宪、包鹏甲等。

牦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1 占比:66.17%

会议论文>

论文:172 占比:2.84%

专利文献>

论文:1874 占比:30.99%

总计:6047篇

牦牛—发文趋势图

牦牛

-研究学者

  • 阎萍
  • 郭宪
  • 包鹏甲
  • 梁春年
  • 裴杰
  • 褚敏
  • 钟金城
  • 吴晓云
  • 丁学智
  • 罗晓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强巴嘉措
    • 摘要: 牦牛养殖能够为养殖人员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高原牦牛养殖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疫病的困扰.其中,布鲁氏菌病是常见高发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会导致疫病在牦牛群中高发,会影响饲养人员的身体健康.牦牛患病后,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制约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养殖工作进行时,应掌握布鲁氏菌病的特征,加强防控,以降低疫病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高原布鲁氏菌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疾病的防控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 谢喜武
    • 摘要: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牦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病,又被称为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高度接触的传染性特点,传播速度快和死亡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且造成牦牛的死亡,影响养殖效益.为此,应该明确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危害和发病特点,并且做出科学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 保尕央宗
    • 摘要: 在牦牛养殖业中经常会出现各类寄生虫病,其中就包括牦牛牛皮蝇病,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但是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不重视寄生虫的驱虫处理,增加了该病的发生概率.为此,要转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做好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驱除工作,保证牦牛的健康,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 陈新; 罗登; 周彪
    • 摘要: 为填补西藏高档牛肉开发的空白,缩短当地牛的饲养周期,根据昌都市牦改推广工作推广数量少、技术支撑薄弱、农牧民思想观念不易转变、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等现状,结合推广工作实际,通过顶层规划和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和严密部署、引进专家保障技术支持、多种模式立体宣传、强化物资保障、创新专家包片工作制、建立牦牛同期发情配种技术、严格种公牛管理等措施实施,形成了责任机制纵向到村、宣传发动覆盖到户、技术培训横向到人等从上到下、协同推进、相得益彰的牦牛经济杂交推广立体工作模式.
    • 马万明
    • 摘要: 牦牛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是我地区重要的畜种之一,近年来,我地区极为重视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地区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牦牛饲养相对容易,但在饲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疾病的防治,否则会影响牦牛的正常生产,大大影响经济效益.牦牛的常见疾病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个类型,传染性疾病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三个类型;非传染性疾病分为内科和外科两个类型.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是管理和药物防治,病毒性疾病防治主要是管理预防和疫苗接种,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药物预防.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引进应用一些新的实用技术,更好的适应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 庄蕾; 吴森
    • 摘要: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肉、奶、毛等生活物资来源,具有高海拔适应性,耐寒、耐粗饲。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生命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牦牛等相关物种的生命研究带来了便利。该文从基因组、转录组、微生物测序等层面,就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牦牛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做以综述,旨在为后续牦牛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曹艳桃; 樊江峰; 余四九; 周应聪; 杜培岩; 李一娟; 马进彪; 赵生贤
    • 摘要: 本试验旨在制备牦牛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多克隆抗体,为牦牛妊娠早期高效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奠定基础。采用RT-PCR方法,从牦牛胎盘和卵巢组织中提取RNA,反转录为模板后进行EPF基因扩增,并将其克隆到改造后的载体pET28-His10-Sumo上,构建pET28-His10-Sumo-EPF重组质粒,经PCR和测序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使用His标签镍柱纯化重组EPF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抗体。结果显示,经PCR扩增的牦牛EPF基因在300 bp左右,符合预期结果,并通过测序验证获得重组阳性质粒。pET28-His10-Sumo-EPF重组质粒转化后经IPTG的诱导,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29 ku的蛋白(其中包括早孕因子目标蛋白和SUMO标签蛋白),且在37°C、IPTG浓度为300 nmol·L^(-1)、诱导6 h时获得最高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在上清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免疫后的小鼠抗血清能够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发生免疫反应。本试验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重组牦牛EPF蛋白,制备了免疫原性较好的鼠抗EPF多克隆抗体。
    • 贾银海; 张成福; 张强; 姬秋梅; 黄光云; 姜辉; 文信旺; 黄明光; 彭夏云; 吴柱月
