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谐波齿轮

谐波齿轮

谐波齿轮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1188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科技纵横、农机化研究、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第三届全国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 CCAMMS)、第五届华北、东北五省两市一区工程图学学术研讨会等;谐波齿轮的相关文献由67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晓霞、邢静忠、范元勋等。

谐波齿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188 占比:99.86%

总计:101330篇

谐波齿轮—发文趋势图

谐波齿轮

-研究学者

  • 陈晓霞
  • 邢静忠
  • 范元勋
  • 辛洪兵
  • 石年平
  • 綦学尧
  • 阎绍泽
  • 马东辉
  • 庄剑毅
  • 姚云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平; 李静宇
    • 摘要: 针对谐波传动齿轮的角传动误差和静态定位误差很难实时精确测量和补偿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对谐波齿轮角传动误差及静态定位误差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并探索了误差补偿的方法。在建模中,特别分析了微位移区域非线性弹性变形引起的角传动误差,以及各种常规研究中讨论过的同步分量;并应用具有滞回属性的滚动摩擦建模框架对非线性弹性分量进行了数学建模,最终将所提出的传动误差模型作为一种前馈补偿应用于模拟谐波齿轮传动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建模和补偿方法能有效预测和补偿谐波传动系统的角传动误差,同时使其稳态散射降低40%,大大提高了传动系统的静态定位精度。
    • 韩修静; 黄启旭; 丁牧川; 毕勤胜
    • 摘要: 谐波齿轮减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动装置,因其具有诸多的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谐波齿轮减速器涉及不同振荡尺度之间的耦合作用,这通常会诱发复杂的快慢振荡,严重影响了谐波齿轮系统的正常工作.本文考虑涉及扭转刚度非线性因素的谐波齿轮系统,旨在研究系统的快慢动力学,揭示新型的快慢振荡机制.首先,构建了非线性扭转刚度下的谐波齿轮系统的快慢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改变扭转刚度系数,得到了系统从常规振荡向快慢振荡的转迁过程.接着,简要地论述了有关快慢系统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快慢分析法研究了快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快慢振荡的产生机制.研究表明,当系统参数改变时,快子系统的平衡点曲线并未发生失稳或分岔;然而,在某一点附近,平衡点曲线能够产生急剧量变,其特征是平衡点在局部小范围内可以在正坐标值与负坐标值之间快速转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一种诱发快慢振荡的新型动力学机制,比较了这种诱发机制与其他相关机制之间的区别.本文丰富了系统通向快慢振荡的路径,为实际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中的快慢振荡机理与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 姚云鹏; 陈晓霞; 邢静忠
    • 摘要: 基于改善谐波齿轮传动误差和回程误差的需要,提出一种主频余弦波重构谐波齿轮传动误差的分析方法。首先根据谐波齿轮的传动特点分析其主要基础误差频率,包括柔轮转频、波发生器转频、柔轮啮频和刚轮啮频等。通过余弦波叠加分析各基础主频余弦波及其组合下的拍频特征。对实测双向传动误差进行傅里叶变换,提取基础主频和实际主频余弦波近似重构出传动误差,验证了主频成分重构误差的可行性。最后,对比分析了一体式和滑块式凸轮波发生器作用下的双向传动误差。研究表明,通过滑块结构改善波发生器的偏心状态能够有效改善传动误差,回程误差的产生与双向传动误差常量大小的变化及各主频相位的变化有关。
    • 庄志忠; 褚伯贵
    • 摘要: 针对低刚度机构和连杆之间的耦合转矩引起的机械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谐波齿轮传动柔性双连杆机械臂的解耦定位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双连杆三惯量机械臂的物理模型。然后,对传统2自由度(2-DOF)控制框架中的性能恶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将机械臂近似为线性双连杆双惯性系统并引入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解耦器来实现解耦,并构造了基于半闭环结构的2-DOF串联控制系统,以便补偿传动系统中的角传动误差。以两个典型多连杆运动为例,对所提解耦定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准全闭环控制和带角传动误差补偿的半闭环控制,所提解耦控制方法在位置和扭矩波形上均表现出了更好的振动抑制效果,获得了±0.1 mm的精度和0.1 s的稳定时间,有助于构建柔性双连杆机械臂的高性能定位系统。
