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轨枕

轨枕

轨枕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903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507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山西建筑、上海铁道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2002年第七届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等;轨枕的相关文献由6755位作者贡献,包括郑翼、于向军、孙立等。

轨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 占比:9.7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3507 占比:89.85%

总计:3903篇

轨枕—发文趋势图

轨枕

-研究学者

  • 郑翼
  • 于向军
  • 孙立
  • 王森荣
  • 朱彬
  • 尤瑞林
  • 范佳
  • 李秋义
  • 杨艳丽
  • 井国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爱国; 康祥梅
    • 摘要: 传统混凝土轨枕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在各工艺过程的控制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仅在特殊关键工序有少量的自动化的控制手段。为了满足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从精准布料的混凝土灌注成型、全自动喷涂、智能配件安装、自动三维检测等工序探索应用智能机器人,应用大数据,精准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更新颖、更灵活、更可靠的标准化智能轨枕生产。
    • 李林香; 谭盐宾; 杨鲁; 尤瑞林; 张大伟; 葛昕; 王浩
    • 摘要: 采用自制的增强降黏型复合掺和料制备出新一代轨枕用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对比研究了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和传统干硬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轨枕静载抗裂性能。结果表明:新一代轨枕用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坍落度在145~150 mm,工作性能优异,易于密实成型;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16 h(脱模)和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高于干硬性混凝土,28 d龄期弹性模量略低于干硬性混凝土;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干燥收缩率略高于干硬性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优于干硬性混凝土,抗冻性能与干硬性混凝土相当;采用早强高触变性混凝土试制的轨枕静载试验合格,混凝土轨下、枕中抗裂系数分别为1.34、1.15,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在生产轨枕时可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并提高生产效率。
    • 任泽
    • 摘要: 采用薄膜层叠模压成型工艺制备铁路建设轨枕用高性能碳纤维织物/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研究模压温度、模压压力和模压时间对复合材料宏观形貌、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碳纤维/聚碳酸脂复合材料的宏观形貌上看,模压温度、模压压力和模压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245°C及以下、6 MPa及以下和10 min及以下;从碳纤维/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上看,轨枕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模压温度245°C、模压压力6 MPa、模压时间10 min,复合材料的0°、45°拉伸强度分别为377、99 MPa,冲击功为1.36 J。
    • 马茜
    • 摘要: 传统人工巡检轨道交通缺陷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等缺点,运用综合轨道检查车(CTIV)为检测平台,建立了一种车载式轨道交通图像识别智能巡检系统。利用CTIV采集连续轨道边界框图像建立数据集,在C++中使用应用程序开发框架(QT)设计了可视化数据标注的定制软件工具。通过全卷积网络(FCN)建立了多任务学习扩展网络架构,结合多个检测器可以提高轨枕和轨道弹力紧固件的缺陷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在检测轨枕和紧固件缺陷时具有较高的精度。
    • 田春香; 王平; 柯文华; 熊维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相关规范,分析1 000 mm米轨距桥枕在列车轴重以及脱轨荷载下的弯矩,确定桥枕的荷载设计弯矩,对桥枕不同的使用状态进行检算。依据轨枕外形尺寸和配筋,计算分析轨下及枕中截面承载力弯矩及静载试验值等,为轨枕试验提供依据,确定满足极限状态法要求的米轨距桥枕的基本设计方法。研究结论:(1)桥枕设计应考虑脱轨荷载的影响;(2)根据轨枕计算方法,计算了桥枕的荷载弯矩,确定了设计的米轨距桥枕的承载力弯矩和试验荷载值;(3)计算结果表明,桥枕承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及疲劳极限状态检算均满足要求;(4)轨枕静载试验及疲劳试验表明,轨枕符合正负弯矩试验的要求和抗疲劳要求;(5)计算与试验表明,设计的米轨距桥枕可满足项目的使用要求;(6)本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米轨铁路项目桥枕的设计。
    • 潘振; 崔树坤; 尤瑞林; 郄录朝; 马战国
    • 摘要: 针对大秦铁路、朔黄铁路等重载铁路轨枕承轨面磨损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扣件、道床刚度对承轨面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既有开槽式轨下垫板外侧边缘发生应力集中容易造成承轨面磨损,枕上压力随扣件刚度增大而明显增加。据此,提出了优化轨下垫板形式、采用弹性轨枕、采用纤维增强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三种方法来减缓承轨面磨损。优化轨下垫板为无开槽垫板,可使轨下垫板和承轨面应力均匀化,减小二者间接触应力;采用弹性轨枕,可降低枕上压力,进而减缓轨枕承轨面磨损;采用纤维增强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可增强承轨面的耐磨损能力。
    • 孟宪聪; 张谢东; 武林; 朱豪杰; 李志锋
    • 摘要: 为研究近间距地铁双隧道在列车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基于颗粒流程序(PFC)建立双隧道离散元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地铁运营期间的三种工况进行模拟,分析了单列列车(6节车厢)通过对相邻隧道和自身隧道的影响以及两列列车同时通过对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驶入隧道后(1~3节),隧道的竖向动力响应大致在波动中逐渐增强,之后(4~6节)隧道竖向动力响应峰值逐渐平稳,且自身隧道衬砌的竖向振动幅度比相邻隧道平均小23%;两列列车同时通过时隧道衬砌的动力响应最大,最大振动位移达6.4 mm,发生在靠近双隧道中间区域的位置;近间距双隧道应对中间区域附近的衬砌振动重点监测以防微裂纹产生。
    • 代丰; 杨吉忠; 杨文茂; 蒋尧
    • 摘要: 齿轨铁路以其爬坡能力强、缩短线路长度、占地面积小等技术优势,在我国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大坡度山地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齿轨铁路轨枕是轮轨系统重要传力部件,其受力特点和应用环境与普通铁路轨枕区别较大,基于山地齿轨铁路的工程特点,通过分析齿轨铁路轨枕技术需求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用于齿轨轨枕的性能特点和设计配比,提出齿轨铁路活性粉末混凝土轨枕结构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制试验研究了轨枕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山地齿轨铁路轨枕应满足轨排结构稳定性保持能力、较高的结构强度、易于养护维修、较好的抗震性能的技术需求。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材料特点,采用RPC140混凝土,8根ϕ7 mm螺旋肋钢丝双层配筋,截面高度160 mm的混凝土轨枕结构,可满足12 t设计轴重、40 km/h最大时速的齿轨铁路承载能力要求。
    • 曾志斌
    • 摘要: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与木材、混凝土和钢材不同的特性,以其制作的轨枕也具有与木枕、混凝土枕和钢枕不完全相同的技术参数及试验方法.在综述美国、日本、中国的复合材料轨枕技术参数及其试验方法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干线铁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轨枕的技术参数及其试验方法,所提出的18个技术参数涵盖材料物理性能(密度、吸水量、阻燃性、击穿电压、表面电阻率、平均线膨胀系数、表面硬度)、材料力学性能(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竖向压缩强度、剪切强度、黏结剪切强度、冲击韧性、蠕变速率、耐候性)和成品力学性能(道钉抗拔力、抗弯曲荷载、疲劳性能).
    • 连泽仁
    • 摘要: 乘坐火车时,我们会看到铁轨轨枕下都铺有碎石,而且靠近轨枕的地方碎石还堆得稍微高一点。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事实上,普通的碎石起着不普通的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