    • 摘要: 【目的】从蛋白水平阐明牦牛抗寒性能机理,并进一步从营养学角度提高其代谢性能,为牦牛有效抵御外界恶劣气候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MT蛋白组学技术对寒冷季节(1月)和温暖季节(8月)的牦牛抗冻蛋白进行挖掘,并对鉴定到的牦牛抗冻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构域、GO功能富集、KEGG信号通路注释、蛋白相互作用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牦牛耳组织中共鉴定获得21856个肽段(Peptide),其中特有肽段(Unique peptide)序列为18452个,定量获得4519个蛋白,最终筛选出144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89个、下调蛋白55个。144个牦牛抗冻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到7个条目上,分别是细胞核蛋白56个、细胞质蛋白51个、质膜蛋白24个、细胞外蛋白23个、线粒体蛋白18个、细胞骨架蛋白1个和溶酶体蛋白1个;共鉴定到194个结构域。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到细胞过程蛋白79个、代谢过程蛋白70个和生物调控蛋白42个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到结合功能蛋白75个和催化活性蛋白64个等,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到细胞部分蛋白89个和细胞蛋白89个等。144个牦牛抗冻差异蛋白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205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核糖体、氮代谢、胞质DNA感受、动物体内生热作用、氧化磷酸化、白细胞介素-17及钙离子信号等通路。牦牛抗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L8IHE5的关联度最高,且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和HSP70结合蛋白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具有更多的相互作用关系。【结论】基于TMT蛋白组学对牦牛抗冻差异蛋白进行挖掘,结果鉴定获得144个抗冻差异蛋白(上调蛋白89个,下调蛋白55个),其中CIRP和HSP70在冷应激条件下呈上调趋势,能促使牦牛肌体适应低温环境,可作为牦牛抗冻性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 杨珊珊; 何翃闳; 刘敏清; 赵凌; 王靖雷; 余四九; 蔡得琪; 潘阳阳
    • 摘要: 为研究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不同繁殖周期牦牛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无临床病理表现的母牦牛(3~6岁)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样品,将不同繁殖周期输卵管分别按照伞部、壶腹部和峡部分为9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E-cadherin基因和蛋白在不同时期牦牛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在不同时期牦牛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定位。结果显示,在卵泡期,E-cadherin基因和蛋白在输卵管壶腹部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伞部和峡部;在黄体期,E-cadherin基因和蛋白在输卵管峡部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伞部和壶腹部;在妊娠期,E-cadherin基因在输卵管壶腹部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伞部和峡部,而E-cadherin蛋白在输卵管壶腹部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伞部。在输卵管伞部,E-cadherin基因在黄体期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而E-cadherin蛋白在卵泡期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在输卵管壶腹部,E-cadherin基因和蛋白在妊娠期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在输卵管峡部,E-cadherin基因和蛋白在黄体期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cadherin主要分布于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基细胞、肌层和浆液腺等部位。E-cadherin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均有表达,且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说明E-cadherin可能参与了牦牛卵母细胞的生长和成熟、精子储存和获能、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等一系列生殖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E-cadherin对牦牛繁殖性能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 张玉莹; 潘浩; 王通; 刘书杰; 崔占鸿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牦牛泌乳期能量和蛋白质维持需要量。选取15头体重与胎次相同、产犊日期接近的牦牛,等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自由采食)、8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80%)、6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60%),试验牛单栏饲养,按试验设定的限饲要求进行饲喂,自由饮水。试验分为泌乳前期(泌乳第31~70天)和泌乳后期(泌乳第71~135天)。饲养试验结束后依次进行消化代谢和气体代谢试验,测定其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气体代谢、碳代谢、氮代谢、能量代谢指标,通过建立代谢能采食量(MEI)与能量沉积量(ER)、食入氮(NI)与沉积氮(NR)的回归方程,获得泌乳期维持代谢能和净蛋白质需要量。结果显示:牦牛泌乳期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11%~71.94%、68.65%~75.19%、56.78%~65.68%和44.91%~54.94%,呼吸熵在0.70~0.74,碳表观消化率在65.60%~70.72%。牦牛泌乳期MEI[kJ/(kg W^(0.75)·d)]与ER[kJ/(kg W^(0.75)·d)]的回归方程为:ER=1.1860(±0.192)MEI-592.715(±133.24),当ER=0时,即得到泌乳期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499.76 kJ/(kg W^(0.75)·d);牦牛泌乳期NI[g/(kg W^(0.75)·d)]与NR[g/(kg W^(0.75)·d)]的回归方程为:NR=0.4030(±0.048)NI-0.3591(±0.060),纵坐标截距即为泌乳期的维持净氮需要量,乘以系数6.25得到泌乳期的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为2.24 g/(kg W^(0.75)·d)。综上可知,本研究得出牦牛泌乳期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499.76 kJ/(kg W^(0.75)·d),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为2.24 g/(kg W^(0.75)·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