    • 王爽; 邱皓; 姜歌东
    • 摘要: 为了解决基于平面设计的轮齿在柔轮空间变形影响下的齿廓干涉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柔轮空间变形的双向共轭法。该方法分别在柔轮轮齿前后端截面对预设柔轮凸圆弧进行共轭计算,得到刚轮的双圆弧齿廓,用刚轮凸圆弧在前端截面反向共轭计算柔轮凹圆弧齿廓,并与预设凸圆弧结合得到柔轮齿廓。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进行谐波齿轮传动啮合仿真,证明了将柔轮空间变形引入齿形设计可以有效避免齿廓干涉。
    • 吴鸿雁; 王玉琦; 李香飞
    • 摘要: 谐波齿轮双圆盘波发生器的两圆盘沿轴线配置在不同平面上,致使其柔轮与波发生器接触的两个区域变形和应力分布存在差异.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基于直母线假定,以柔轮计算截面上径向变形量为设计目标,对波发生器的两圆盘参数进行独立设计,并结合实例建立参数化杯形柔轮与波发生器接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改进前、后双圆盘波发生器作用下柔轮的变形特征与应力分布.结果表明:改进后波发生器前、后圆盘作用区域内柔轮变形特征一致性较高,应力分布也得到明显改善.
    • 吴鸿雁; 陈晓霞; 邢静忠
    • 摘要: 为了提高渐开线齿廓谐波齿轮的啮合性能,利用柔轮装配变形的包络精确算法获得了设计截面内共轭齿廓离散点,基于渐开线特征对共轭齿廓离散点拟合,得出刚轮渐开线齿廓。考虑柔轮锥度变形的影响,建立了侧隙优化控制模型,对不同径向位移下柔轮截面的变位系数进行了优化。部分柔轮截面在减小齿廓工作段高的基础上再选择合理变位系数,设计出满足空间啮合要求的渐开线齿廓谐波齿轮,并通过运动仿真分析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设计截面,最大径向位移增大的截面通过减小变位系数可避免干涉,最大径向位移减小的截面通过增大变位系数可获得良好啮合性能;变位系数调整量与该截面至设计截面间的距离成近似线性关系。对最大径向位移减小幅度较大而引起干涉的柔轮后端截面,需减小柔轮齿高并合理改变变位系数,才可获得良好的啮合性能。相比平面齿廓,所设计的空间齿廓能增大啮合区间和齿廓接触面积,较大幅度提升传动性能。
    • 王玉琦; 陈晓霞; 邢静忠; 姚云鹏
    • 摘要: 鼓形齿可改善齿面间的啮合状态,提高谐波齿轮的负载能力。为揭示鼓形径向修形形成的变厚度齿圈柔轮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变中面半径齿圈的空间变形理论计算方法。推导出轴向中面半径变化的齿圈中线的径向、周向及转角位移公式。建立了包含真实齿廓的参数化实体单元杯形柔轮有限元模型,通过接触分析计算了齿圈轴向前、中、后横截面内的中线变形;齿圈各截面的有限元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良好。通过与等厚度齿圈模型对比,研究了变厚度齿圈的空间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变厚度齿圈加剧了母线的非线性特征;从中截面到后截面的长轴区母线和从前截面到中截面的短轴区的母线非线性特征更显著。
    • 沈云波; 贾婧瑜; 支立辉
    • 摘要: 为了优化谐波齿轮传动齿廓结构,减小谐波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以提高啮合性能。在谐波齿轮传动齿廓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轮齿动态接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刚轮、柔轮以及波发生器构成的轮齿接触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加载和运动实现各构件间的转速和转矩的传递,对谐波齿轮的柔轮进行了啮合仿真和动力学动态仿真分析,并对传动过程中柔轮齿根处应力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柔轮主要失效形式为齿根处的拉伸疲劳断裂,优化后柔轮齿根处的应力减小6%,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 沈云波; 支立辉; 贾婧瑜; 朱育权
    • 摘要: 为了提高双圆弧谐波齿轮传动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建立了双圆弧-直线柔轮齿廓方程,考虑柔轮变形后中线伸长的特点,研究了在啮合中柔轮变形转角位置精确计算方法,并运用曲线包络法和坐标变换获得刚轮齿形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沿齿廓法线精确获得齿侧间隙的方法,以得到最小齿侧间隙和最大有效啮合齿高为目标,建立了齿轮传动数学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对谐波齿轮齿形参数进行优化和啮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双圆弧谐波齿轮传动为双共轭啮合,齿侧间隙在优化后减小了30%,有效提高了双圆弧谐波齿轮传动的平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